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汽車產業政策20億元準入門檻遏制競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03日 09:18 信息時報 | ||||||||||
6月1日,備受關注的新《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一經頒布就正式實施。昨日,記者就新政策的具體細則,采訪了汽車業界和消費者,他們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準入門檻和私人汽車消費上。 準入門檻太高?
新政策明確規定了新建汽車項目投資總額不低于20億,其中自有資金不得低于8億元人民幣,要建立產品研究開發機構,且投資不得低于5億元人民幣。此外,提出要“建立汽車整車和摩托車生產企業退出機制”,將對不能維持正常生產經營的汽車生產企業(含現有改裝車生產企業)實行特別公示。強調該類企業不得向非汽車、摩托車生產企業及個人轉讓汽車、摩托車生產資格,汽車生產企業不得買賣生產資格,破產汽車生產企業同時取消公告名錄。這意味著,以往不少投資者通過收購兼并一些有汽車生產資格、但經營不佳的汽車企業,獲得的汽車生產資格的路子完全遭堵。 “這條對一些希望進入汽車行業的民營企業來說,是一個很高的門檻。”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公司首席分析師賈新光表示。“在國內20億元的投資規模絕不是一個小數目。”國務院發展中心企業所主任馬駿認為,“進入汽車行業的資金流自然是越多越好,但到底需要多少沒有一個行業標準,因此20億投資額這樣一個一刀切的規定難以服眾 ,作出這樣的限制也有利有弊,有利的是這對提高汽車產品質量尤其是跟老百姓性命攸關的的安全性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汽車行業長期存在的散、亂、弱的狀況。不利的地方是限制了競爭,從某種角度看,此前汽車行業投資雖然有過熱的跡象,但只是短期性的,用長期性的規定加以抑制則有矯枉過正之嫌。” 國家發改委的負責人此前接受記者采訪表示,有利于遏制當前汽車工業散亂局面的進一步發展。 而業內權威人士認為,全國規模的“造車運動”的產生是由于汽車生產利潤豐厚,根本原因在于競爭的不充分,生產銷售售后環節信息不對稱,相對于汽車廠商而言,消費者處于弱勢地位。新政策限制新進入者,實際是對現在國內汽車生產行業既得利益者的保護,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公平。準入門檻如此之高,今后可能鮮有個人投資者進入汽車產業,中國式的“福特”恐怕永遠也不會產生。 發展私人汽車消費 此外,新政策提出了“培育以私人消費為主體的汽車市場”。據賈新光透露,1994年汽車產業政策制定之前,國家一直在發展私人汽車消費和能源消耗之間存在爭議。有一種意見認為,私人汽車的大力發展將造成能源供應的緊張、道路擁擠、環境惡化,而且目前這個爭議仍然存在。 新政策明確了發展私人汽車消費的方向,并且專門拿出一個章節、14條進行了詳細闡述。明確提出培育以私人消費為主體的汽車市場,改善汽車使用環境,維護汽車消費者權益。 但是中國能源和城市交通問題的日益嚴峻不可避免地與私人汽車消費的拓展產生了沖突,“執行新政策無疑要重新審視當初的城市交通規劃”,一位市政官員表示。 另外,對于各地一些限制個人消費的規定,新政策盡管表示“凡在汽車購置、使用和產權處置方面不符合國家法規和本政策要求的各種限制和附加條件,應一律予以修訂或取消。”但遺憾的是,產業政策中沒有相關的處罰規定。馬駿表示,對于上海拍賣汽車牌照、北京等地限制1.0以下排量的車輛等做法,地方政府即使不取消,新政策也無計可施。本報記者 熊成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