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外資銀行在中國“水土不服”癥漸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4月19日 11:49 新華網 | ||||||||||
新華網上海4月19日電 (記者 潘清) 因為存貸款市場分額下降、不良貸款率高企,在華外資銀行曾被中國的一些經濟學家診斷為“水土不服”。 但是,最近出現的一些跡象卻表明,隨著中國逐步兌現對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外資銀行正因為經營環境的改善而日漸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擴張初期遭遇的“水土不服”癥正在痊愈中。
中國銀監會上海銀監局公布的數字說,2003年上海29家外資銀行本外幣業務實現稅后利潤8300萬美元,同比增長6.4%。其中,超過一半的利潤來源于人民幣業務。截至年末,上海外資銀行的資產總額達到275億美元,較上年增加了35.7%。而外資銀行在上海市商業銀行資產總額、存款和貸款中所占的比例,也分別比上年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上海銀監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隨著業務范圍和客戶對象的不斷擴大,外資銀行各項業務指標明顯向好。外資銀行在外匯業務和中間業務等領域獲得較大的發展,而由它們引進的有償服務等符合國際慣例的理念,也在被其中國同行效仿的同時,獲得中國客戶的認同。 不可否認,確實有部分外資銀行在中國遭遇了“水土不服”。在中國知名經濟學家巴曙松看來,外資銀行的“癥狀”包括專項準備金存在較大缺口,貸款集中度過高,以及流動性需求壓力增大和違規經營等。這位經濟學家把這些歸結于外資銀行面對中國快速的經濟增長缺乏把握重大業務機遇的能力,以及中國本土銀行的信貸規模超常擴張等。 巴曙松援引了一些數字來證明他的觀點。截至2003年8月25日,有24家外資銀行不良貸款率超過20%。2002年在華外國銀行分行數目比上年減少了12家。 但這些現象顯然不能代表在華外資銀行的主流和未來。有數據表明,在經歷了2002年的滑坡之后,2003年在華外資銀行在外匯貸款市場的分額已經從7.4%回升到了13%。與此同時,在華外資銀行的經營業績在規模和地域上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國際金融巨頭分布在中國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的分支機構率先進入盈利期。來自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的年度報告說,2003年匯豐旗下20間在華分行的凈利潤為3.2億元人民幣,這個數字比上年增長了一倍。這一年,匯豐為了支持內地分行的人民幣業務追加營運資金,這使其在華總資產達到了322億元人民幣。匯豐中國業務總裁葉迪奇說:“匯豐業績的提高,是因為中國內地經濟強勁增長及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帶來了商業機會,同時也是我們提高經營效率、加強風險控制的結果。” 與此同時,一些實力雄厚的外資銀行開始以收購股權的方式介入中國本土銀行的經營,以此彌補自身在網點、人民幣資金清算和客戶信息等方面的弱勢。花旗和匯豐還將目光瞄準了中國內地的信用卡業務,并與中國同行開始了這一領域的合作。 根據入世協議,2006年底外資銀行將在中國享受“國民待遇”。上海銀監局專家認為,從這一時間表可以分析出今后外資銀行的動向:繼續加大在華機構布局,擴大業務范圍,增加對在華業務的人員和技術支持;機構布局趨向經濟發達地區,出于成本和貼近市場的考慮,部分外資銀行區域性的業務處理中心繼續向上海等大城市轉移;將有更多高附加值產品推向市場;目標客戶定位更加清晰,個人銀行業務主攻高端客戶,企業客戶主要是在華外商投資企業,大型國有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有大量進出口業務的中資企業以及合資企業的中方母公司,優質民營企業也將成為其潛在目標客戶。與此同時,外資銀行還會依托其集團綜合經營的優勢,提高其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