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零售業危機觀察:外資大賣場多了誰之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4月16日 08:33 中華工商時報 | ||||||||||
本報記者 周勇剛 在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王填的《商業大店法》提案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吸引了超過100名人大代表簽名附議。據悉,新上任的商務部長薄熙來對此已作了批示。 從2003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起,王填便多次自掏腰包,請來諸多知名專家學者,為
自2001年11月中國正式加入W TO,屈指數來,到今天為兩年零5個月。截至目前,全球50家最大的零售企業中,已有40多家在華落戶;而分布的地區也從最初的北京、上海、廣州等6個城市和深圳、珠海等5個經濟特區延伸到內地和沿海20個省市。 值得注意的是,在外資迅速擴張之中,大賣場這種零售業態占據中國市場“大半個江山。據悉,來中國“搶灘最早的家樂福,當時在深圳、上海和北京三地開啟大賣場,使國人第一次體驗到這種零售業態特有魅力。而當時針指向2004年,這個零售大鱷旗下的44店鋪縱穿中國南北各大城市。至于其它零售大鱷沃爾瑪、麥德龍等也不甘示弱,尾隨其后相繼也開了不少大店。 時下這股開大店之風愈演愈烈。據調查,目前國內省會以上城市購物中心有236家,今年新增購物中心94家,其建筑面積約700萬平方米,且面積從8萬平方米到33萬平方米不等。按估算正在建設和待建的還有近2000萬平方米,最大的購物中心建筑面積可達100萬平方米。 有專家算過一筆帳:如果這些大型、超大型的商業設施為了維持生存,必須增加銷售額1700多億元,這意味著將占國內同類型大店營業額的20%左右。這樣大的規模和經濟總量,早已超過國內城市發展和經濟實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而大店的過度建設,勢必給中國有80%的中小店鋪最終造成大量關門。 中國零售企業遭受巨大沖擊已經凸現。據統計,在國內1萬多個超市門店中,不論是在5000平方米還是萬平方米以上,外資零售企業已占絕對優勢。 從店鋪的銷售額數據看,外資企業平均每平方米銷售額為2.06萬元,內資企業僅為1.40萬元。 對外資肆無忌憚地開設大店,記者認為,問題出在主管部門制定的現行政策上。 當初,外資進入中國,除規定必須合資且股份不得超過50%及受地域限制以外,還有特別規定,一個品牌在華開店最多不許超過30個。 為了利益能最大化,又可以不受數量的約束,海外零售大鱷把業態紛紛鎖定在大賣場上。因為這種業態單店可達萬余米,貨品可有萬余種,銷售量十分可觀。而剛好我們城市當中正好缺少這種店鋪,更沒有這方面的法規限制,于是海外零售大鱷一下就鉆了這個空,攜大賣場如入無人之境。 政策的失誤,非但沒有遏制其擴張,反而使其如魚得水游得更歡了。記者不禁要問,如此之大的損失,誰來為此負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