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限制了中國焦炭向歐盟的出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5月15日 14:50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黃一琨 程明霞 北京、太原報道 煉鋼必需的大宗商品——焦炭成為中歐貿易爭端的導火索? 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歐期間,中歐關系“處于歷史上最好的時期”,歐盟依然決定就焦炭問題向中國提出“最后通牒”。據《金融時報》報道:歐盟要求中國在5月14日前同
5月7日,意大利媒體報道說,溫總理在羅馬表示,中國將向意大利以市場價格供應焦炭。與此同時,歐盟貿易委員拉米也就焦炭出口問題多次與中國領導人磋商。歐盟官員對《金融時報》表示,“中方未能消除這位貿易專員的擔憂。溫家寶和薄熙來已提議增加焦炭出口量,但沒有表示任何廢除出口許可制度的意向。” 歐盟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向記者表示,意大利與中國之間的單方面協議激怒了歐盟,焦炭短缺使得歐洲產業界面臨“巨大壓力”,意大利沒有與歐盟一道向占世界焦炭貿易量60%的中國施壓,為此歐盟才不惜采取這種斷然措施。 記者獲悉,商務部外貿司5月14日會同各相關部門以及主要出口企業,討論出口焦炭管理辦法。但種種跡象表明,在年內中國將不可能放開對歐盟的焦炭出口。 “從長遠看,我根本不贊成中國出口焦炭。”中國煉焦行業協會理事長黃金干說。 歐盟態度為何強硬 “3月18日剛剛中止了對焦炭的反傾銷,轉眼就要我們放開出口限制,變化實在太快了。”商務部一位官員抱怨說。 來自中國煉焦行業協會的態度幾乎全是不滿。協會提供的資料表明,在2000年12月15日,歐盟決定對中國出口歐盟成員國的80毫米以上規格的焦炭實施無限期反傾銷措施,每噸征收32.6歐元的反傾銷稅,以減緩中國焦炭對歐盟焦炭生產商和銷售商的沖擊,但是轉眼之間歐盟態度急轉直下。 歐盟抱怨中國的出口限制已把該原料的全球價格推到令人眩暈的高位,從兩年前的每噸79美元上漲到2004年第一季度的350美元,目前已經達到400美元的高位。歐盟委員會在最近一份內部文件中提到,這次價格上漲至少部分反映了以下事實:全球最大的焦炭生產國——中國去年允許出口的焦炭還不到年產量的10%。 我國每年的焦炭出口額度由發改委相關部門制定,有關人士認為,中國對焦炭出口的限制主要立足于國內經濟形勢,而并非主要針對歐盟。 2004年初,發改委主管焦炭生產的官員表示:“(焦炭出口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必須保持國內有足夠數量的焦炭和原煤,以防止國內供應短缺造成鋼鐵生產價格上漲。我們不能允許煤炭和焦炭價格引發全國性的通貨膨脹。” 焦炭是鋼鐵生產中的重要燃料。2003年,中國焦炭產量同比增長了21%,但是在生鐵產量也同比增長21.92%的背景下,這些增加的焦炭產量基本上都被國內市場吸收,焦炭價格因而上揚,使得重新審視焦炭出口配額成為必要。 2003年7月,商務部外貿司、發改委產業政策司、工業司、能源司、資源環境司與相關行業協會等專門開會討論此事。 “我的建議是一年減少200萬噸,三年減少600萬噸。”參加此次會議的中國煉焦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徐廣成說。徐還認為,每生產1噸焦炭要產生煤氣400立方米左右,這樣高污染的行業世界各國中只有中國在大力發展,必須認真考慮發展帶來的代價。 一些參加此次會議的人士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已經超越了出賣資源換取外匯的階段。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充足,但是資源短缺,尤其是煤炭。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烏榮康曾在多個場合公開表示,到2005年,我國煤炭需求大約缺口1億噸,而到2020年要缺7億噸。而為了生產高污染的焦炭,我國2003年甚至還進口了260萬噸煉焦煤,從經濟上考量并不合算。 而代表出口企業利益的中國五礦進出口商會則希望利用國際價格上漲的機會增加出口,獲取外匯。 最終,焦炭出口應該服從國家宏觀調控和能源戰略的意見占了上風。會議決定,為了減少出口限制對國際市場產生過大的波動,2004年的焦炭出口配額在2003年1200萬噸的基礎上縮減300萬噸,為900萬噸。 由于方案報國務院批準的時候“拖了一些時間”,2004年1月初商務部只發出了233萬噸出口許可,雖然在2月底中國又增發了60萬噸出口許可,但出口許可突然間如此大幅減少,致使焦炭價格開始快速上漲——2月份,中國冶金級焦炭出口離岸價格在2月底漲到400美元/噸,3月份價格又漲至450美元/噸——在兩年前每噸為79美元。 面對價格如此漲勢,歐盟開始做出強烈反應。2003年,歐盟從中國進口焦煤約440萬噸,占歐盟鋼鐵業焦煤年消耗量的31%。擁有世界前10大鋼廠中4家的歐盟近年來迫于環保的壓力,不得不關閉了一些焦煤生產廠,這更凸顯出歐盟鋼鐵行業對中國焦煤出口的嚴重依賴。 “這其中鬧得最兇的就是意大利。”黃金干說。煉焦協會的數據表明,意大利2003年生鐵產量增加了41萬噸,但是卻缺乏必需的焦炭。2004年1月底,意大利最大的鋼鐵公司Riva因嚴重缺乏焦炭煉鋼,開始向政府求援。為此,意大利政府要求歐盟出面與中國進行交涉,放寬焦炭出口。 2月份,歐盟曾專門就此事致函中國商務部。3月15日,拉米訪華,在與商務部部長薄熙來會談時,他正式提到了放寬中國在焦炭和廢鋼等原料出口的限制方面的要求。當天簽署的意大利對中國的288萬歐元畜牧業的無償捐助,也被業內人士視為讓中國政府對歐盟尤其是意大利的焦炭出口控制適度放寬的一種交換。在回國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里,拉米又致信薄熙來,正式對中國限制焦炭出口的做法提出申訴。 到3月25日,中國商務部共發出了773萬噸的出口配額,與往年進度相當,并沒有任何讓步跡象。從目前來看,難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中國焦炭難以分出更多的“羹”給歐盟。 山西難覓價格下降跡象 山西省的焦炭產量約占全國的50%以上,而在每年全國1100多萬噸的出口焦炭中,大概1000萬噸都產自山西。眼下,山西的焦炭產業卻正在面臨整頓,焦炭生產可能進一步受到影響。 2004年3月22日,新華社一媒體刊登了《重復建設籠罩山西焦炭》的文章,歷數了占全國焦炭產量半壁江山的山西省在焦炭產業中存在的種種問題。 文章發表的當天,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親自做出批示,要求加強調控。第二天,溫家寶總理也做出批示,要求山西省委、省政府和國家發改委拿出具體處理意見。 3月24日,發改委主任馬凱指示由發改委產業政策司牽頭,組織能源局等部門盡快研究出臺一個相關的整頓政策。 4月1日,發改委產業政策司等部門專門召開會議討論整頓事項。會后,發改委派員與山西省政府赴山西焦炭主產區進行調研。 4月15日,山西省省長張寶順在省政府召開的經濟分析會上說:“山西省將根據國家的產業政策,采取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重點制止焦炭等行業盲目重復建設問題,認真落實國家和省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全面提升重點行業的競爭力。” 但山西省經濟委員會經濟運行處處長閻東認為要限制有很多困難。 “現在民企投資焦炭占很大比例,而且規模還很大,上億元的成本不從銀行拿一分錢。宏觀調控可以從資源利用率、環保標準來控制,但這些規模比較大的民企投資時,在這兩個方面大都還做得不錯,甚至比有些國企在這方面做得更好,政府從信貸、環保就很難去限制了。”閻東說。 如果調整不好,限制反而會帶來焦炭價格一飛沖天。 而山西省焦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馬新建認為,刨去需求對焦炭價格的拉動,生產成本的增加也把焦炭價格逼向高位。 2002年山西省清理整頓小煤窯,6000家小煤窯減至3000家左右,導致原煤產能產量大幅減少,生產焦炭需要的煉焦煤從每噸70多元上漲5倍達到現在的每噸350元,大大增加了焦炭的生產成本。 同時山西省整頓污染大、資源浪費嚴重的土焦、改良焦,造成機焦占焦炭生產總規模的比例從2002年的20%提高到目前的近70%。機焦在資源利用率、環保方面的成本遠高于土焦,所以進一步促進了焦炭價格上漲。 此外,山西常年的運力緊張,大量焦炭積壓在山西不能及時運出去,也造成焦炭價格居高不下。 在需求依然強勁的背景下,宏觀調控的力度只能使得焦炭價格畸高,價格傳遞的信號又刺激焦炭投資的增加。 閻東向記者透露:“現在山西已獲批的焦炭項目有7000-8000萬噸,在建的還有7000-8000萬噸。”但他補充說,這個數字不是特別準確,因為數字“三天一變”。 “爐子點了就不會停。”五礦進出口商會焦炭分會的一位人士說。但他擔憂的是,如果政府在焦炭市場上發出過多的信號,將會使焦炭企業在成本居高不下的背景下進行殘酷的低價競爭,大部分企業會自生自滅。 出口證抬高焦炭價格 盡管焦炭的價格一路上漲,但焦炭生產企業的幸福生活似乎并沒有到來,幸福的是掌握著出口許可證的一些貿易公司。 據山西省焦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馬新建介紹,焦炭出口配額由商務部依據發改委制定的出口配額按省分配,而且大部分都分給貿易商而不是生產商。 馬新建透露,雖然山西焦炭出口占全國出口總量接近90%,但山西分到的出口配額不到總配額的40%,內蒙、北京等基本上不產焦炭的省份也分了配額。因此,山西的焦炭要出口,就得通過外地有出口配額的出口商,從而又增加了額外的成本。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焦炭出口許可證成了一種可以流通的緊俏商品,它的市價是每噸出口200美元。而焦炭生產企業卻最多只能從出口中獲取每噸200元人民幣的微利。“有證(許可證)就是有能力。”該人士說。據介紹,能獲得許可證的多是與原國家外經貿部和各省外經貿廳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貿易商。 “生產商有產品卻不能直接出口,能出口的貿易商又不生產,這種狀況是不正常的。”馬新建說。 徐廣成告訴記者,這種混亂的出口配額分配機制也造成了出口秩序混亂,容易引發國際間貿易糾紛。5月14日商務部會議的中心議題就是許可證“要發給企業,發給真正的外貿公司”。 有接近商務部的貿易問題專家認為,商務部的思路是在與歐盟的談判過程中,可以根據目前的貿易結構,將能源問題與其他產品的出口捆綁起來,增大中方在談判中的砝碼,作為爭取歐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有力武器。 “這種想法可能不太現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業協會負責人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