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炒房,還是炒溫州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4月18日 13:36 《財經時報》 | |||||||||
歷史和實踐都已經證明,沒有溫州人,該漲的房子還是會漲,肯定要漲的房子,想封殺溫州人的進入也不可能,防民之資有如防川 鮑迪克 與望房興嘆的普羅大眾不同,不缺乏理性當然也更不缺錢的經濟專家們很少懷有仇
前些年,中國GDP增長走低,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的投資和消費增長乏力,而房地產業恰恰被認為是最能帶動這兩駕馬車的行業,腰纏千億的“溫州購房團”便成了惟利是圖的房地產開發商和唯GDP是舉的地方官們的座上賓。 可如今GDP的增長曲線剛一上翹,一些所謂的經濟學家便急不可待地開始鼓吹封殺溫州購房團,更有甚者還提出要把這些當年的座上賓打成階下囚。 前不久,社科院金融所的尹中立博士在《不能再對炒房行為聽之任之》一文中,先是歷數了“房屋投機商們”的“八宗罪”,如抬高了勞動力成本,加劇社會貧富差距,扭曲國家的產業結構,不利于企業家創業精神的發揚等等,然后駭人聽聞地提出了要依照《刑法》第225條的規定,將“類似溫州炒房團的操縱房地產市場的行為”繩之以法,理由是“溫州炒房團利用資金優勢左右房地產價格牟取暴利,該行為和股票市場的莊家行為如出一轍,構成了操縱市場罪”。 但與多數只熱衷于埋頭沉迷于數字模型研究的專家們截然相反,在金融市場從事實務操作的人多數都明白,把溫州人與股市莊家相提并論是一種多么荒謬的類比。有一個可能是多數人或者說是多數“專家”并不了解的事實,在溫州街頭很難找到一家股票交易所。據統計,截至去年年底,在總人口約700萬的溫州,開戶股民只有6萬多,開戶率不足1%,而全國13億人中卻有6000萬股民,將近5%。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口和經濟總量都在全國50名之外的溫州,每年的外匯交易額卻位居全國第三,僅次于北京和上海。從這種股冷匯熱的巨大反差中,可以看出溫州人固然不乏對金融二級市場交易套利的興趣,卻并不熱衷于靠資金實力左右價格的坐莊式獲利方式。 按照金融學的傳統理論,至少需要控制某金融產品5%的市場流通量,才有可能基本左右該產品的價格走勢,國際外匯交易市場每天1.5萬億-2萬億美元的交易額,相對于任何炒家,包括平均每天交易數千萬美元的溫州人,都幾乎是無限大的分母。 房地產確實也是溫州人另一投資熱點,社會上流行的說法是“十萬大軍,千億資金”,這個數字似乎確實可以把某些城市的房價炒起來,因為按照5%的臨界線,中國多數城市的房產流通交易額低于20000萬億元。長三角個別城市統計,溫州人在當地的購房額,占了當地全年房產交易額的1%,但這是所有溫州人的交易總和。事實上,盡管溫州人購房團喜歡集體購房,但多數只是因為“團購”可以拿到更大的折扣。 據我所知,溫州人最大的單筆團購量一般也只有億元左右(100來套大戶型的價格),這對于中等以上的城市絕對難以達到“控盤”的比例。 但目前對溫州人反彈最強的卻反而是大城市,如杭州、上海、成都等地。以成都為例,建設部住宅與房地產業司司長謝家瑾女士在一次發言中提及,目前有10萬溫州人在成都經商辦企業,但2003年溫州人購房合同備案份數卻只有698份,僅占2003年成都售房額的0.75%(這樣比例在西部一些大城市基本相似)。 同時也可以發現,這10萬人全年購房不足千套,可以肯定地認為,這些房子主要是以自用為目的的。據了解,在全國各地經商的溫州人在160萬—200萬之間,有10萬人買房絕對是個正常的數字,而且從“十萬大軍,千億資金”的說法本身,也可得知這些所謂的“炒家”人均資金擁有量為百萬元左右,這個數目基本只能在較發達城市買一套位置較好的大戶型,這也剛好符合普通溫州人的消費偏好。 盡管數字已可以徹底否定尹博士對溫州人“操縱市場罪”的指控,但通過投資房地產獲利的溫州人確實也不在少數,而且本人也幾乎沒有說過溫州人中有哪位因為投資房地產而被套牢或割肉出局的,這正說明這些“東方的猶太人”并非善炒,而是善買。一個普遍的規律是,當溫州人開始大舉進軍某地的房地產市場后,該地房價便會一路攀升,這或許正是許多人誤以為房價上漲是溫州人炒房的原因。 通過觀察可以發現,溫州人涉足的總是在GDP開始增長,而房價明顯偏低的城市。例如三四年前,與深圳的人均GDP幾乎相當的蘇州,市中心的房價只有2000多元,不足后者的1/3;與北京同樣規模,城市管理和現代化水平和人均收入均高出北京至少5—7年的上海,那時的房價卻比北京低了30%,近年來的上漲基本可以認為是價值的正常回歸,溫州人只是加快了這種回歸的速度。 本人家鄉是浙江某小城市,四年來房價上漲了4倍,均價已經和北京大致相當,該市離溫州不遠,估計許多人(包括許多專家)剛聽說這種駭人聽聞的漲勢時,大多會認為這又是溫州人的杰作(或者說是罪狀),但實際上那里幾乎沒有任何溫州人的痕跡,而是因為這四五年里,這座城市的經濟增長在經濟發達和仍在高速增長浙江,一直排名第一或第二,沒有溫州人,該漲的還是會漲,肯定要漲的房子,想封殺溫州人的進入也不可能,防民之資有如防川。 不過溫州人這種一買就漲的規律,也確實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特別是真正的莊家——開發商和地方政府的注意。所以,前些年,許多開發商經常或真或假地放出溫州人大舉購買某處房產的消息,結果往往是跟風盤蜂擁而上,也越發加重地溫州人的“炒作”罪,只是這種頗似股市中炒概念、炒朦朧的手法,與其說是溫州人炒房,倒不如說是市場在炒溫州人。 順便要說的是,中國確實也有過“炒房”的現象,當年南方的海南、北海和香港等地的房產的炒作,泡沫破滅后房價一度跌去7成,至今還沒緩過氣,但其中卻幾乎找不到溫州炒家的身影。而真正在許多年前被溫州人“炒”過的城市,如今其房價仍普遍呈穩步或快步上揚態勢,歷史和實踐都已經檢驗了溫州人的功過是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