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零售企業上演對決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01日 08:46 人民網-市場報 | ||||||||||
本報記者 李忠峰 根據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到今年12月11日,中國零售業將全面對外資開放,外資在國內開店將不存在數量和地域限制。滿打滿算起來距離全面放開也只有不到200多天的時間。種種跡象表明,國內外零售企業厲兵秣馬,似乎真正決戰時刻真的到來。
據統計,中國排名第一的上海百聯(集團)有限公司,2003年銷售額485億元,折成美元不足60億美元,而世界零售巨頭沃爾瑪2003年銷售額突破2600億美元,是上海百聯的40多倍,也就是說沃爾瑪9天的銷售額就相當于上海百聯一年的銷售額。 來自商務部的數字顯示:2003年全國前30名連鎖企業經營排名中外商投資連鎖企業共6家,合計銷售額為495億元,占30家連鎖企業銷售總額的18.3%。 顯然,目前與沃爾瑪、家樂福等世界一流零售企業相比,我國商品零售企業在商品銷售規模、管理方法、技術設施等方面有較大差距。不僅如此,隨著國內零售市場的城門打開,外資零售商更是加快了調整戰略的步伐,競爭將愈加激烈。 國際著名零售集團在發達國家主要采取兼并收購,而在發展中國家主要采取自建店鋪的方式。原因一是在市場未完全飽和的情況下,收購不是最好的選擇,且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市場還不成熟,收購兼并的風險較大。 沃爾瑪、家樂福剛剛進入中國時,大體經營50%的進口商品,50%的國內產品,全部用外國人當店長,使經營業績處于波動和非理想狀態。入世前,進入中國的所有外國零售集團幾乎都處于不盈利的狀態。現在,進入中國的國際著名零售集團基本上找到了本土化方式營銷的鑰匙。安排大量中國人進入管理決策層,實現管理的本土化;在中國大量采購商品,實現商品結構的本土化;參與中國市場的價格戰,實現競爭策略的本土化;啟用中國民間卡通形象,實現店鋪形象的本土化等。越來越多進入中國的外國零售集團聲稱自己是中國零售企業。 盡管如此,國內零售企業也并不會潰不成軍。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是因為內資零售企業有著自己的四大明顯優勢。 門店地理位置優勢。在我國大中小城市乃至縣城、鎮以及繁華商業區、居民小區、旅游景區等較好的“商圈”內,百貨店、超市、便利店等零售業態的門店絕大部分為我國商品零售企業所有,外商零售企業進入這些“商圈”的空間十分小。門店地理位置的優劣往往決定客流量的高低、商品銷售額的多少。 區域銷售規模優勢。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最大的十個城市商品零售額占據全國零售總額的20%。在這些城市,主導銷售業態基本為國內百貨店、超市連鎖企業。我國零售企業這種區域市場銷售規模上的優勢,不僅使外資零售企業進入重點銷售區域市場阻力加大,而且在商品采購、物流配送發展等方面不利影響也較多。 占據農村市場優勢。目前,占我國人口70%的農村消費市場,其商品零售額還不到全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40%,農村商品零售服務設施和服務質量相對于城市都大大落后,外資零售企業在中國發展的戰略重點大多放在經濟較發達的大中城市市場,我國零售企業在農村市場具有明顯的便利條件。 政府支持優勢。扶持民族企業發展是任何一個國家的基本產業發展政策。我國連鎖企業在國債貼息項目、增資擴股、股票上市、資產重組、門店與物流配送中心選址等方面都可獲得重點支持。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黃國雄表示,中國地大面廣,城鄉之間、地區之間收入差別大,構成消費的分散性、多樣性和層次性,不是幾個資本集團、幾種經營形式所能滿足的,外資企業只能在部分地區、部分業態、部分城市占領一定市場。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盡管外資的勢頭很猛,但絕對不是說外資進入以后就和民族商業是對立的。有關專家認為,加入WTO以后一個基本的理念應該改變,不管哪個國家的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只要在中國經營,在中國納稅,都應該是中國本土的企業,只是所有制、所有級別不同而已。競爭最終受惠的應該是消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