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重在治理銀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12日 16:33 經濟觀察報 | |||||||||
張軍 誰都知道,中國所經歷的大的宏觀經濟波動和通貨膨脹都是由投資過熱引發的。不管這次過熱的導火線是什么,以及主要由什么部門的投資需求的擴張引發,實際發生的依然是銀行的信貸擴張加快了。自去年夏天以來,商業銀行的貸款平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加,高的時候達到24%。這就是中國的問題。自從上世紀80年代末實行對國有企業的財政撥款改為
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經濟曾出現兩次“大起大落”,而在90年代中期以后卻進入了長達10年的輕度的“通貨緊縮”時期,其原因主要不是因為投資缺乏需求,而是由于銀行信貸的收縮導致的。在“撥改貸”之前,企業的負債率和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均較低,政府對投資過熱實施的緊縮政策不大會改變銀行的風險狀況,所以日后的經濟會很快得到啟動、復蘇和高漲;但“撥改貸”后,企業的負債率平均高達90%,銀行的風險組合被徹底改變。尤其是當90年代初的那場投資過熱被嚴厲的“緊縮”政策解壓下來之后,大量的貸款收不回來變成了壞賬,銀行的壞賬和風險必然大幅度增加,引發了“隱性的”債務危機,結果導致中國銀行系統的呆壞賬比重在此之后急劇上升,即使按官方公開的數據也平均高達25%-30%以上,這必然嚴重制約了商業銀行系統的信貸創造能力,使中國的金融體系不得不處于風險控制的謹慎運作模式之中。事實上,10年來,中國的金融當局和商業銀行不得不一直采取過度謹慎的方式(所謂“零風險”經營)和“惜貸”來消化銀行壞賬,這導致后來的企業投資需求受到抑制,經濟的增長不得不轉向主要依賴政府的“公共投資”(國債或財政政策)來支撐的局面。 現在的問題是,為什么商業銀行在“惜貸”了這么久之后,今天又敢于如此“放貸”了呢?我想,從銀行方面來講,第一,在經歷了長達10年的通貨緊縮和“惜貸”之后,銀行在消化呆壞賬、充實資本金和改善風險管理方面有了顯著的長進,現在的不良貸款率已經從25%以上下降到了18%-19%的水平,銀行的信貸創造能力大大改善;第二,這兩年開始的商業銀行降低呆賬率的運動實際上提高了銀行信貸擴張的動機(所謂擴大信貸分母的運動);第三,銀行部門本身的擴張結果。這些年來,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數量催生較快,除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之外,現有11家股份制銀行、112家城市商業銀行、3家政策銀行和4萬多家信用社等。 由于銀行方面的這種微妙變化,使得今天對于投資過熱治理的重點不得不放在銀行部門,因此也就更需要銀監會對商業銀行的貸款進行嚴格的監管與風險控制措施。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如果不同時對商業銀行進行信貸和信貸風險的監管,僅僅依靠央行提高利率往往并不能很好地抑制地方的投資需求增長。這次雖然央行先行一步,在4月25日提高了商業銀行的準備金率而不是利率,但由于準備金率的提高幅度與銀行的資本金狀況掛鉤,這就已經變成了對商業銀行的“監管”政策而不完全是貨幣政策了。目前在中國最重要的是,既要將商業銀行貸款的增長速度降下來,又要不至于大幅度增加銀行的呆壞賬規模。 因此,筆者認為,銀監會在本次治理宏觀過熱中應該且已經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出,銀監會在參與治理的過程中已經特別策略性地將治理的重點放在新增貸款方面,而同時又指令商業銀行對已發的貸款加強風險的監管。從現有出臺的政策來看,對于已經開工或者正在建設的項目所發放的貸款,銀監會的確加強了對商業銀行在審查和批準貸款申請中的“窗口指導”作用,銀監會還應該要求銀行加強和加大對已發放信貸的跟蹤和風險監管,防止因貸款申請審查不嚴而可能導致的不良貸款形成的風險。特別是在投資出現過熱的情況下,這樣的信貸風險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由此我認為,要力爭實現經濟“軟著陸”,防止經濟出現大起大落,就需要避免從經濟過熱轉變成通貨緊縮。其實,通貨緊縮的發生并不取決于現在投資是否過熱,而是取決于治理過熱的政策是否過頭,是否嚴重傷害了經濟的復蘇能力。在中國,只要治理的政策不嚴重改變銀行的風險組合和偏好,銀行就能夠在日后繼續為總需求的復蘇和增長提供支持而不是采取過度謹慎的“惜貸”行為。只要易于重新啟動需求,尤其是對生產能力存量的需求,過剩的生產能力是可以由市場自身(如破產、兼并和重組)來消化的。因此,當前的投資過熱會不會帶來更加嚴重的通貨緊縮,關鍵的問題是,現在的治理政策要避免以上所述的不要在短期內過于加大銀行方面的呆壞賬和風險。從加強對銀行的信貸監管和風險管理方面入手來治理投資過熱,中國是完全可能用比較溫和的辦法實現經濟的“軟著陸”,不僅如此,此舉對長遠改善中國經濟的健康狀況也將影響深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