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價格明顯下降行業結構調整如何進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5月30日 11:48 《財經時報》 | ||||||||||
相關報道: 行業人士擔心會在一定程度沖擊水泥行業結構升級,但國家發改委認為,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實際上考慮了行業結構失衡的問題”
本報記者 李文科 據中國水泥協會新近提供的消息,除了東北地區的水泥價格趨穩,目前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水泥價格下降明顯,寧波水泥價格每噸降至300多元,普遍跌了六七十元。廣東省城調隊的調查結果顯示,僅4月下旬廣州的普通水泥價格就下降了5%。其他一些省份的水泥價格下降也不小,個別地區比上月下降了10%以上。 “宏觀控制水泥行業的過熱勢頭已經頗有成效。”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的徐連仲告訴《財經時報》,雖然宏觀調控對水泥價格的影響目前還不明顯,但“形勢嚴峻”已經得到了水泥行業的普遍認同。 中國水泥協會的劉作毅稱,當前很多小水泥企業已經停業,絕大多數水泥在建項目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國家宏觀調控的緊縮政策,給水泥行業這兩年的超常規增長亮了紅燈”。 從短期看,由于國家控制固定資產投資,水泥的現實需求受到了抑制,從長期看,提高投資比例、限制銀行貸款,使在建水泥項目紛紛落馬,水泥供給受到限制。 也有業內人士擔心,宏觀調控的效果可能并不如預期那樣。據透露,去年全國投產的水泥企業是前幾年的兩三倍,而從今年4月的投資數據看,對水泥行業的投資達到116億元,同比增長79%,實際上投資規模還是很大。 政策能否執行到底,是宏觀調控得力與否的關鍵點。水泥企業一般都是地方的利稅大戶,地方政府的保護意識很強。實際上,投資規模擴大、速度加快,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方政府行政干預的結果。 一些在建水泥項目為了追逐高盈利,想盡辦法進行融資,或自籌資金繼續進行投資,這也抵消了部分宏觀調控的效用。 價格下調幅度不大 宏觀調控對水泥行業影響很大,但對水泥價格影響目前還不是很大。劉作毅認為,目前水泥市場價格還在高點,沒有大幅下降。徐連仲的判斷是:供大于求、產能與需求脫節,是水泥行業必然要在今后面臨的問題,今后水泥價格肯定會降。 北京被認為是一個有說服力的例子。今年4月北京水泥市場價格為每噸300元左右,同比降低了5%,原因就是奧運項目等固定資產投資拉動北京水泥行業提前過熱,產能迅速增加,使北京市場提前面臨供大于求的境況。 劉作毅說,全國水泥市場今后也必然會供大于求。業內稱,由于山東、浙江、江蘇、安徽四省的水泥產量占到全國的一半以上,目前這些地區水泥價格下降,表明國內水泥市場的供過于求情況嚴重。 “但水泥有其自身的特點,價格下降的幅度也不會很大。”劉作毅告訴記者。 另外,對業內人士紛紛強調水泥價格的滯后性,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的徐連仲解釋,在價格上漲的時候,水泥的這一特點就有所體現。鋼材等建材價格去年2、3月就開始大幅漲價,但水泥的價格是9月以后才開始漲的,而且幅度沒有鋼材那么大。 中國水泥協會資料顯示,去年9、10月,全國水泥價格才整體上漲。在局部地區,如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價格上漲幅度快一些;其他地區上漲幅度不大,而且只堅持了幾個月就開始回落。 究其原因,劉作毅認為,水泥的保質期只有三個月,無法積壓,因此水泥企業的風險大,價格波動劇烈;其次,鋼材等建材價格上漲中,很大原因是市場炒作,而由于水泥無法積壓,因此也就失去了市場炒作的機會。 因此,水泥價格在下跌的時候,要比其他建材下跌得慢一些,下降幅度也沒那么大。徐連仲說,目前宏觀調控初見成效,投資者和經營者的預期會發生一定變化,所以價格會從高點有一些回落,但不會下降太多。 調整結構的機遇 國家提出嚴格控制水泥行業過度投資,無疑是在水泥產能嚴重超過需求之前未雨綢繆。業內人士稱,過熱背后隱藏的另一個深層問題是,水泥行業結構失調,近期的宏觀調控著重在總量上進行控制,對水泥行業的結構調整有很大的沖擊。 劉作毅說,近幾年,在高價格、高利潤的驅動下,占中國水泥行業75%~80%的立窯等落后生產能力很難退出歷史舞臺,這使小立窯水泥企業工藝落后、質量低劣、浪費資源、高污染更為嚴重。在水泥大省廣東的水泥企業中,采用新型干法先進水泥生產線的企業只占5%左右。 水泥行業的高速增長對調整結構是良好的機遇,因為技術環節的突破,降低了先進生產線的成本,目前上馬的水泥企業一般都采用先進的新型干法生產線。對此,水泥協會會長雷前治曾表示,水泥行業結構調整的黃金時代到來了。 但國家發改委有關人士告訴記者,此次宏觀調控可能會推后水泥行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但看待這個問題要從大局出發。由于總量問題中包含著結構問題、行業結構失衡問題,也的確增加了宏觀調控的難度。但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以協調需求結構和產業結構為基礎,適當加強了結構性調控的力度,實際上是考慮了行業結構失衡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