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為什么缺乏活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16日 09:10 新京報 | |||||||||
最近發改委連續兩次大規模下調藥價,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反映到醫院和患者身上的影響似乎不大。另一個情況是,盡管醫療費用居高不下,但是醫生的收入卻不高,或者說明顯不合理。 據《新京報》6月15日核心報道披露,上海的調查表明,醫生薪酬低不僅導致收取紅包等醫療腐敗難以遏止,也導致了一部分青年醫生的流失。
在現行的醫療體制下,醫療產業化的惟一結果似乎就是讓居民求醫問藥得自己掏腰包。一方面藥價虛高一直為人所詬病,這主要涉及藥品定價、生產、流通、消費、醫院補償機制等方面;另一方面醫療腐敗成了一種潛規則。不難看出,這其中有多項問題的矛頭直指醫院本身。 醫院為什么對于藥價下降和薪酬激勵的不合理都反應遲鈍? 從藥價虛高這一方面看,雖然定價、流通等多方面的因素決定著藥價,但作為終端的醫院也有著很大的影響。現階段的“以藥養醫”的模式得不到改變,醫院對于藥價的反應就不會靈敏。由于醫患雙方存在的信息不對稱,藥品的主要選擇權還是在醫生而不是在患者手上,醫院的選擇肯定是偏向于獲取高利潤。而補償失效使得“以藥養醫”模式在一段時間內難以得到改變。現行管理體制把醫院作為差額撥款單位,而國家對醫院補償投入又不足,醫院為了生存和發展,必然選擇多種途徑的創收。此種情況下,賣藥則成為醫院創收的“捷徑”。 醫院存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分配制度的不正常。 最直接的反映就是醫生的薪酬相對降低。相對于一線醫生的大工作量和高風險來說,其付出與回報確實是不成比例,而相對于醫院的后勤人員來說,這種績效與薪酬的分配更像是倒掛的,這也成為醫療腐敗難以遏止的一個原因。有專家呼吁醫生的津貼制度應該及時跟進,但顯而易見,這需要國家財政的支持,醫療系統自身并不能完成這一設想。 我國目前有7萬多家醫院,營利性的醫院只占醫院總數的1%,也就是說幾乎所有的公立醫院都是非營利性的。這種由國家獨立辦醫院的做法,既超越了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增加了國家財政負擔,又造成了醫院的“大鍋飯”。面對我國現階段由各層級醫院構成的,龐大而且在人員編制上缺乏靈活性的醫療體系而言,津貼制度的可行性堪憂。 以上的兩個問題,都直接與醫院的經營管理和分配制度有關,而最終的矛頭指向,都是醫院的產權和經營權,必須通過醫療體制改革加以解決。 醫院也是從事生產經營(醫療服務)的實體,那么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把它們完全推向市場。在最關鍵的醫院產權改革上,醫療產業化的過程中卻沒有什么動作。 如果承認醫院也是市場主體,那么第一個要明確的就是產權問題。 制度經濟學理論表明,產權明晰了,交易費用才會下降。而由此企業的內部結構也會得到改善,內部管理和運行成本高于外部交易成本的環節,會得到淘汰和改進。產權明晰了,相關的經營權也明晰了,精簡結構,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也就成了企業節約內部成本,提高競爭力的必然要求。最直接的效果就體現在,醫生不至于和后勤人員一起吃大鍋飯,這是作為市場主體的醫院激勵措施將帶來的必然結果。同時,產權明晰后醫院之間的競爭也會使整個醫療系統的分配趨向合理化,而不會導致現在三級醫院和一級醫院的醫生工資相差無幾的局面。 引入醫院產權制度的多元化,形成醫療機構之間的適度競爭,將使得醫院作為市場主體在競爭中充滿活力,直接改善國家差額撥款不足帶來的“以藥養醫”局面,實現合理的薪酬分配。而對于整個醫療產業和體系來講,經營權的獨立,作為終端的醫院的市場化,還將間接影響層層加碼的醫藥流通向合理的方向發展。最終帶來整個體系的質變,因此,改革醫院產權,應是一個值得期待和樂見其成的發展方向。 □吳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