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排量的大機會愿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09日 13:48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包 正 北京報道 1.0排量像條生死線,成了長安鈴木、天津夏利小排量車生產企業心頭永久的痛。
京滬深限行,廣州、珠海不給上牌照,中國60多個城市“來去不自由”,小排量汽車被各地戴上了有色眼鏡。 盡管中央有關部門對小排量的“松綁”不止一次,但地方保護與市場封鎖卻令這樣的松綁效果幾乎等于零。 兩方的博弈,在這次“新政”下,是否會出現“別樣的風情”? 新政令微轎廠興奮 他們都說,“新政”鼓勵“小排量、新動力的汽車”,絕對是個利好的消息。 但他們也說,關鍵在于政策的執行力度,以及地方政府的配合程度。 這些“他們”,包括微轎的倡導者長安鈴木,包括天津夏利,還包括浙江吉利、深圳比亞迪。 長安鈴木汽車公司銷售部負責人游本福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全國有60多個城市出臺了各種各樣限制或變相限制經濟型轎車的措施。而這些城市限制的理由都很簡單——為了緩解交通。排量只有0.8升的長安奧拓當然也就自然地進入了被禁之列。這些政策的限制政策給長安奧拓的銷售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如果這些市場的限制政策被取消,奧拓、吉利等小排量的車主們將不會再有低人一等的感覺。相反,使用小型車體現了車主對社會的責任感,因此不僅不會受到歧視,還將得到社會的更多尊重。汽車生產廠家在政策的鼓勵下,必將推出更多經濟、環保的新型車,消費者也將有更多的選擇。據他分析,汽車新政后,奧拓車在市場上的銷量至少會陡增1至2萬輛。 耐人尋味的是,新政剛剛頒布,長安鈴木就對奧拓系列轎車的價格實行調整,降價金額3000-5000元,最大降幅13.23%。市場人士分析認為,這是長安鈴木為了搶占微車市場份額而采取的積極回應措施。 但是,游本福也不無擔心地認為,新政中鼓勵微車行業的發展牽涉到與目前地方利益的沖突。各地能否嚴格執行新政,成了微車行業能否加快發展的關鍵。 有關專家認為,低能耗、小排量的汽車有利環保和城市交通,但以往國內不少城市卻以種種借口限制消費者購買和使用。政府限制微車的理由在于道路交通日趨飽和,小排量轎車影響城市交通提速,廢氣及噪聲污染嚴重、小排量車檔次外觀影響城市形象等。能否讓這60多個城市的規定推倒重來,是對新政能否有力執行的考驗。 天津一汽汽車銷售公司副總經理蘇連元表示,產能不存在問題,小排量的市場一旦全面放開,天汽不會落后——言下之意,盡管目前政策出臺,但地方的執行還是個問題。 吉利控股集團總裁徐剛正在實施“走出去”戰略,“新政”出臺,突然發覺國內微轎竟陡然增大,但他仍然擔憂政策落實進展緩慢。 對深圳比亞迪銷售公司副總經理夏治冰來說,這是個雙重“利好”消息——福萊爾系列有兩款車型,一款是0.8L,一款是1.1L,夏治冰正在考慮加大前者的營銷力度。此外,比亞迪此次參加北京車展的七款車中,ET和EF3為鋰離子電池驅動車,Hybrid-S為混合動力驅動車。得益于比亞迪電池技術的開發能力,新動力車被夏治冰視為“后來者”的“先發”優勢。 或許夏治冰仍在擔憂,一是大本營在深圳的比亞迪華南市場仍然受到廣州、深圳、珠海的排量限制,二是新動力汽車的投入巨大,政策的扶持不明朗,不細化。 虛詞令微轎廠無奈 “新政”第八條如是說:“國家引導和鼓勵發展節能環保型小排量汽車。汽車產業要結合國家能源結構調整戰略和排放標準的要求,積極開展電動汽車、車用動力電池等新型動力的研究和產業化,重點發展混合動力汽車技術和轎車柴油發動機技術。國家在科技研究、技術改造、新技術產業化、政策環境等方面采取措施,促進混合動力汽車的生產和使用。”。 這里面虛詞迭出,很難落實,一業內人士評價,“引導和鼓勵”、“節能環保型”、“積極開展”、“重點發展”、“采取措施”都是不確定性的詞匯,亦沒有細化說明,這暗示著政府在推動小排量汽車方面,考慮到當前的實際情況和地方阻力。 去年底,商務部等九部委曾聯合下發開展汽車市場專項整治通知,要求今年2月~5月開展全面工作。但時至今日,各個城市對小排量限制方面仍然沒有放開來,此為前車之鑒。 當地政府的確也要考慮很多,比如一旦放開,大車小車滿街跑,交通沒跟上,用車成本拼命上躥,反而不利于整體市場發展,上述人士表示。 但也有人反對這種“惟交通論”,長安鈴木的游本福說,北京原來三環限制,后來四環、五環建起來后,對小排量車的限制就放松。這是個有序規劃、綜合治理的過程,而不是拿交通或配套硬件沒跟上為地方保護主義的“擋箭牌”。 “虛詞多的真正原因在于,若落實下去,牽扯到的部門太多,中央的各部門,地方的各部門,都要相互協調,是個浩大而系列的工程。”一專家分析。 目前,更多的人把發展小排量汽車視為鼓勵民族自有品牌的一種方式,而沒有上升到“保護中國經濟安全”的高度,中國的能源消耗遠遠大于國外,大排量汽車的推廣誤導了消費市場,這是值得憂慮的。該專家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