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倫理:重負之下的沖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12日 16:20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姜宏橋/文 “我決不能退,我要堅持到勝利!”這種令人耳熟能詳,充滿斗爭精神的語氣仿佛來自于30年前,但卻是實實在在地發自于一位擅長理性分析的女性律師胡密珍之口,一位與開發商和物業公司較量三年之久的中海雅園業主委員會主任。
從來沒有任何一個行業像地產這樣繁榮,也從來沒有任何一個行業像地產一樣矛盾重重、危機四伏。多年以來,地產商和消費者的矛盾一直遵循著抗議——斗毆——游行的爭斗路線,在看似繁榮與理性的社會背景下,升級產行業的沖突很少在倫理和司法程序上稍作停留便直接進入暴力斗爭。 沒有人愿意被謀殺,也沒有開發商愿意做“奸商”被政府秋后算賬,問題是地產業的矛盾何以如此尖銳,我們又如何去建立一道倫理緩沖器? 沖突的焦點 如果說那么多的消費品行業培養出一個全國知名的王海,光是地產行業就培養出來三個,舒可心、秦兵、劉宏誠。舒可心被稱為“維權斗士”,秦兵的“204條”被開發商稱為“胡鬧”,但卻被購房者奉為對付開發商的“葵花寶典”。他們在CCTV、BTV和網絡的出鏡率并不低于歌星。地產行業攏聚的還不僅僅是開發商和消費者的矛盾,征地和拆遷將無力購房的低收入階層和農民也拉扯進來,圍繞土地的斗爭比之于購房雙方的斗爭有過之無不及;開發商為了獲取土地,把各種形式的行政機構牽扯而入;過度依賴貸款,使得銀行警覺起來,銀行亦不斷對開發商提出苛刻要求。香港和日本的地產泡沫經驗證明,片面傾注于地產升值只能給開發商和銀行帶來災難性后果。何況,中國的土地產權權屬還不清晰。 在沖突還沒有因為時間的推移緩解之時,消費者的要求越來越高,購房者和開發商爭論更多的不是產品的質量,而是景觀權、環境保護和交通乃至社區的自主管理權。與此同時,炒房游資進入人們的視野。在短短的一個月中,全國上下掀起批評和懲罰溫州炒房團的熱潮,仿佛溫州游資不僅是個幫兇還是主謀。 所有的事實都是構筑在一個共同的輿論觀念之上:地產行業的誠信危機四伏。經濟學家張維迎甚至放出以下論調,當今房地產商中30%大騙子、30%中騙子、30%小騙子、只有10%是較誠實的。 一個寫農民生活的高手——高曉聲,在他的一篇名作《李順大造屋》中,寫了一個叫李順大的農民,如何在“造屋”的夢想中耗費了一輩子的心血,世易時移而癡心不改。如果要問李順大,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他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房子。”業內評論人士王達明說:“房產幾乎是所有人的最大一筆財產,要達到平均年收入的5至20倍。對這么大一筆財產,怎么重視都不為過。”作為業主代表的胡密珍也贊同這種觀點。 如果只是騙與被騙,似乎過于簡單了。無論是政府還是法院都不至于愚昧到縱容騙取合法財產的地步,問題只是合法財產如何界定。 復雜的公共領域 北京大學倫理學博士生導師陳少峰說:“只要涉及公共領域,沖突就必然復雜化。地產業的問題就是涉及公共領域最多,交易過程最復雜。” 以土地為例,土地分為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制,土地的所有者并不是明確的主體。土地掌握在政府手中,開發商從政府手中獲得土地之后仍然不是土地的擁有者,但是憑借土地開發商可以獲得巨額的貸款,因為銀行只認土地,房子建設完工之后,購買者獲得了是房屋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即便是土地使用權證明也是一直處于模糊狀態,在一周之前北京市政府才剛剛在《北京市房地產登記條例(送審稿)》中考慮將“土地使用權證”和“房屋所有權證”合二為一,在此之前購房者是拿不到能夠確認自己對土地使用權的合法證明的。 所有權和使用權不清晰也就意味著財產和收益不清。土地在流轉的過程中用途不同價格也就不同,這是土地資產的最大特點。如果一平方公里的農田產生的收益為1,一平方公里的工業用地的收益可能達到100,用于第三產業的收益則可能達到10000。地價狂升千百倍帶來的收益歸入了地方政府、開發商和銀行的腰包,但是土地權屬和價格一旦出現問題所有的購房者都要跟著受害。 當然,土地只是冰山的根基。在土地之上,有著更為復雜的公共領域需要界定。美國學者奧爾多·利奧波德在《沙鄉年鑒》中已經提出了在權屬和收益之外“土地道德和土地倫理”問題。土地倫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被扭曲,在土地資本化潮流中,土地的價值被抬得越高,人與土地的關系就越緊張,最終則以決裂的方式解決互相的矛盾,很多的人因此負資產,很多的產業因為土地價格的高漲被吸血嚴重瀕臨絕境。除此之外,市政交通、環境污染、采光、綠地、公共地域管理權都是構成地產行業內沖突的焦點,開發商既不能漠視公共道德責任卻也沒有能力去界定和管理如此廣泛的領域。王達明甚至認為,就算業主委員會能夠獲得完全的自主管理權,也不得不面臨社區內部的寵物污染和亂晾內衣等等內部沖突。 非暴力不合作 華中師范大學城市社區建設研究中心主任徐勇指出,西方的沖突理論把價值體系、思想觀念和道德標準等看作是為權力集團合理化服務的。根據這一理念,社區自治組織是公民聯合起來,與政府討價還價、爭取和擴大利益的工具。社區自治組織是自發產生的,其目的是通過建構公民社會,防范和限制政府權力。而在中國,更應該提倡“合作主義”,即社區自治組織與政府合作,共同治理城市。 “我們采取的原則就是‘非暴力不合作’,不去違法,但是堅決斗爭”,贊同胡密珍想法的并不是少數。包括舒可心在內的爭取社區自主管理的多個代表人物都提出理性維權的口號。2003年12月10日,當北京回龍觀的業主聶海亮當選為昌平區人大代表的時候,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業主維權邏輯發展程序有了一個象征意義的結局。業主們認為,為了保護他們的利益不受到侵犯,最好的辦法是讓業主成為人大代表。 另一方面,地產商也意識到在資本沖動之外的道德責任。馮侖、任志強都采取了實際行動。萬通地產設立“感恩日”,馮侖也稱開發商要把自己看成債務人。任志強不僅在自己的項目中推行業主自治,也是組織行業協會和分區立法的鼓吹者。 按照沖突理論,開發商、消費者和政府之間可能短期內很難達成廣泛的道德認同,但是一旦沖突各方取得非暴力的共識,組成利益集團理性討價還價,結束暴力也許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