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評論:汽油漲價理由 應當說得明白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4月04日 10:19 經濟觀察報 | ||||||||||
中國政府再度對國際原油市場跌宕起伏的價格變化做出回應,國家發改委3月30日發出《關于調整成品油價格的通知》,宣布全國范圍內成品油價格每噸上漲300元。至4月1日,全國各地燃油價格紛紛上調,每公升漲幅在8%-9%之間。這是最近幾年來中國燃油價格最大幅度的一次上漲。 直接受益的是中國石化這樣的一體化石油公司,其業務范圍包括煉油、批發、零售
發改委為國內燃油重新確定零售價格標準,表明了該行業依然未能形成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雖然通過國有企業的分拆上市和對外開放,國內燃油供應商已經呈現出三大國有巨頭、地方企業、外資公司并立的多元格局,但在這個市場中,中石化、中石油作為擁有最多加油站的零售商,依然具有壟斷地位。一般的觀點認為,中國石油公司的強勁增長受益于國內消費市場的快速增長和國際油價最近兩年的上漲。 但是石油公司利潤的增長并不代表國家利益的最大化。在過去的原油現貨采購體系中,國有石油公司的進口數量總是受到政府部門的制約。雖然三大石油公司也有專門部門研究國際油價的變化趨勢,但采購報告一旦形成,就必須遞交政府部門審批,這個過程往往需要兩到三月。兩到三月之中,國際油價就有可能發生新的變化,但政府批準的購買合同卻不能改變。僅此一項,每年的損失就在數百億元左右。 專家分析,由于歐佩克宣布在今年4月1日限產,因此3月以來國際油價持續走高,但同期中國的進口數量持續增長,每日的價格損失在100萬美元以上。 國家在石油貿易中總體雖然吃了虧,但是居于壟斷地位的國有石油公司卻在2003年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增長,中國石油業績暴漲187%,中國石化勁升155%,中海油也增長了55%。其中,中石油因為連續兩年的強勁增長,已經被視為全球第六大石油公司。在2003年初國家國資委成立后的一項統計中表明,三大公司的業績增長為國資委196家企業的整體脫困做出突出貢獻,整體利潤貢獻率達60%左右。 然而快速增長的國有石油公司并沒有幫助中國有效地解決燃油供應問題,來自上游的漲價壓力很快地傳遞到下游各個行業,幅度之大超過了歷年來的累計,這勢必影響下游企業業績乃至整個經濟的增長。 在從國際市場到國內市場的一系列環節中,國內石油公司在其中起到重要的銜接作用。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種銜接作用僅僅是低層次上的連接。拋開主觀或是客觀因素不談,如果要說石油企業在整個鏈條中起到緩沖作用是不準確的。我們一直提倡國家要建立安全的石油儲備體系,這無疑正確。但是,我們同樣要認識到,目前仍是國有壟斷的石油企業在這個儲備體系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市場機制仍未完善的石油領域,安全體系并非脫離石油企業漂亮而空泛的機制,除了參與石油戰略儲備制度,建立儲備基地之外,大型國有壟斷石油企業似乎應該發揮更多“緩沖器”的作用。既然仍不是完全的市場競爭主體,完全把國際市場價格風險全部轉移給國內市場似乎并不可取,享有一定的國家壟斷利益就必須承擔一定的國家能源安全義務;而如果利用復雜的價格操作手段,為了大量增加企業利潤而放大這種風險更不可取,即便這種做法的目的在于推進國企改革,用整體經濟運行機制扭曲來換取特定領域利益的思路值得商榷,原油畢竟是具有戰略意義、關系諸多經濟領域的物資。 據悉,石油期貨市場近期獲得國務院批準,即將在國內推出。來自上海的消息說,各主要石油公司正在注冊成立上海石油市場有限責任公司,下半年投入運營,未來有望承接石油期貨業務。 但采購模式的國際化并不能幫助中國真正解決能源問題。2004年,預計中國原油進口總量在1億噸左右;10年之后,原油的總體缺口達到2億噸,中國將繼續擔當原油主要消費國的角色。燃油期貨固然有助于中國進口商更加貼近國際油價的長期走勢,但不能改變整個國家的石油安全。 一些分析家認為,中國市場的需求實際在改寫著國際原油的供求格局,但中國石油公司卻無力影響國際油價的變化,其最終的結果是成為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上漲的終極受害者。 這種被動的局面將持續影響中國的經濟增長,尤其是當中國石油公司以“與國際接軌”的名義地將國際油價變化迅速傳遞到國內時,誰可以不去消費汽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