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體育 娛樂 游戲 郵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點卡 天氣 答疑 交友 導航
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新浪財經--行業專題--醫藥業 > 正文
 
中藥飲片管理成一本爛賬 丑聞暴露國藥“死穴”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4月02日 16:29 中國經營報

相關報道:

中藥產業的“無政府狀態”

  “丑聞,中醫藥最大的丑聞!和‘關木通事件’、‘大黃事件’比起來,這次兩大著名中醫院使用假冒中藥飲片問題的性質要惡劣得多,對整個中醫藥界的負面影響也要大得多。”日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中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憂慮地指出。近日,媒體披露的河北安國藥商串通北京永安復星制藥有限公司中藥飲片廠,
AC-尼爾森互聯網調查 粉紅女郎緊急招募!
中國網絡通俗歌手大賽 用搜索登陸一個城市
向北京東方醫院、東直門醫院銷售河北安國藥品市場非法加工飲片的消息,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的同時,也給整個中醫藥界蒙上了一層陰影。這位在中醫界頗有名氣的老人承認,中藥飲片的問題既是目前中藥界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一個頑癥、痼疾,這次被曝光的“問題中藥飲片”只是冰山的一角,“就連最有名的中藥企業,生產的飲片也不是沒問題”。

  “問題中藥飲片”拔出蘿卜帶出泥

  事實上,問題比這位中醫專家描述的還要嚴重得多,記者的調查顯示,中藥飲片的造假和不合格現象一直是近年來藥品市場的突出問題,僅江西省去年對藥品市場的抽驗結果顯示,中藥材、中藥飲片不合格率超過50%,作為關系到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藥品的合格率如此低下,可謂駭人聽聞。

  根據藥典定義,中藥飲片是經過炮制、加工的中藥材。有關專家介紹指出,中藥分為藥材、飲片、成藥三大部分,中藥材是制備中藥飲片的原料,中藥飲片又是制備中藥成方制劑的原料藥,人們日常生活中持醫生處方到藥房抓取的是飲片,而不是藥材,工業生產中用來制造中成藥的原料也是飲片。因此,中藥飲片的質量,直接關系到藥品的兩大標準———安全性和有效性。近年來,盡管國家有關部門三令五申,不斷加強對中藥材及飲片的監管力度,但不合格中藥材及飲片仍然在市場上大行其道。

  “這次被抓住的永安復星中藥飲片問題不是個別現象,那個叫王志強的藥販子在北京混了很多年,跟很多醫院都很熟,包括和我們也認識。”北京某著名中醫院的一位藥劑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位工作人員稱他們醫院按照國家和北京市的有關規定,這幾年沒有再從那個藥販子那里進貨,而是全部由同仁堂供應。但北京市只有37家有資質的飲片生產企業,要供應使用飲片的數千家醫療機構和757家飲片經營企業,缺口很大,“據我所知有相當數量的飲片是從外地采購來的,這顯然是違反規定的,如果動真格的抓,沒有幾個企業是沒問題的”。

  據這位工作人員透露,個別的飲片生產企業的炒藥車間幾年來竟“一塵不染”,足以說明“并不生產飲片”的事實,其職能變成了外地進京飲片的“貼牌商”和庫房。近日北京某大型中醫院暫停中藥“附子”飲片的供應,原因是由國內某著名的中藥企業供應的這味中藥飲片不合格。生“附子”有毒,需經炮制減毒后方可入藥,此前該醫院一直由這家中藥企業供應“附子”飲片,但不知何故,最近這一批次的飲片有毒成分炮制不夠。無獨有偶,這家中藥企業的一位老藥工告訴記者,他有一次到醫院看病拿藥,在中藥飲片中發現“煅赭石”飲片顏色不對,認為系因煅燒炮制的火候不夠,質量不保,找到窗口理論,出來解釋的負責人告知此飲片正是從他所在企業批來的。

  中藥飲片管理成了一本爛賬

  一位精通中藥鑒別的老中醫告訴記者,2004年2月,他去河北安國一個藥販子的家中作客,看到滿滿一屋子藿香,但幾乎聞不到藿香的味道,藥販子介紹說這一屋子藿香是去年“非典”時囤積的,結果2003年下半年“非典”沒再爆發,這批藿香就沒出手,不過現在出手也很容易,切碎后和新的藿香混合一起賣,根本查不出來,而且至今官方也沒有關于“飲片的保質期”的規定,沒法查!

  那位中醫院藥劑室工作人員證實了藥販子的說法,他介紹說由于國家的相關法規沒有規定醫院對飲片的質檢要求,平時進飲片時就是驗證驗票為主,藥劑室不對每批次的飲片進行理化檢驗,只看有沒有合格證,頂多再看看摻土多不多。對于北京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目前正在開展的針對中藥飲片市場規模最大的一次專項檢查,業內人士認為只能起到一些震懾作用,并不能解決飲片市場的問題。“北京市現行的飲片標準對一部分飲片辨別真假還行,對飲片的優劣辨別基本上沒法操作”。

  作為中藥飲片炮制領域的權威專家,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王孝濤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不無遺憾地指出,目前國內關于中藥飲片尚沒有統一的具有技術操作性的質量標準,事實上早在1988年已經編制出中國第一本飲片炮制規范,管理部門卻從未將此規范推行過。

  王教授指出,國家從“七五”開始攻關,耗費近千萬資金,動用全國數千科研人員集體協作,研究炮制規范和飲片質量標準,成果涉及百多種常用中藥、有毒中藥,質量標準的檢驗項目極為詳細,也有很大可操作性,但不知是何原因,至今仍被打入冷宮。

  事實上,對中藥粗放的管理不僅表現在飲片環節,很多中藥企業反映,作為中藥生產標準的中藥藥典同樣談不上是一個產品的質量標準,只能作為一個真偽鑒別的標準。因此,業內人士指出,如果有關主管部門不能充分認識到此次飲片問題的嚴重性,認認真真研究并從根本上加強中藥管理,而只是采取這種“救火”式的做法,類似事件仍然會不斷出現,最

  終受損害的將是被我們視為“國粹”的中醫藥。

  本報記者 劉福興 孫晨 北京報道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中藥新聞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