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鋪沉浮錄變臉篇之西單商場二度變臉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5月12日 10:42 經濟日報 | |||||||||
不到半年時間,她兩度“變臉”:由平民商場躍入高檔精品店,卻只堅持了三個月,隨即便宣告回歸大眾化。 “精品時尚”的經難唱,“大眾時尚”的牌又怎么打?請看——— 今年3月,西單商場(資訊 行情 論壇)再次進行商品結構和功能區域的調整,將定位
“現代精品”的路線如何令西單商場難以為繼,回調后的“大眾時尚”定位,能不能使西單商場抓住東山再起的機會呢?西單商場超市開業前日有媒體報道,“在大盤連續陰跌之際,西單商場股票先于大盤企穩,股價重心逐漸上移,主力資金再度做多的要求十分強烈”。這一信號,肯定讓包括新上任的總經理陳宜林在內的全體員工為之振奮,但正如股市晴雨無常,這份“答卷”是否讓消費者滿意,仍須時日的檢驗。 一變 叫好難,叫座更難 2003年10月16日至12月31日,西單商場停業改造兩個多月,以實現從“傳統百貨店”向“現代精品百貨店”的轉型。雖然這次斥資6000多萬元的改造,使西單商場的貨場面積從原來的2.6萬平方米擴展到3.4萬平方米,但在此次號稱第四次“升級換代”的大換血后不到一個月,西單商場就顯出頹勢。 2004年1月,西單商場銷售商品5000多萬元,累計虧損了496萬元,這在西單商場70多年的經營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據介紹,往年春節期間,西單商場每天的經營流水有800萬元,最高時達到過1200多萬元;而今年春節從年三十到正月初七的八天時間,共計銷售只有1100萬元,即使是春節前夕的銷售高峰,每日的銷售額也只有200萬元左右,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0%以上。 憑心而論,重張后的西單商場,其硬件設施有了大幅的改善,但業績大幅下滑也是不爭的事實。綜合多方的意見,對西單商場新面孔的詬病主要集中在這樣幾個方面:商品品類參差不齊,給人的感覺既不屬高檔,也算不上中低檔;布局散亂,箱包專柜從2層到4層都有銷售,珠寶首飾也是一二層都有銷售,男士服裝與電器之類在同層銷售。而以前很多讓人稱道的元素,如中老年、運動等特色卻都隱沒了。另外,由于引進的新品牌很多沒到位,新增的精品品牌大多與其他商場雷同。 針對一些媒體認為西單商場6000多萬元打水漂的報道,北京財貿管理干部學院的王成榮教授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他說,西單商場改善基礎設施、提升經營檔次,都是新的市場趨勢所要求的。“變臉”是必要的,只是在這當中轉彎過急,跨度太大。一些預料不到的變數,以及作為上市公司的壓力,都增加了改造的難度,短期內一步到位更是不可能。王成榮認為,第一次變臉不成功,定位上是存在一些問題,新的調整策略可圈可點,希望都能落實到位。 二變 主推大眾一站式消費 今年3月底,也就是決定回調定位后的一個月內,西單商場就完成了規劃中的三項調整。即綜合服務中心開業,南一樓布局調整到位,北樓五層的特賣場開業。到“五一”前,西單商場地下超市和美食街相繼開業,宣告西單商場新一輪調整完成。調整為“大眾精品百貨”定位的西單商場,目標鎖定在28—55歲的年齡層(以女性為主)、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家庭,全方位滿足傳統使用型消費家庭吃、穿、用的一站式需求。因為原先遭到的詬病很多,在新一輪調整中,我們可以看到西單商場有針對性地打出了幾手牌。 商品密植,打“特色牌”:根據顧客的購買習慣,將男女鞋、箱包和珠寶等大類商品調整歸類,集中經營:將原來分散在一、二層的珠寶飾品歸納到一層銷售,將分散在一至三層的箱包集中到二層經營;男、女鞋按品類集中落位的原則進行集中經營,女鞋落位在北三樓、男鞋落位在北四樓,分別與主樓男女裝銜接,突出了關聯優勢。 西單商場還恢復了部分傳統經營優勢:考慮到逛西單的年輕人多,尤其對運動和時尚商品需求較強,商場發揮了原有運動精品的市場號召力,推出了運動主題賣場;在上次變臉中被放棄的很多中老年服裝重新歸隊,還設成專區,提供加肥褲、側開口褲等特色商品。此外,羊毛、羊絨衫也有了自己的專賣區。 功能齊全,打“配套牌”:調整后,西單商場主賣以服裝為龍頭的百貨,超市和綜合服務為輔,餐飲和附加服務配套,提供一站式服務。貨品種類過萬,甚至包括了針頭線腦等物品;以穿戴類為重點,高檔精品品牌占總數的30%,大眾認知度高的品牌也增加了;地下超市占地2000多平方米,分為食品超市和百貨超市,在旅游品特色經營的基礎上,適當增加面向本地居民的生鮮、日配、主食廚房等商品;美食廣場面積2000多平方米,有吉野家、好倫哥、咪嘻自助火鍋等8種特色風味餐飲;同時還有名品特賣場和同仁堂(資訊 行情 論壇)藥店,在功能上體現多元化。 吸引人心,打“服務牌”:綜合服務中心被公認是經營定位回調后的亮點。南樓二層東北側新辟出的300平方米綜合服務區,提供包括服裝加工、鐘表維修、手機維修、水吧等10余個傳統服務項目,同時新增羊絨衫、面料織補等新型服務;同時還恢復了火車票、飛機票、文體娛樂票的預訂、禮品包裝、眼鏡維修、鋼筆維修、小家電維修等服務項目。 據統計,擁有近60家百貨商場的北京,去年只有燕莎友誼商城、翠微大廈、當代商城3家百貨商場毛利增長。另一方面,王成榮認為,“與國際大都市相比,北京的零售業飽和度在80%—85%之間,成熟度在60%—70%之間,整體水平都不高。飽和度不高說明商業還有發展潛力,成熟度不高說明還有提升、調整的空間。”因此,在現代百貨業態的分化、瓦解階段,百貨商店作出相應的調整、轉型是適時的、必要的。 但轉變是否就意味著現代百貨店就要賣針頭線腦,商業街中也要賣大白菜和鮮肉呢?對于這些焦點問題,中國商業文化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郭志軍教授認為,回歸大眾的定位是可取的,但是作為一個市級的商業單位,強調功能全面也是對的,但非要去賣針頭線腦,似乎回調得有點過了頭。他認為還可以加大附加功能的比重,配套的餐飲娛樂甚至可以增加到20%的比例。至于超市,相信這方面的需求目前還是不小的,但西單周邊還會繼續變化,隨著城市規劃的跟進,這種對生鮮商品的需求也可能短期內就會有變。 據陳宜林透露,這一輪調整基本已經結束,短期內不會再有大的動作,而引進新品牌的一些后續工作還將繼續,但不會盲目引進高檔品牌,而是針對特色專區的需求,實現中檔商品(中檔高端)為主,高檔(高檔低端)兼顧。 郭志軍認為,從主觀上而言,西單商場要想轉敗為勝,要把研究本市工薪階層和外來旅游人群的需求作為一項長期功課,抓好特色經營;從客觀上來看,目前百貨業已進入成熟期,整個行業的利潤率在下降,一個老百貨要想“永葆青春”,還需要多一點時間。 本報記者 洪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