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發布《流通業改革發展綱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02日 13:32 商務部網站 | |||||||||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確立,流通業在引導生產、促進消費、擴大內需、增加就業等方面的作用日趨顯著,已逐漸成為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先導型產業。為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完善市場體系,促進流通業結構調整和流通現代化,特制定本綱要。 本綱要涉及的流通業,主要指批發業、零售業、物流業、餐飲業及居民服務業。
一、我國流通業的現狀與面臨的形勢 (一)現狀 1.流通規模不斷擴大:1978年到2003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1558.6億元增長到45842億元,增長28倍,平均每年增長15%左右,扣除物價因素,平均年實際增長率9%以上。2003年社會生產資料銷售總額達到87200億元,比上年增長19.5%。2002年末,我國共有各種不同經濟類型商業網點1700萬多個,全國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從業人員4969萬人,吸納就業人數在國民經濟各行業中排第三位。但總體上看,流通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仍然較低,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比國際水平尚有差距。2002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33.5%,其中,批發和零售貿易及餐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7.8%,比2001年低0.4個百分點,比1978年以來的歷史最高水平1988年低3個百分點。從就業看,2002年我國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只有28.6%,其中,批發和零售貿易及餐飲業的就業比重為6.7%,低于世界多數低收入國家和中等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遠低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 2.流通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流通現代化是以電子信息、自動化、現代營銷和管理等技術在流通領域的廣泛應用為基礎,以流通設施、流通體制、流通方式和組織形式創新為主要內容的流通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過程或目標。近年來,我國流通現代化步伐加快,水平顯著提高:一是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業態發展較快。隨著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特許經營等新型流通方式和超市、大賣場、便利店、購物中心等新型業態的發展,流通領域各項改革逐步深化,部分流通企業走向集團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道路。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到2002年底,我國零售業和餐飲業限額以上連鎖企業1232家,共有連鎖門店34551個,年銷售額達到2469億元,占同期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911萬元)的6.04%,比2000年提高2.3個百分點;占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零售總額(32952萬元)的7.49%,比2000年提高2.7個百分點。2003年,全國前30家連鎖企業銷售額為2704.2億元,比2002年增長29.9%。30家連鎖企業的店鋪總數為10321個,比2002年增長35.1%。二是先進流通經營與管理技術得到快速推廣。近年來,上海、廣東等地以信息化帶動傳統商業的改造,推廣先進流通經營與管理技術,發展現代流通,大中型商場90%以上都建立了銷售時點管理系統(POS),50%以上大中型商場應用了條形碼技術,一大批流通企業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統(MIS),積極應用電子數據交換系統(EDI)、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和互聯網(INTERNET)等現代信息技術,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和電子商務,管理水平提高了,流通費用降下來了,面貌大為改觀。出現一批現代化水平較高的大型流通企業。但發展不平衡、經營不規范等問題仍較突出。反映在沿海發達地區與中西部地區流通現代化水平差距較大并呈繼續拉大的態勢,零售企業在規模擴張的同時,資金、管理、人才等跟不上發展的需要,與供應商的關系亟待改進。 3.流通體制改革逐步深化:一是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格局已經形成。目前,隨著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縣以下商業已基本由個體私營經濟主導。據統計,2002年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企業銷售收入35751億元,其中,國有企業及國有獨資公司銷售收入14374億元,占40.2%;集體企業1582億元,占4.4%;私營企業2634億元,占7.4%;港澳臺及外商投資企業2357億元,占6.6%;其它混合所有制公司、聯營企業等占41.4%。1978年,國有企業銷售收入占54.6%,加上集體企業共占97.9%。二是國有流通企業改制、改組、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取得積極進展。流通服務業是最早進行市場化改革的領域,自80年代初就開始進行企業改制,到2000年底已有73%的國有內貿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有98家上市企業。一些國有中小內貿企業通過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賃、售賣等方式,已經基本放開搞活。總的說來,流通體制改革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多種所有制格局已經形成,適應市場經濟的流通宏觀調控機制和市場調節機制逐步建立。但批發和物資等行業的改革仍比較困難,相當一部分國有及國有控股流通企業尚未進行現代產權制度改革,未建立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統一的國內市場尚未形成,流通領域的市場秩序有待于進一步整頓和規范,流通業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需要加快推進,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和完善信用體系任重而道遠。 4.對外開放格局已經形成。我國商業領域利用外資從1992年開始,截止2003年9月,累計實際利用外資約30億美元,外資商業企業234家,分店3800多個,其中絕大部分為新型流通業態。外資的進入,對于迅速提高我國流通現代化水平起到了重要的帶動作用。但與制造業相比,我國商業利用外資處于較低水平。到2002年底,外資商業企業數量占全國批發零售餐飲企業的比重僅為0.1%,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占全國利用外資總額的0.6%左右,外商投資商業企業銷售收入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不足3.5%。在地域和業態結構上,外資商業以東部發達地區中心城市和大型綜合超市等有較大市場影響力的業態為主要投資方向,對國內零售企業有較大影響。 (二)面臨形勢 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對流通業改革與發展提出新的要求。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對流通業的規模、結構、現代化水平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流通在國民經濟中的先導作用將日益突出。內外貿一體化加快發展給國內流通企業提供了更為廣泛的空間。從中長期看,為完成GDP翻兩番的目標,市場規模、市場容量也需要相應擴大,擴大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國家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但政策著力點將有所調整,更加注重解決結構性問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將有所減弱。同時,由于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依然乏力,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以及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等因素的影響,外貿出口形勢不容樂觀,開拓市場、擴大內需任務艱巨,迫切要求加快流通業的發展和提高流通現代化水平。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要求進一步加快和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從現在起到2010年,是我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完成國有經濟戰略性改組的關鍵時期。流通體制和流通企業的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很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將充分暴露并加大改革的難度,迫切需要新思路、新舉措實現流通體制改革和流通企業改革的新突破。 3.全面對外開放后新的競爭格局使國內流通企業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2004年底,我國流通領域加入WTO的過渡期將基本結束,外資進入的力度、方式和領域等都將呈現新的特點,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兼并重組的頻度和力度加大,大企業作用日益突出。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中國日益成為世界制造業基地及主要的商品采購市場和銷售市場,我國流通業將成為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一環。國內流通企業既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 二、流通業改革發展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為指導,按照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總體戰略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流通現代化水平和對外開放水平;積極創造條件,鼓勵重點領域、重點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加大對廣大中小流通企業的扶持力度,全面推進流通產業升級。 (二)目標 按照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和2010年完成國有經濟戰略性改組總體目標的要求,流通業改革發展階段性目標是: 1.2007年:按照年均8.5%的增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萬億元。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對GDP的貢獻率達到8.7%,比2002年提高0.9個百分點。流通企業基礎設施和技術水平明顯提高,東部發達地區大中型流通企業基本建立銷售時點管理系統(POS)、管理信息系統(MIS)等,中西部地區部分流通企業建立POS系統、MIS系統等。連鎖商業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由2002年的6%提高到10%。商品電子商務交易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由2002年的11%提高到15%。國有流通企業基本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有1-2家內貿流通企業進入世界500強。流通領域的市場秩序明顯好轉,流通業社會信用的框架和運行機制初步建立。 2.2010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8萬億元。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對GDP的貢獻率達到9%。流通企業基礎設施和技術水平大幅提高,東部發達地區多數大中型流通企業建立以顧客分析為核心、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供應鏈管理系統、財務管理系統、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及商業智能、決策分析系統和企業資源計劃(ERP)。中西部地區多數流通企業建立POS系統、MIS系統等。連鎖商業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達到12%。商品電子商務交易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18%。國有經濟在流通產業完成戰略性改組。有2-4家內貿流通企業進入世界500 強。流通領域的市場秩序在總體上有根本好轉,流通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初見成效,在全行業形成“失信可恥,守信光榮”的良好風氣。 三、流通業改革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以培育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大型流通企業為重點,盡快發展壯大我國流通企業 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和有中國特色的大型流通企業是我國流通業改革和發展面臨的緊迫任務。要加快國有大型流通企業改革步伐,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推進產權制度改革。鼓勵大型流通企業通過參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購、特許經營、托管等方式,快速實現規模擴張。要引導企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深化企業內部人事、勞動、分配制度改革;優化業務流程,不斷提高企業經營能力。要加快國內大型流通企業與外資零售業的合資合作,支持有優勢的企業到境外發展,多途徑促進企業做強做大。要切實采取措施,力爭在5至8年的時間內,培育出15至20家擁有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能力強、初步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大型流通企業。 (二)深化流通企業改革,促進中小流通企業健康發展 要以產權制度改革為重點,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大力推進國有流通企業股份制改造,鼓勵各種資本參與國有流通企業改革,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中小流通企業是我國流通企業的主體和就業的主要渠道。要積極推進中小流通企業體制創新,引導中小流通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加大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積極運用信息技術和現代流通技術、營銷方式及管理經驗,全面提高中小流通企業現代化水平。 (三)加快推進以連鎖經營、物流配送和電子商務為代表的現代流通組織形式的發展 進一步提高連鎖經營的規模化和規范化水平。一是在對超市、百貨、便利店等目前已普遍發展的業態進行規范和完善的基礎上,創新業態;以傳統零售、餐飲服務業為基礎,向石化、煙草、電信等行業及教育培訓、旅游、租賃等多業種拓展;推動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連鎖經營的發展,逐步縮小東西部差距,提高連鎖經營的總體規模和水平。二是以規范化管理、規模化經營和標準化服務為核心,提高連鎖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及核心競爭力。 塑造多層次的物流配送體系。一是加強連鎖企業內部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設和管理。二是整合物流資源,推動“第三方物流”的發展。三是鼓勵生產資料分銷企業完善服務功能,逐步建立鋼材、混凝土、玻璃等生產資料和日用化工產品、食品等專業化加工配送中心。 積極穩妥地推進電子商務發展。一是做好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加快流通企業信息化建設。二是開展電子商務應用的試點和示范工程,探索傳統產業與電子商務相結合的模式,有形市場與電子商務相結合的模式,連鎖經營與電子商務相結合的模式,現代物流與電子商務相結合的模式。三是研究制定電子商務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網上交易規則,規范網上交易秩序。 (四)進一步加大開拓市場力度,努力擴大國內消費需求 大力開拓市場,擴大國內消費需求是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流通部門要始終把開拓市場工作作為一項中心任務抓緊抓好。要深入分析研究市場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把握居民消費發展變化及市場運行的新趨勢、新特點,改善消費環境,拓寬消費領域,引導消費觀念更新,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培育新的消費熱點。 (五)穩步推進成品油等重要商品流通體制改革 根據重要商品流通體制現狀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積極推進成品油等重要商品流通體制改革。自1999年成品油市場清理整頓以來,國內成品油市場秩序明顯好轉,多頭批發現象得到改變,亂批濫建加油站的風潮得到遏制,成品油流通企業規范化程度有所提高,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有了較快發展。根據成品油流通管理面臨的新形勢,下一步成品油市場管理工作要由集中整治轉向正常管理,通過制定成品油分銷網絡發展規劃和市場準入標準,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特許經營和物流配送,加快成品油流通方式的現代化步伐,盡快形成具有較強市場競爭能力,與國際接軌的成品油現代流通體系。同時,在保證成品油市場秩序良好和國家經濟安全的情況下,穩步推進成品油市場的對內對外開放。深化食糖流通體制改革,要根據食糖的季節性特點發展食糖期貨市場,并通過進出口杠桿調控食糖市場。推動農產品、農資流通體制改革,發展農資連鎖經營,建立健全農產品流通領域質量衛生安全檢測體系,保障食品安全。 (六)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服務質量和經營效益 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加快發展服務業,擴大總量,優化結構,拓寬服務領域,提高服務水平。把加快發展服務業作為擴大就業、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國民經濟整體效益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積極創造有利于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使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斷上升,服務質量明顯改善。積極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服務業管理體制,在規范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行業協會等中介機構的作用。加快服務業市場化、社會化步伐,放開市場準入,促進競爭合作,鼓勵企業優化重組,鼓勵、支持和引導服務業中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在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同時,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服務技術改造傳統服務業,促進居民服務業和商務服務業的改革和發展。加強對餐飲業和住宿業的行業管理,以推動經濟性連鎖酒店為重點促進住宿業的結構調整。加大法規建設和標準建設力度,強化對餐飲、美容美發和會展市場的規范,建立健全服務業市場信用體系。積極引導和促進洗染、修理、照相、洗印彩擴、印章刻字及家庭服務等行業的發展。 (七)培育和改革流通領域的行業組織,提高行業自律和規范程度 一方面,政府部門要加快觀念和職能轉變,實現政社分開,積極創造有利于行業組織成長的體制環境,根據市場經濟規律落實政府部門與行業協會的各自定位,使行業協會成為真正的社團法人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針對當前行業協會普遍存在的“二政府”現象,加大對現有協會的改造力度,加強行業協會的自身建設,健全協會的機構建設和運行機制,按市場化原則規范和發展流通領域的行業協會、商會等自律性組織,使之真正成為全體會員利益和行業利益代表,發揮它們在參與政策制訂、信息交流、價格協調、資質認定、專業培訓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促進流通業行業自律和經營規范。 (八)實施人才戰略,加快人才儲備和培養 人才的競爭將日益成為中外企業之間的競爭焦點;同時,符合現代流通業發展要求的人才資源的短缺,也是中外企業發展普遍的“瓶頸”。未來幾年,要將培養人才作為一項戰略任務抓緊抓好。一是在高等院校中設立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特許經營等專業,為流通現代化培養后備人才;二是設立流通現代化人才培養基金,為人才培養提供保障;三是在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領域進行執業資格認證,并納入勞動部的從業人員執業資格系列。 四、積極創造有利于流通業健康發展的外部環境 (一)加快流通業的法制體系及標準體系建設 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和目前流通體制的基本情況,從三個方面加強立法工作:一是調整產業組織結構,二是規范企業競爭行為,三是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要加快流通行業標準的建設。力爭用五年的時間建立較為完備的商品流通法律體系和標準體系。 (二)加大流通體制改革和政策協調力度,消除流通現代化發展中的體制性和政策性障礙要打破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切實解決各類企業在競爭環境上的不平等問題,促進流通現代化,促進商品和各種要素在全國范圍自由流動和充分競爭。 (三)加強行業精神文明建設,建立健全商業信用體系 要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中心任務,不斷加強商業職業道德建設,努力促進內貿行業精神文明建設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強化信用意識、促進誠信經營、防范交易風險為目標,引導各類流通企業建立起以信用狀況調查、信用評價、信用自律、信用檔案管理和信用信息互通為主要內容,適合自身行業特點的內部管理制度,不斷加以完善,逐步使企業內部的信用管理工作規范化、制度化。支持和鼓勵各行業協會(商會)制定信用方面的行規行約,強化會員的守信意識和誠信自律。鼓勵行業協會在行業內部開展信用活動,對失信行為進行評議。支持行業協會配合政府制定行業信用發展規劃,開展信用監管和公共服務。 (信息來源:商業改革司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