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壽險業大擠泡沫 行業低點2008再度歸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4月21日 08:36 21世紀經濟報道 | ||||||||||
見習記者 趙萍 北京報道 壽險業的高速增長有目共睹,自1996年以來,保費收入一直保持著平均每年40%的增長速度。
然而,就在人們認為壽險市場的增長勢頭將繼續保持的時候,今年1~2月,全國壽險保費總收入出人意料地下降6億元,因而有人提出:中國壽險業高速增長的時代是否就此終結?是否也像此前的股市一樣進入了回調期?中國壽險業的業績增長中有多少泡沫成分? 產品結構、渠道調整的陣痛 北京市保監局副局長傅安平說,此次下降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資本市場回暖,大量資金被分流。其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很多公司陸續調整產品結構,將業務發展的重點向效益型險種傾斜,提高了期繳產品和保障型險種在公司所有保險產品中的占比。 如平安壽險在宣布對團險業務收取2%的手續費后,該業務已少有問津者了。 對于一季度行業保費收入的減少,中國人壽一人士說,從公司的業績來講,并沒有出現嚴重的下滑,一年多前,保監會叫停了投資連結保險后,市場上投資型險種只剩分紅險和萬能險,可選擇的余地有限,加之股票市場的低迷,使得分紅險發展比較快,因而使去年一季度各公司壽險業務增長的基數都比較高。與去年同期相比,就顯得今年低了。這是結構調整后必須承受的陣痛。 壽險產品中分紅險的下降幅度最大,而分紅險的相當一部分是通過銀行網絡銷售的,因此部分公司銀行保險業務的收縮再一次對壽險分銷渠道的變革提出挑戰。銀保曾經極度紅火(圖二),但銀行的網絡、信息、客戶和良好的形象使其在銀保博弈中占據優勢地位,導致保險公司經營成本提高而被迫收縮銀保業務。 太平人壽副總經理嚴峰說,銀保合作的障礙在于銀行和保險公司之間的競爭關系,銀行和保險公司應該建立一個雙贏的制度安排,把手續費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他認為,保險公司在經過了一段高速增長之后,目前進入了一個調整階段。 壽險市場泡沫已破 北京工商大學保險學系主任王緒瑾說,現有的投資型保險產品與資本市場上的投資產品基本上互為替代型產品,而不是互補型的,因此一旦股市轉暖,資金流向立刻向資本市場傾斜,保險市場隨即呈現收縮的態勢。 記者隨后電詢某資深基金經理有關一季度基金走勢的情況時,明顯感覺對方語調輕快。他說,今年一季度,國內A股股指上揚超過15%,日成交量在300億元以上,呈明顯的放大趨勢。基金市場積極活躍,1?3月,新發開放式基金十幾只,發行規模超過1000億元,其中貨幣基金發行三四百億元。最具代表性的兩只基金海富通和中信首發規模均超過百億元。 “差不多是發一只火一只。”他說,“就拿國聯安基金公司剛成立的一支小盤精選基金來說,發行期內共募集83億多份,其中個人投資者認購份額占比超過90%,有效認購戶數23萬余戶,創下開放式基金創立以來個人投資者開戶數、認購比例、開戶比例三項第一。” 基金持續熱銷,給今春的保險市場帶來的卻是陣陣寒意。雖然沒人說得清基金和股市究竟從保險市場分了多大的一塊“蛋糕”,但這種分流已是不爭的事實。 “還是我們的主營業務發生了偏差,”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主任郝演蘇有些激動地說,“保險公司是干什么的?是提供保障的,產險產品為什么沒有負增長,因為產險的產品是純保障型的,沒有可替代性。健康險也是純保障型產品,它的保費也是上升的,說明老百姓對保障型產品的需求還是很強的。” 他說,2003年我國保險密度只有287.44元,保險深度只有3.33%。 郝進一步指出,壽險產品大量賣的是分紅產品,當資本市場走好,基金產品就成為分紅產品最大的替代品。加上2002年、2003年,分紅產品的投資回報率相當低,如某分紅保險保額1萬元,年底分紅只有87元,低于銀行定期存款利息,消費者自然選擇高投資回報的產品。“這(保費下降)是對我們盲目追求規模的一個報復。” 因此,郝演蘇堅持保險產品的設計應該回歸其“保障”的本質。他認為,即使保險密度287.44元,依然存在泡沫。“目前我們所說的保險費,包含了大致30%~40%的儲金業務,而儲金業務不是保障,只是存款搬家,用它來計算保險密度,人均保費顯然被虛增了,那是泡沫。現在泡沫破滅了,這一點類似于股市的回調現象。保險公司在經歷了數年的急速擴張之后,需要回歸理性,因此保費的下降也是市場的正常反應。保險市場真正的高速增長期還沒有到來。” 2008年壽險業將再次“回調”? 王緒瑾說,產品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保險產品投資盈利能力差。 他說,根據國外經驗,只有當保險資金收益率在7%以上,保險公司的運營才會走上良性道路。而近年來,我國保險資金運用收益率一直徘徊在3%左右,2001年是4.3%,2002年為3.14%。在保險業發達的國家,保險公司的經營運作是典型的“兩輪驅動”:一個輪子是承保業務,另一個是投資業務,尤其是直接入市。 在4月5日由天則經濟研究所主辦的“聚焦保險資金入市論壇”上,中央財經大學金融與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說,保險資金直接入市的途徑,除了直接進入二級市場買賣流通股外,還應該可以買金融機構本身,包括允許保險公司直接建立或收購基金公司、證券公司。另外,還可以大量推行證保合作。 中國人保資產管理公司投資總監郭?則建議,有關部門可考慮允許保險公司參加新股配售,持有上市及非上市公司股票,放開法人股的認購權。 “到香港去買H股,”燕京華僑大學校長華生建議保險公司像全國社保基金那樣投資海外市場。 就在保險公司焦急地等待相關政策盡快出爐、開始摩拳擦掌的時候,專家提出了自己的擔憂。郝演蘇說,“這次回調不是唯一低點,最低點應該出現在2008年前后。”他說,之所以這樣預測,理由很復雜:2003年是分紅保險發展的高峰期,其中5年期的躉繳業務占了很大比重,2008年可能成為還款的高峰期,需要大量現金流。然而,隨著奧運會、世博會、廣州申辦亞運會等大型項目的結束,經濟發展的熱度會減退,經濟形勢很必然出現回調。而壽險公司較多地投資于中長期項目,當經濟回調時,中長期投資很難及時收回。如果大批客戶不再續保,要求保險公司兌現,那么保險公司的現金流將發生嚴重問題,“那才是最令人擔憂的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