監管民間金融應審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18日 16:03 亞太經濟時報 梁媛 | ||||||||||
□《亞太經濟時報》梁媛 2004年6月18日 盡管曾經一度堅持“不向銀行貸款,直接向村民借貸”的自力更生的融資途徑,大午集團已無法復制其所謂的“大午模式”。同孫大午一樣,深陷融資困境,被迫行走在罪與罰的邊緣的民營中小企業的企業家或許依然不為少數。雖然這個群體的數目已超過800萬,占據了我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并貢獻了全國60%的工業產值、40%的利稅和60%的出口總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缺少了一顆強健的心臟,民營經濟的發展不免顯得步履維艱,或者說成為一種“跛行”的經濟。如果借助經濟學里著名的“木桶原理”,對民營中小企業融資支持的缺乏或許就是那根最短的木棍,民營經濟,乃至整個中國經濟都會受累于此。 民企受宏調牽連最大 得之難,而失之易。如果說銀行往往是在晴天的時候把傘借給你,雨天的時候把傘收回去,那么,當天氣變化的時候,民營中小企業的傘肯定是早早就被收回去的。在這一輪的宏觀調控中,政府采取了緊縮銀行貸款和遏制過度投資的舉措;雖然導致投資過熱的力量主要是關注膨脹和擴張甚于實際經濟后果的地方政府、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但目前尚無跡象顯示銀行收緊了大型國有企業和熱門發展行業的信貸,相反,一連串的政策措施倒是讓各銀行在向中小企業放貸時變得更為謹慎,進一步繃緊了中小企業原本就不寬裕的資金鏈條。 倡建多元化的金融體系 中小企業融資難,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這一問題之所以在中國顯得尤為突出,關鍵在于我國缺少多元化的、多層次的金融體系,無論是直接融資還是間接融資都不能滿足中小企業對于資金的渴望。首先,層次單一、規模有限、主要服務于國有大型企業的資本市場沒給中小企業留下多少空間。其次,大型國有銀行主導了銀行體系,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并不符合他們的盈利原則,因為后者的貸款數額往往較小,發展前景又不明朗,花費大量成本調查其資信狀況會使大銀行得不償失。在大企業成為眾多金融機構追捧對象的同時,中小企業則成了“燙手的山芋”。正規金融的缺失留下的真空必然由非正規金融來填補,“孫大午們”就是這樣產生的,同樣可以作為例證的是,在民營經濟最發達的溫州,民間金融也已經發展到了相當的程度。 盡管由于統計上的困難,我們無法確知中國經濟的發展應該在多大程度上歸功于民間金融,但顯而易見的是,民間金融遠不是一句“擾亂金融秩序”所能評價的,一味的遏制并非明智之舉,因為那將意味著主導中國經濟發展的民營經濟面臨“失血”的困境。 面對民間金融,監管者所能采取的最好辦法是拿出審慎的監管對策來,從法律上對其加以保護,減少緣于制度的不確定性。同時,設計完善的正規金融體系,用正規金融的發展吸納非正規金融,最終將金融活動的主體納入正規的制度安排之中。 解決民營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或許正是構筑中國未來金融體系的契機。 《亞太經濟時報》系列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