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潤滑油巨頭搶攻外資防線 日韓軍團背后包抄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4月11日 15:36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崔毅 種種跡象表明,被國際品牌牢牢把持的汽車制造企業“裝車”潤滑油市場,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去年至今,我們已拿下柳汽、昌河和東安發動機公司,成為三家惟一的潤滑油供應商。我們今年的目標是再攻下9家公司。”北京統一石化公司總經理李嘉說。
無獨有偶,中石化旗下長城潤滑油3月底獨家成為福田汽車(資訊 行情 論壇)的“裝車”用油供應商。而中石油旗下昆侖潤滑油與一汽集團有關“一汽各品牌轎車‘裝車’使用昆侖潤滑油”的談判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而就在一年前,活躍在國內“裝車”用潤滑油市場上的,還清一色的是殼牌、BP、埃克森.美孚等洋品牌。 國際品牌被迫退卻 據了解,整個車用潤滑油市場基本上分為三大部分:一是汽車出廠前,由生產企業在汽車發動機、變速箱中加注的潤滑油;二是汽車出廠后,至強制保養期結束前,汽車在指定4S店由廠家或經銷商負責更換的潤滑油;第三,即汽車在強制保養期過后,車主自由選擇用于汽車保養的售后服務潤滑油。前兩部分市場由于在潤滑油的選用上,汽車生產企業起了決定作用,因此,這部分市場也被稱作“潤滑油OEM(定牌生產)市場”或“裝車”市場。 很顯然,與售后服務市場相比,“裝車”市場不僅規模小(每輛車出廠時的潤滑油用量僅6升~10升),而且存在一定程度的進入壁壘(合資汽車廠商一般選用國際品牌潤滑油)。“但進入裝車市場,是潤滑油品質與生產企業實力的表現,因此,任何一個品牌都不會放過這一市場的。”長城潤滑油公司市場營銷部的王浩這樣認為。 對于國產潤滑油大舉進攻國際潤滑油傳統領地的舉動,一些汽車生產企業并不感到突然。“車價一降再降,生產企業的利潤已被擠壓得所剩無幾,我們不得不在潤滑油上精打細算。”上海大眾一位內部人士這樣抱怨道。 據介紹,由于上海大眾旗下各品牌轎車在“裝車”用潤滑油品質標準上,執行德國大眾公司的全球標準,因此,為保證品質,在上海大眾各款車型的國產化率已平均達到75%的情況下,其“裝車”用潤滑油卻一直選用德國福斯品牌,只不過是從德國福斯位于上海和遼寧的獨資廠進貨而已。 然而,隨著車價的不斷下調和整車利潤攤薄,上海大眾不得不考慮在潤滑油選用上的成本經濟性。“畢竟,與德國福斯相比,國產潤滑油的價格平均要低20%。” 本土巨頭銜枚疾走 對于國產潤滑油的價格優勢,統一石化總經理李嘉解釋了其中的原因。 伴隨國際汽車巨頭進入中國,是打入中國市場的最佳途徑。但受限于產量規模,國際潤滑油在中國的售價與國產品牌相比,劣勢明顯。以德國福斯潤滑油為例,它在上海和遼寧的獨資工廠,年產量僅1萬多噸。而統一潤滑油去年產量超過18萬噸,今年預計生產35萬噸。雖然目前國內不能生產添加劑,且統一絕大部分基礎油來源于進口,但巨大的產量攤薄了高額的生產成本。而對于去年產量達30萬噸的長城潤滑油來說,由于擁有基礎油資源(基礎油來源于原油煉制后生成的重油,兩大集團都擁有原油資源),因此,其潤滑油價格優勢也相當明顯。 除了價格優勢外,國產潤滑油生產的總體成本較國際品牌也有一定優勢。“以物流配送為例,福斯要在全球范圍內實現配送最優方案,這必然會犧牲一部分局部利益,尤其是產量較小的中國市場,而中國自有的潤滑油品牌只在全國范圍內配置資源,其靈活機動性,是國際品牌無法比擬的。”遼寧營口福斯潤滑油廠相關人士表示。 截至3月底,統一潤滑油在全國范圍內的一級配送中心已達680多家,執行向遍布全國的31000多家零售店配送潤滑油的任務。與此同時,中石油、中石化利用傳統成品油銷售網絡建立潤滑油營銷網的工作也在緊張進行。所有這些,都是國際潤滑油品牌望塵莫及的。 日、韓軍團背后包抄 然而就在國產潤滑油猛打“裝車”市場,并已攻城略地的同時,一股來自日、韓汽車合資企業的“異動”,令國產品牌潤滑油感到不安。北京現代汽車公關部的孫振杰告訴記者,目前,北京現代旗下各款車型并無更換一直使用著的韓國SK、LG品牌潤滑油的打算。“就像老北京愛吃炸醬面一樣,我們的車也吃慣了韓國油。” 據孫介紹,北京現代主要是從成本考慮使用韓國原裝潤滑油的,并非外界傳聞的故意設置壁壘排擠國產潤滑油。“我們所說的成本是指生產、供應、服務、儲運等一系列環節所發生的成本,只有保持我們產品用油的長期一致性,才能最大限度地節約上述各環節的生產成本。”孫振杰說,“此外,韓國與中國間物流成本較低,在中國市場上,隨著韓國車份額越來越大,‘裝車’用油的成本也會越來越低。” “日、韓汽車企業對國產潤滑油的排斥,固然有其民族性和政治、外交等非經濟原因,但從根本上講,還是國產潤滑油的性價比優勢不足。”一位業內人士分析道,“客觀地講,潤滑油作為一種成熟工業品,各品牌的質量已相差無幾,而由于基礎油和添加劑的來源不同,因此各品牌價格迥異。” 據介紹,目前全世界用于生產潤滑油的添加劑都來自國外四家企業,它們在享有生產技術專利的基礎上,完全壟斷了添加劑市場。而基礎油國內雖然能生產,但大部分高端產品還需進口,其中,日、韓是主要來源地。因此,關稅及其他貿易壁壘的存在,客觀上造成國產潤滑油與日、韓潤滑油相比,沒有了價格優勢。 盡管如此,統一、長城、昆侖三大國產品牌潤滑油還是向日、目韓企業發起了全面進攻,而昌河全系列車型潤滑油市場被“統一”拿下的事實,或許說明,真正的競爭還在后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