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體育 娛樂 游戲 郵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幣 天氣 答疑 交友 導航
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新浪財經--行業專題--飲料業 > 正文
 
“旭日升”隕落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07日 07:55 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穆易 王紅茹 特約記者林妯 / 河北報道

  “旭日升?又出什么事了?”一位幾年前在杭州專門經銷飲料,現在回到家鄉石家莊做生意的張先生面對《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說:“幾年前我在杭州賣過旭日升,但銷售不好,后來旭日升在市場上就見不著了。”

E歌時代來臨了! 第39屆世界廣告大會
2004環球小姐總決賽 新浪招商引資征代理商

  在河北衡水汽車站附近擺攤的女攤主也坦言:“我們本地人不喝旭日升。兩三年前我這兒就不進這個牌子的東西了。再過兩年,知道旭日升是什么的人恐怕都沒有了。” 

  “拍事”多磨

  5月中旬,《中國經濟周刊》獲悉:受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的委托,2004年5月21日,在河北省拍賣總行拍賣河北旭日集團在民生銀行河北分行部分不良貸款抵押物(位于冀州市飲料罐裝總廠的吹瓶、注塑、罐裝、制冷等設備)。當記者9點趕到河北拍賣總行時,工作人員說,“停拍了,今天上午8點半,拍賣行負責此次拍賣業務的馬主任突然通知停拍,沒有說任何原因。”當記者和陸續趕到的其他一些媒體同仁要求見其經理時,被告知拍賣行拒絕一切采訪。隨后記者撥通了業務部安經理的手機,她說:“請理解,我不能回答任何問題,我們只是受河北省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局的委托,具體事宜你們可以采訪他們。”

  5月21日下午,記者撥通了旭日集團總裁段恒中辦公室的電話,接電話的一位工作人員稱對此事不知情。隨后,記者又撥通了冀州市主管工業的副市長辦公室電話,被告知:“我們與‘旭日升’沒有直接聯系,對具體情況不太清楚。”

  此前旭日集團已“逃過一劫”。2004年4月23日,江蘇省天平拍賣行宣布,將于4月28日,與蘇州泰和拍賣行聯合拍賣“旭日升”商標。然而,拍賣會當日,蘇州泰和拍賣行卻突然接到了蘇州中級法院的書面通知,因法律程序問題,拍賣會延期。

  隨后,江蘇省天平拍賣行又傳出消息,在冀州市委的參與下,旭日集團緊急籌措了600萬元資金,并與債權方上海紫江公司就還款協議進行了協商,紫江公司同意暫停對“旭日升”商標進行拍賣。對于旭日集團拖欠上海紫江公司的另外800萬元,旭日集團將按法律程序進行解決。最終,“旭日升”商標在蘇州的拍賣以“延拍”暫停,但業內人士大多贊同“商標拍賣基本上劃上句號”。

  蘇州市中級法院也證實了這一事實。該院負責人稱,“旭日升”商標拍賣公告發出后,冀州市委立即會同旭日集團,積極和債權人協商,希望避免“旭日升”的拍賣。目前,旭日集團已通過支票、匯票等形式將欠款通過法院交由紫江公司。

  知情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冀州政府“援手”的原因,主要是旭日集團早年曾經為冀州市乃至河北省的經濟發展作出過貢獻,現在企業遇到了困難,政府部門應積極給予幫助。

  相隔不到一個月,旭日升兩次遭拍又兩次延拍,甚至法院替委托人到拍賣現場追債。“為什么只有民生銀行將抵押設備拍賣,而其他債權人卻不聲不響?”旭日升的多舛命運留下了諸多迷霧。

  債務迷霧

  雖然兩年多前就傳出“旭日升是欠債大戶”的消息,但到底欠了多少債務,令這個銷售額曾經高達30個億、一度占據茶飲料市場70%市場份額、品牌價值160多億的“旭日”在“正午”之時迅速隕落,甚至墜落到無力還債慘遭拍賣的地步,這一直是個待解謎題。

  負債起家

  “說其債務近10個億,一點都不為過。”冀州市一位不愿表露身份的知情人士的驚人之語揭開了旭日集團債務冰山的一角,也將時間追溯到了十年前。

  這位人士向《中國經濟周刊》透露,旭日集團的前身是冀州供銷社,在旭日集團成立兩年前,總裁段恒中接任供銷社主任一職時,供銷社還欠當地農行8000多萬元的債務,之后當地農行再也不愿把款貸給供銷社。而被其“深度套牢”的還有中國銀行冀州支行。

  1993年供銷社成立了旭日集團,作為集團總裁的段恒中經過考察,毅然大膽投入3000多萬元做起了冰茶飲料,當年即獲得幾百萬元的回報。1995年,旭日升冰茶銷售額就達5000萬元。

  無可否認,將國際流行的碳酸加工工藝與茶飲料加工工藝相互糅合,是“旭日升”冰茶在飲料史上的獨創,也是其成功的基礎,但其從負債起家到快速盈利的過程卻讓人始終有種觀看魔術的迷惑。

  為何總能高貸款?

  如果說旭日集團的快速成功,不能讓人們及時回過神來的話,那么旭日集團為何總能在不能按時還貸的情況下依然拿到高額貸款就是人們更想不明白的迷霧。

  據一位知情人士了解,1998、1999兩年間,旭日集團就已欠下中國銀行冀州支行近3億元的貸款,但如日中天、銷售火爆的“旭日升”在銀行眼里依然是個“優質客戶”,騎虎難下的銀行期盼著在“不斷”的資金支持下,旭日能越升越高,帶來豐厚的回報。

  而隨著康師傅、統一、娃哈哈等品牌也紛紛涉足茶飲料,擠占市場份額,旭日集團調整市場策略,更換形象代言人……這一切給旭日集團帶來了巨大的資金壓力,破解這一壓力的方法就是貸款。但“產出”與“投入”相比,顯然有些不平衡,正像旭日集團一位員工所說,大部分貸款都用在廣告上面了,企業生產卻已“供不應求”,多元化經營也搞得不盡人意,大部分都在賠錢。到2001年下半年,旭日集團已欠下銀行貸款6個億,陷入資金“泥沼”中不能自拔,這其中絕大部分是中國銀行的貸款,當地工商銀行也有其5000多萬元貸款至今未還。

  雖然內部已銹跡斑斑,但在紅紅火火的廣告面前,“旭日升”還像是一艘靚麗的遠航之艦。民生銀行石家莊分行也就是在這種“誘人”的表象中陷了進去。

  民生銀行石家莊分行有關人士回憶說,貸款前該行對企業信用進行調查時,旭日集團是全國500強企業、納稅大戶,企業報表做得很漂亮,看不出任何問題,再加上政府的中間游說,從銀行的角度講沒有理由不貸給這樣的“優質客戶”。

  2001年旭日集團用價值近億元的生產設備作抵押,用商業承兌匯票的形式從民生銀行石家莊分行貸款9000萬元。3個月期限的遠期匯票到期后,旭日集團卻只歸還了300萬元就沒了下文。

  即便是這種狀況,2001年年底,旭日集團不知通過什么途徑,硬是又貸到了5000萬元,雖然與其意愿中的1億元有些差距,但還是能解燃眉之急。

  據說,這筆5000萬元的貸款是以冀州市財政為擔保,當時市委班子都不同意以財政做擔保,很多吃財政飯的人都感到害怕,可貸款卻依然穩落“旭日”囊中,這顯然是個難解之謎。

  據知情人士介紹,這部分錢主要用在了“打發一些最可怕的要賬人”上面。所謂的可怕,一是可能威脅到生命安全的要賬人,再就是一些親朋好友的債務,還有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清還一些當地“要人”介紹來的客戶的欠款,剩下的繼續“公關”。

  據《中國經濟周刊》調查,除了銀行貸款,旭日集團還欠當地運輸戶的運費、供貨商的貨款,具體數目難以說清,但有消息顯示,大概在2-3億左右,上海紫江公司以及成都、南昌法院所追討的債務就屬于這一部分。而旭日集團一位副總也曾承認,公司債主有200家左右。因貸款收不回來,在各方面的壓力下,當地工商銀行的一位女行長曾多次流下眼淚。

  快速跌落

  2001年初,旭日升的市場份額高達70%,正是因為這樣的出色表現,旭日升商標在2002年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而讓人想不明白的是,2001年下半年,旭日升的市場份額竟急劇跌至不足30%,到2002年下半年開始停止在全國的大規模鋪貨。

  據當地人介紹,在“旭日”最盛之時,要想進旭日集團工作,最少都要交1萬元的“保證金”,而如今停產了,這部分錢如何“解決”誰也說不清楚。一位冀州人還透露,旭日集團曾募集過集資款,利息很高,在10厘左右,因此當地很多人都集了資。“我的集資款是托了關系才要回來的,但最后一期的利息就沒給,這已經是很幸運的,現在有的人可能連本金都還沒收回呢。誰會想到,那么紅火的旭日集團會在瞬間就跌落呢?” 一位曾在旭日集過資的女士心有余悸地說。

  為何有著出色表現的旭日集團會在如此快的時間里跌落?高額的貸款和大量的集資款為何沒能挽回敗局?集團大量貸款除了用于正常運轉外,其余去向何處?到底有多少資金被用于“不該使用的地方”?層層迷霧中,旭日的隕落或許并不是偶然。

  “旭日”為何成夕陽

  對于“旭日升”的迅速敗落,有人說首要原因是債務纏身,難以為繼。但業界人士則認為,資金鏈的斷裂催化了“旭日”遲暮,這只是表象,根本原因還在于管理失控,內部混亂。一句話,旭日“升”于創新、旭日“落”于管理。

  失控的銷售游戲

  當人們還在懷疑,將茶裝進易拉罐,這種喝法能否流行起來的時候,“旭日升”卻將這種前瞻性的產物—冰茶,以無可辯駁的工藝特色搶先占領了國內茶飲料市場,而又是“旭日升”在國內飲料界最早采用了OEM(貼牌)的生產方式。“在市場初期,旭日升依靠這些在品牌營銷上的創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曾經在旭日集團擔任過高職的一位先生回憶起創業初期的輝煌時,依然難以忘懷。

  但先發未必能夠制人。快了的半步在隨后的事業擴張、對手擠壓的壓力下,漸漸被企業自身的疲態拖住。正如我們看到的,“‘旭日’的隕落其實早在其正午就已開始。”旭日集團這位人士不無惋惜。

  據介紹,脫胎于供銷體系的旭日集團,在“大好形勢”的鼓舞下,幾乎在一夜之間就在全國各地鋪開了一張銷售大網,而設在各地的分公司成了大小諸侯,集團總部根本鞭長莫及、無力控制,公司只能過分依靠回款來考核業務員和經銷商。這種方式在業內看來無可厚非,但回款應該是建立在良性銷售行為上的。可旭日升卻是自己和自己玩起了銷售游戲。

  “為了達到考核要求,銷售業務員往往與經銷商談妥,只要經銷商及時回款,就可以給予更高的返利條件。這樣就造成不同地區的經銷商可以拿到不同的產品價格,各地區的銷售政策也不同,沖貨(超出規定區域降價銷貨)現象泛濫。有人做過調查,當時,河北市場的月底返利為3%,天津則是4%,而北京卻是5%,混亂現象可見一斑。在這種狀態下,“發了財的是各地經銷商和各分公司的管理層,而集團并沒有得到應得的利益”。冀州那位知情人士和“旭日”人士不約而同地提到了這一點。

  如此管理

  不僅在銷售上,公司內部管理也陷于混亂、浪費驚人。據冀州那位知情人士說,由于區域銷售“油水大”,利益不平衡,集團各部門也開始“靠山吃山”,比如到集團進行正常支款,得先送“好處”給相應的工作人員,否則就有可能拿不到錢。

  此外,旭日集團在銀行的貸款,除了用于包括廣告投入、生產、原料采購、員工工資等在內的企業的正常經營以外,還有大部分卻算不出賬。由于管理混亂,無論是在企業宣傳上、還是請客送禮搞公關上,都造成了驚人的浪費,難怪見過旭日升宣傳陣式的人都說,從未見過花錢這么大方的企業;也難怪在旭日集團門口擺攤修自行車的老師傅,只用一聲長嘆:“都把錢糟了”來形容他眼中的旭日衰落。

  隨著企業的快速擴張,企業管理卻成了制約發展的硬傷,粗放式的管理導致成本控制流于形式、激勵和約束機制發生錯位,不計成本地推行廣告高空轟炸,派出上千個營銷人員尋找經銷商鋪貨、回款;此外,“旭日升”粗放的營銷模式導致市場沖貨現象不斷,再到市場秩序混亂引發企業信用危機,“旭日升”已陷入危局。

  盲目擴張

  盲目擴張、多元化經營也未能給旭日高層當時的豪氣再多加些底氣。其采用貼牌方式生產的襯衫除了集團員工的統一著裝外,幾乎沒在人們的記憶中留下什么印象。其他的產業也未能像想象中那樣,靠著這一商標所向披靡,“基本上都在賠錢”是旭日人士不能不承認的事實。

  專家認為,一個企業如果沒有多少資本或者資金的積累,要想獲得更長遠的發展,只有借助于銀行的借貸。走上這條路的企業,往往會寄托于銀行借貸鏈的堅固與恒久。也正因如此,由于銀行提供的資金流的突然卡斷,能夠讓其陡然之間淪陷困境。

  河北經貿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武義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旭日集團的盲目擴張與多元化經營帶來的是資金的壓力,而資金斷流雖然不是一個企業衰落的要害所在,但極有可能成為企業滑向末路的導火索。

  對手擠壓

  真可謂禍不單行,“內憂”之時,“外患”也緊逼旭日集團。“旭日升”的巨大成功引來眾多競爭對手的跟風。“冰茶”的獨家生意很快就被對手模仿,“旭日升”創造出來的概念日漸被稀釋、弱化。

  就在“旭日升”獨占冰茶市場之時,康師傅、娃哈哈等對該市場覬覦良久的企業迅速推出冰茶系列產品要求“市場通吃”。客觀上講,旭日集團并不是眼睜睜看著困難,僅靠簡單的貸款來維持企業的。為應對競爭對手的擠壓,1999年旭日集團將官司打到了工商總局。盡管工商局裁定:“冰茶”為旭日升商標的特有名稱,其他任何企業不得使用。但“無孔不入”的對手卻在冰紅茶、冰綠茶方面做起了文章,這不僅令旭日集團有口難言,而且由于冰紅茶、冰綠茶的定位更準確,使得進一步蠶食旭日的市場份額速度加快。隨著數家品牌企業主打“冰紅茶”、“冰綠茶”而成為市場新寵,“旭日升”也淪為孤家寡人走向落寞境地。

  專家認為,“旭日升”隕落表明:一個漸趨成熟的飲料市場競爭體系已然廓清,市場上沒有永遠的霸主,只有永遠的競爭對手。從某種程度上說,打敗“旭日升”的不是別人,恰恰是它自己。

  改革出亂

  內外交困之際,“旭日升”還進行了一次組織結構的大手術,高層更換為“空降部隊”。不少人士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都認為,“旭日升”的這次自救適得其反,是一次變革人力資源和組織管理的失敗案例。

  知情人士認為,旭日集團內部從2000年開始的一系列“管理變革”才真正要了它的命。

  為改變公司困境,在2001年下半年,集團曾進行過激烈的變革。首先是花巨資引進高層人才,集團營銷副總曾是可口可樂中國公司的銷售主管;負責集團戰略研究與規劃、人事管理和員工培訓的副總是留英多年的經濟學博士;聘請著名的全球消費者行為與市場資訊調查機構AC尼爾森公司進行市場調查,確定飲料最佳口味。在管理制度和運作方式上提出了全新的目標模式:專業化、規范化、定量化、社會化;大規模精簡和更換營銷機構和人員 ……

  當“空降兵”進入旭日集團并擔任要職之后,新老團隊的隔閡日益加深。從國外回來的“洋領導”移植的成功模式在元老們那里碰壁,元老們經驗性的決策在新人那里觸礁。

  對于當年的改革,很多人都頗有微詞,“對于一個病入膏肓的企業,下這劑猛藥根本承受不了”。

  旭日集團在高層進行大幅調整之后,又把1000多名原工作在一線的業務人員調回生產部門,單從這個舉措就可以看到變革帶來的震蕩是如何巨大。人員的大幅度調整不僅關系到企業內部個人利益的重新洗牌,更關系到銷售渠道的穩定性和持續性。變革使企業的價值鏈發生了重大變化。于是矛盾不可避免地尖銳起來,企業出現了失控和分裂。

  知情人士向《中國經濟周刊》透露:“集團高層過高地估計了企業對變革的承受能力,變革未能提升競爭力卻加速了它的敗落。”

  專家認為,企業領導在考慮實行變革時,一定要克制,不可往企業里投擲巨石。他們必須鼓勵自己的員工采取不斷往池塘中扔小圓石的策略。惟此,所要求的大規模變革才能開展起來,同時又可以確保企業的健康肌體所受到的破壞最小。

  “旭日”重“升”?

  “旭日升”停產兩年多之后,拍賣、追債新聞屢屢見諸媒體,人們在慨嘆今昔之比的同時,不免心存疑問—當時高達160億的旭日升商標,如今已縮水僅為1千多萬元。這一商標再繼續留在債務纏身的旭日集團,還能重新升值嗎?旭日集團費盡心機保留住這一商標,難道已找到回天之術?

  破產之路?

  旭日集團停產已非一天兩天,看來早已是回天乏術,既然已官司纏身,為何不賣掉商標以抵債務,甚至干脆效法多數企業逃廢債務的做法,申請破產,一了百了?

  廊坊市華勝實業公司馬經理也說,旭日集團在背負著這樣一個巨大而沉重的包袱的情況下,怎么可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發展“旭日升”產品上?而且,當年旭日集團把“旭日升”做死,本身已經存在很大的問題,如今再繼續做下去,難免會重蹈覆轍。

  他表示,如果換新買家來做,這些老問題則不存在。畢竟買家買走的只是“旭日升”這個商標品牌,而不附帶其債務,輕松上陣,更容易使“旭日升”商標發揚光大。

  然而,據相關人士測算,再造一個“旭日升”品牌,如果市場營銷策劃運作成功,大概需要一兩個億。但如果運作不成功,那就得花費10億元的資金。無論是誰獲得這一品牌,都將面臨資金和實力的嚴峻考驗,如果實力一般的企業肯定不愿承受。

  而知情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商標是其最后的防線,是絕對不能賣的。破產更可能會引來‘地震’。很顯然,旭日升商標在旭日集團手中其實已根本不可能起死回生,即使將商標拍賣,也不可能清償它所有的債務,因此從資金角度講拍賣商標對于旭日集團‘無利可圖’,而且畢竟這也是多年的心血”。

  這位知情人士還分析,旭日集團絕不會申請破產,如果這樣,在清理資產時,也會暴露出很多問題。雖然這位知情人士所透露之事,目前還無法得到具體的確認,但有一點似乎可以肯定:旭日升是不愿、也不能走破產之路的。

  重整之路

  既然“旭日升”破產不得,旭日集團千方百計保留住了商標和生產設備,是否要“重整山河”呢?記者幾經輾轉聯系到旭日集團的一位副總,詢問是否已有規劃,讓“旭日”再次高升。這位副總卻告訴記者“我正在外地,很長時間沒回去了,什么都不知道。”

  而段恒中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直言不諱:“我們的企業炒不倒。集團正在對飲料這一塊進行調整,“旭日升”的品牌不會倒。我們集團不同于其它飲料企業,有的企業是飲料做火了,再發展其它產業,我們本來就如媒體所說,是從供銷社發展而來,飲料只是集團后發展起來的產業,我們還有化工、紡織等事業群。多元化的發展格局,使我們經得起任何風浪。”

  看得出,段恒中依然沒有放棄挽救“旭日升”的最后希望,但任何一個企業都有一個生長曲線,在經過了“導入期、生長期、成熟期、衰退期”之后也就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而有的企業確實能避免企業周期成為百年老店,有的企業的命運就不那么好了。拯救一個瀕臨倒閉的企業,就象挽救一個垂危的病人,最要緊的是找準病癥所在。

  “對企業而言,科學的管理和決策很重要,雖然不會讓企業直接賺錢,但是可以保證企業不出現重大決策失誤,可以讓企業避免失誤和衰敗。”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企業管理研究室主任黃群輝對此坦言。

  然而,眼前在政府幫助下保住了品牌和設備的“旭日升”會不會再次面臨被拍賣的命運?“旭日升”是否真能重升?人們在等待答案之時,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旭日升”要想重升,化解債務是當務之急。而巨大的債務包袱要想甩掉,卻非輕而易舉。

  資料1:

  “旭日”神話

  當“越升越高”的廣告歌詞幾乎被人淡忘時,人們對“旭日神話”仍然記憶猶新。

  在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飲料發展史上,“旭日升”是不可或缺的一頁。

  河北旭日集團的前身為冀州市供銷社,20世紀90年代初期,供銷社獨辟蹊徑,在中國的傳統飲料“茶”上做文章,率先推出“冰茶”概念。1993年,河北冀州供銷社改名為旭日集團。1994年,旭日集團投入3000萬元用于冰茶的生產和上市,并很快獲得了數百萬元的市場回報。

  創業初期,旭日集團派出上百名冀州員工,奔赴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的各大城市,通過地毯式布點,密集型銷售,建立起48個旭日營銷公司、200多個營銷分公司,連接起難以計數的批發商和零售商,形成了遍地開花的“旭日升”營銷網絡。一夜之間,獨占中國茶飲料市場鰲頭。

  1995年,旭日升冰茶銷售額達到5000萬元。

  從1996年底起,旭日集團每年耗資上億元進行地毯式廣告宣傳,最高峰時在中央電視臺的8個頻道和全國所有衛視臺都有廣告。就是從這時起,1993年問世卻一直默默無聞的冰茶知名度急升,銷售額從1995年的5000萬元猛增到1997年的5億。在市場銷售最高峰的1998年,旭日升的銷售額達到30億元。

  1997年5月,“旭日升冰茶”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評為中國知名食品。

  2000年成都糖酒會上,“旭日升”主宰了成都人和幾十萬來自全國各地客商的眼球。在這幾天,隨時隨地都可以感受到“旭日升”的勢力、實力和魄力:超大型的戶外廣告、國際會展中心開幕現場利用29200多個冰茶空罐筑成的宏偉城墻、最佳位置的超大展臺,以及展位證等后面的“旭日升”標志等,被稱為當時“最霸道的廣告”;僅在這個由“旭日升”獨家贊助的糖酒會開幕前3天,旭日升就簽下大約2億元的合同。這一切后來被成都人稱作“旭日升現象”。

  有分析人士指出,旭日升的成功是因為它選擇了一個百姓熟悉而市場或缺的切入點,并且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冰茶”概念。1999年,旭日集團確定“冰茶”為旭日集團商品特有名稱,并將其在國家工商局注冊,將自己創造出來的概念以商標做壁壘“獨家壟斷”。

  然而好景沒有延展多久。2001年,旭日升的市場份額迅速從70%跌至30%。盡管2002年隨機抽樣調查顯示,消費者對旭日升的知名度和贊譽度仍均達到90%以上,但正是在該年度下半期,旭日升停止大規模鋪貨,在市場上開始難覓其蹤。一日千里升騰起來的旭日,讓人無法想象地滑向了“遲暮”的軌跡,曾一度風光無限的“旭日升”,日漸成了人們心中的一道“藍色記憶”。

  作為茶飲料市場的拓荒者─旭日升,從飲料市場上曾經的一枝獨秀到一度獨占中國茶飲料市場鰲頭的如日中天,從市場競爭、圍追堵截的異軍突起到獨創概念的日漸稀釋、弱化,從成功演繹了曾在河北乃至全國被傳為佳話的“低成本快速擴張”的戰略奇跡到陷入資金鏈斷裂、債務烽煙四起的危機,以至到商標權面臨被拍賣的危局,在創造了“冰茶神話”后卻似乎迅速滑出了夕陽西下的軌跡……

  資料2:

  誰制造了“消失的名牌”?

  關于名牌的“消失”,各種聲音錯綜復雜。分析其原因,無怪乎兩種狀況:內憂,外患。

  “外患”更多表現在名牌企業的合并重組。比如,1996年,活力28集團公司與德國美潔時合資,“活力28”被雪藏7年。中國日用化學工業研究院教授、中國日化信息中心副總編輯羅希權分析說:“將中國的知名品牌買過去棄之不用,以達到消滅競爭對手的目的,是外資公司的慣常做法。”原來有相當市場占有率的北京熊貓、天津加酶等知名品牌洗衣粉也被外資公司以同樣的手段扼殺。

  “內憂”則被看作是管理的失敗。管理大師西奧多.萊維特稱之為:營銷短視癥。在萊維特看來,增長受到威脅并出現減緩或停滯的狀況,其原因都不是因為市場飽和了,而是因為管理的失敗。

  —從戰術到戰略上的缺失。戰略規劃與品牌營銷顧問劉威認為,“各領風騷兩三年”不正常的原因在于品牌戰略管理缺位。具體而言有兩大層面:在集團品牌戰略管理層面,缺少明確的品牌使命,不具備品牌組合的管理能力,對品牌組合成長路線缺乏周密規劃,品牌組合的協同效應作用不夠,沒有建立品牌聚焦型組織,業務流程不以品牌為導向,品牌業績管理體系殘缺是主要問題;在SUB(戰略經營單位)品牌戰略管理層面,缺乏科學。

  —盲目多元化。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品牌效應,于是無節制地進行品牌延伸。廈門基業長青營銷顧問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游昌喬把春都作為一個典型案例來分析,春都曾以“會跳舞的火腿腸”紅遍大半個中國。但在經營上取得一定業績后,春都為了取得更快的發展,在發展養殖、飼料加工、包裝等傳統項目的同時,閃電出擊,先后在醫藥、茶飲料、房地產等多個經營項目上投巨資,并跨地區、跨行業收購兼并十多家扭虧無望的企業,走上了一條一體化與多元化同時并舉的發展道路。由于企業投資的經營項目繁雜,相互間又不關聯,結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走上了下坡路。

  —激進變革引發公司治理崩塌。除了旭日升的激進變革之痛外,另一個激進變革失敗的案例是樂華。游昌喬認為,直接導致樂華兵敗的就是一場暴風驟雨般的“渠道改革”。樂華改革的主題就是“砍掉分公司,實行代理制”。這場冒進的渠道變革,造成此后半年樂華彩電銷售收入大幅銳減,并引發債務等系列危機。

  資料3:

  在河北省冀州市委的參與下,旭日集團逃過數劫,然而,政府應當成為企業的救火隊嗎?

  地方市委市政府幫助“旭日升”籌資的途徑無非有三個:一是“指令”銀行貸款;二是“協調”其它一些企業借款;三是政府直接從財政撥款。但是,由政府出面幫助企業搞籌資,具有很大的風險性。旭日集團輸入借款這個新鮮“血液”無非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起死回生,恢復生產,并且扭虧為盈,逐漸將借款還清;另一種可能就是旭日集團已“病入膏肓”,無論投入多少資金,都是“打了水漂”,填進了“無底洞”。

  其實,面對旭日集團對“旭日升”商標的拍賣,無論從法律、政策的角度還是市場的客觀發展要求看,冀州市的黨政部門都不應該“出手”幫助旭日集團籌資。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與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政企已經分開,企業的產權已經明晰,企業已經變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法人實體。對于企業行為,我國也制定了如《公司法》、《企業破產法》等比較完備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因此,企業的發展狀況如何應由市場來決定。而政府無權也不應該繼續“插手”企業,“干涉”企業行為。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市場競爭是殘酷的,目前,旭日集團已欠下數億債務,且早已停產,像這樣的企業何去何從,應該由市場來“說話”,而不是由政府來“操縱”。市場經濟的發展是有規律的,如果政府與企業按市場經濟的規律來辦事,就會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否則就會阻礙經濟的發展,甚至被市場所“傷害”。當然,面對旭日集團的困境,冀州地方政府不能袖手旁觀,應該給予幫助,但幫助的方式應該遵循、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和法律的要求,如組織專家學者幫助旭日集團進行調研、查找“病根”,研究對策,或者給予政策扶持等。而不能“一竿子插到底”,采取直接干涉企業經營的措施。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旭日升新聞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中國企業家治理沙塵暴
泛珠三角區域整合9+2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權力
美國中情局局長辭職
紀念諾曼底登陸60周年
美英軍隊虐待伊俘虜
孫燕姿全國巡回演唱會
法網公開賽 NBA總決賽
歐錦賽 AC米蘭中國行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