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一把手工程”突圍路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16日 17:51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程必忠 重慶報道 造車! 對擁有雄厚制造業基礎的重慶來說,并不是件難事,但要成為其一大支柱產業,沒有地緣優勢的重慶,其面臨的挑戰就不難想象。
然而,行動源于夢想! 5月10日,重慶市市長王鴻舉、常務副市長黃奇帆同時出現在重慶工學院。他們此行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籌建重慶汽車學院,為發展汽車產業提供人才“造血”基地。 在工學院,黃奇帆明確表示:“希望以學院的車輛工程學院為核心,組建重慶汽車學院。” 6月8日,記者獲得可靠消息稱,本著特事特辦,重慶汽車學院已經獲批,將落戶重慶市巴南區。 組建學院,解決人才瓶頸,僅僅是重慶“一把手工程”——汽車產業突圍的開始。 一把手工程 與許多省市一樣,汽車同樣成為重慶“一把手工程”。 3月17日,由市長王鴻舉任組長的重慶市汽車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成立。 “這不是形式,而是意味著重慶提了很多年的打造‘中國西部汽車城’計劃,開始逐步成為現實。”重慶市發改委一官員認為。 目前,重慶已形成長安-鈴木系列微型轎車、長安-福特系列中高檔轎車,慶齡系列越野型商用車及紅巖-斯太爾系列重型載重車等高中低檔、大中小型汽車的規模生產能力,其中微型車年生產能力為40萬輛,轎車為20萬輛,輕型車7萬輛,載重車2萬輛,并擁有長安、長安福特、長安鈴木、慶齡、重汽、鐵馬、重客等17家整車生產廠。 重慶市官方預計,到2007年實現年產汽車100萬輛,銷售收入達到750億元;到2010年,生產汽車150萬輛,銷售收入為1350億元,并形成“一城六園”的格局。 據稱,目前,長安福特、長安鈴木各自年產20萬輛的擴建工程已經相繼進入實質運作階段,力帆集團微型車今年即可上市。 一切似乎都在按照預定的軌跡前進! 可業界卻不這么認為。 “框架有了,但是要做成一個產業,還面臨著諸多的困難?”譚晶宇認為,僅有平臺是不夠的,發展汽車產業必須要有一個好的產業生態集群,目前重慶的整車生產和配套產業發展極為不平衡,甚至是斷裂的。在整產生產已經逐漸形成規模情況下,扶持配套產業發展并面向全球采購,是重慶汽車產業發展目標得以實現的關鍵。 配套瓶頸 因制造業基礎好,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后期,隨著長安、慶齡、鐵馬、重客、渝州、北泉、山花等汽車上產企業的起步和發展,重慶汽車零部件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期。而后隨著迪馬、金冠、精通、川江等民營企業的出現,則迅速構成了重慶龐大的汽車零部件產業框架。 官方的統計,現在重慶零部件企業產值超過500萬元企業有480家,擁有整車及零部件主要生產設備數量超過1.7萬多臺。 與龐大的身軀相比,其競爭力卻不能與之匹配。 隨著國際汽車巨頭對其配套企業的質量標準提高,在ISO9000的基礎上,重新推出了QS9000和TS16949汽車質量認證標準,而重慶絕大部分零部件企業卻無法與其對接。 譚晶宇證實,重慶汽車配套企業目前能通過TS16949國家汽車產品質量認證的企業不到10家。 這意味著重慶絕大多數配套企業,不僅無緣進入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等國際汽車巨頭的采購體系,就連進入重慶本地汽車企業的采購比例都不大。 長安集團采購部一人士透露,長安汽車的配套企業有271家,為長安汽車股份公司做配套的重慶企業大約在47%。 在慶齡公司,本地配套企業占38%,其價值量為43%,重汽集團則更少,本地配套價值量僅為23%。 這對本地零部件企業絕非危言聳聽。 重慶官方對本地零部件配套業的“會診”結果顯示:重慶零部件最大的問題就是體系散亂,沒有一個像樣的零部件系統供應商,零部件配套系統相對割裂,企業產品單一,不能適應系統化、規模化發展。 “配套產業上不去,又不具備地緣優勢,我們現在已經不抱任何幻想,期望還能引進象福特這樣的整車生產企業?”譚晶宇直言。 收獲底特律 上世紀70年代,日本汽車及配套企業在美國底特律召開的汽車工程師學會(SAE)年會上頻頻亮相,由此催生了日本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 重慶也迫切需要這樣一種靈感和一個前進中的參照物! 基于這種現實,重慶市市政府決定:由市財政補貼100萬元,組織汽車企業和配套企業,參加今年3月7日舉行SAE年會。 重慶團隊的出現及其產品,吸引了福特、通用、克萊斯勒、豐田、李爾、偉士通、德爾芙等巨頭的眼光。 據重慶市外經貿委透露,底特律之行簽下的合作項目達70余項。 4月,采購巨頭美格納下屬的英帝爾公司派人前往重慶選定了4家配套企業重點考察。 收獲不單單這些,在此次底特律之行中,重慶方面獲得一個信息:底特律的汽車零部件配套企業將向中國的西部轉移。這對重慶零部件企業來件,是一個難得機遇。 但是,人才、資金、技術卻成為重慶絕大部分零部件企業無法越過的一道坎。 一業內人人士認為,這就需要政府操刀解決這些問題。 對于解決路徑,當初的“上海模式”被重慶官方所極力推崇。 上海在發展汽車產業時,專門成立了零部件國產化領導小組,并設立了基金,只要零部件企業的專利技術通過論證,并有市場,政府就可以拿基金投資。 在這種模式下,上海汽車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而與其鄰近的江浙汽車配套產業也得以強力拉動。 重慶市經委官員透露,重慶也將走這條路,設立發展基金,組建工業投資公司,對重點項目提供貸款和擔保,修建汽車試車場等。 政府良苦用心 6月初,重慶又傳出消息,又有幾家民營企業摩拳擦掌要進入整車領域,生產微型轎車。 這意味著重慶的整車生產企業還將增加。 但這會不會形成無秩序競爭,從而導致重慶汽車企業內耗,削弱重慶汽車的核心競爭力? “肯定不會,目前轎車的市場空間很大。”重慶市政府某官員說,“全國每年汽車產能在以30%的速度增長,即100萬輛,重慶不上,其它地方也要上呀。” 重慶汽車研究所研究員石龍斌說,按照汽車發展規律,開發、生產零部件的利潤應該高于整車組裝環節,但在國內的情況卻是出現了倒置。 業內人士分析,在目前情況下,零部件企業要解決資金和人才問題,雖有政府強力相助,但還需要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內的成長就要靠整車生產企業來拉動,整車行業的發展同時也拉動了當地工業經濟的快速增長。“一個多贏的結局!” 該人士認為,無論是組建學院還是底特律之行,抑或是汽車發展基金,都蘊涵了政府的良苦用心:創造機會來平衡各方利益,讓零部件產業快速發展企業,從而完成汽車產業生態集群形成。 在這一點上,重慶摩托車已經走到了汽車的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