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業的生死劫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3月30日 21:09 南風窗 | |||||||||
編者按: 是否有這么一天:當中國的汽車業全面潰敗,紛紛淪為國外廠家的下游組裝廠的時候,最后終于有人站出來致“悼詞”——為一個行業在一個國家的沉淪。 美國福特汽車公司老總有言,未來幾年內,世界上將會只有6家汽車廠家,美國、歐
是大國,但不是強國 自1953年汽車工業開始起步以來,經過40余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汽車生產大國,1999年的產量接近180萬輛,約占當年世界汽車總產量的1/30,被國際汽車制造商組織列為世界十大汽車生產國之一。汽車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支柱產業的地位初步顯現,尤其在上海、吉林、湖北、天津等汽車工業相對發達的省、市,汽車不僅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而且帶動了一大批相關產業的發展。可以預見,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汽車業必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然而,中國汽車業取得的這些成就絲毫不能掩蓋它的虛弱。雖然1999年中國汽車產量接近180萬輛,但其中真正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實在不多,而完全為中國人自主開發的更是太少。 永遠都做組裝廠? 以代表汽車工業發展水平的轎車為例,目前國內的9個定點生產廠家沒有一家是完全依靠中國人自己的技術力量建立起來的,清一色為合資或合作。其中占領國內轎車市場近一半份額的上海大眾,自1984年與德國大眾合資以來,雖經引進和消化,但至今仍未完全形成整車開發能力,只是在國產化率上有所提高。不久前,國內有些媒體還對上海大眾90%以上的國產化率頗感欣慰,從而對上海的汽車制造水平大加贊賞,說其制造技術已與世界同步等等。其實,這樣的宣傳并無多少實際意義,因為擁有生產能力與擁有技術開發能力完全是兩碼事。引進國外的生產線或是在外方指導下設計生產線,生產出國際水平的產品并非難事,這方面,巴西人也許比我們做得更好,但又如何?所以,即使上海大眾的國產化率達到100%,也不能改變上海大眾寄人籬下的局面。事實上,從上海大眾16年來先后推出的三代桑車:普桑、桑塔納2000型以及帕薩特來看,沒有一款不是借助于德國人的技術開發出來的;況且無論更換什么車型,使用的都是人家的商標,所以只要上海大眾沒有資格“獨立”,它就只能是德國大眾的一個下游組裝廠。 同樣,一汽大眾、湖北神龍、天津夏利、北京吉普、廣州本田、長安奧拓等無一不是移植國外廠商技術建立的。雖然天津汽車在80年代曾經孤獨地扛了幾年民族大旗,但隨后便投靠到豐田門下。只有一汽的“紅旗”也許是個例外,“紅旗”轎車作為我國唯一擁有全部知識產權的民族品牌轎車,其在中國汽車工業中的地位自然舉足輕重,但它的心臟——發動機技術卻依賴國外,而且從外型上看,與“奧迪”實在沒有太大的區別,也就是說,“紅旗”至今尚未形成自己的設計風格,而沒有自己設計風格的產品在市場上是沒有多少競爭力的。至于被上海市政府列為1998年一號工程同時也是國內目前最大的汽車合資項目的上海通用,盡管1999年4月正式投產時的國產化率已達40%,而且通用保證3年后別克的國產化率達到80%,此外,雙方還共同出資成立了泛亞汽車技術中心,但要指望通用把最新技術轉讓給中國,實在有點不太現實。 由于技術力量薄弱,缺乏自主開發能力,而國外廠商又不愿轉讓先進技術,中國的合資汽車企業只能產生一些在國際上不很先進甚至是淘汰的產品。據有關專家分析,目前,我國汽車產品整體水平落后于國外兩至三代。這些產品,之所以能夠占領國內市場,主要得益于關稅的保護。如在國際市場上早屬淘汰車型的“普!,1985年在中國市場推出,15年來,之所以能以高于國際市場50%~150%的價格暢銷國內市場,就是因為有高關稅阻擋進口車所形成的保護。隨著1999年11月15日中美兩國正式簽署關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協議,中國“入世”的日期已指日可待。而根據中美雙方達成的協議,到2005年,中國汽車的進口關稅將由目前的80%~100%降至25%,進口配額也將取消,屆時國內汽車企業頭頂上的保護傘將基本消失。這意味著,在未來5年內,如果中國的汽車企業仍未開發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就只好把國內市場拱手讓給別人了。 所以,擺在國內汽車企業面前最緊迫的任務應該是大力加強研究與開發,以盡快形成自主開發能力,避免被國外巨頭吞并。然而國內汽車企業在這方面的表現卻相當令人失望。 無遠慮,必有近憂 不少企業熱衷于搞合資或合作,希圖通過引進、消化提升自主開發能力,但很少有幾家從長遠利益考慮,建立自己的研究開發體系。即使在與外方合資過程中,也不注意引進、消化對方的技術。 不久前,國家機械工業局國產化鑒定工作專家組在對包括上海通用、廣州本田等合資企業的整車與自制件的國產化鑒定中發現:絕大部分企業沒有經中外方共同確認的技術引進資料目錄清單,對方給什么資料就接受什么資料,不清楚技術轉讓涉及的技術資料是否到齊。如此以來,何以能真正提高國產化水平?另外一些企業,由于市場份額所限,遲遲收不回投資,哪里還支付得起產品開發的巨額費用?據統計,國內汽車企業去年用在科技開發上的費用不足5億美元,不及年銷售額的1%,而國際上的著名廠商的這一比例至少為3%,從絕對數額來看,通用、福特每年用于技術開發的費用甚至比我國轎車工業的龍頭老大上海大眾的年銷售總額還多。這使得原本就在技術上落后國外一大截的中國汽車企業更加后勁乏力。 更令人擔憂的是,面對即將到來的生存威脅,國內汽車生產企業卻顯得并不那么關切。盡管不少企業的老總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均談到“入世”后可能面臨的挑戰,但到目前為止,仍未見到有多少企業采取實質性的因應措施,部分廠家甚至還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天真地以為憑借地主之利以及與國外合作伙伴的多年老關系,即使“入世”后,對方也不至于馬上解除“婚約”,自己仍能偏安一隅。這真是一廂情愿!在日趨白熱化的國際競爭中,從來就沒有熱情與溫情的棲身之地。國際汽車諸強為了打入中國市場并站穩腳跟,與國內同行進行合作并暫時讓出一定的利益,這完全是他的權宜之計。 事實上,就在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萊斯勒與中國企業進行密切合作時,他們正在聯合出籠一項旨在占領全球市場(當然包括中國市場)的PNGV(新一代汽車合作)計劃,從這項計劃的經濟、技術目標來看,美國不僅要推出一代技術上全新的汽車,以在汽車市場中筑起一道真正意義上的高技術壁壘;而且要使新一代汽車具有極強的市場競爭力,從而確保美國汽車工業在今后相當長時間內保持世界領先地位。這對長期以來堅持走引進、消化再創新之路的中國汽車業來說將構成極大的威脅。 可以說,今天的中國汽車業已經到了生死關頭,這種局面當然不是我們愿意看到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中國汽車業淪為今天這般田地呢? 僵化的體制 客觀地說,中國并不缺乏汽車設計與制造方面的技術潛力,以中國人的智慧,能夠造出世界先進水平的導彈、衛星、超級計算機和宇宙飛船,相信要造出世界級的汽車也應該不會太難;然而僵化的體制卻極大地限制了中國汽車業的發展。眾所周知,汽車是資金與技術密集的工業,其中資金是基礎,技術是關鍵。沒有規模投資,就沒有規模效益;而沒有先進的設計,就談不上名車與市場競爭力。 長期以來,我國汽車行業一直缺乏有效的管理與靈活的機制,使汽車業一次次喪失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機會。80年代,我國有整車企業100多家,零配件企業多達幾百家,分屬機械、交通、航天等9個部門和系統,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國家有限的投資分散到各個企業,造成絕大多數企業“營養不良”,根本就沒有力量進行技術開發。而產權的不明晰以及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又使得經營者往往只在現任的幾年中抓好生產而不考慮長遠的產品與技術儲備,其結果,造成絕大多數企業重視生產輕視開發。 這也難怪,讓一個只對企業幾年的經營負責,而他今后的升遷全部取決于這幾年工作業績的人來考慮企業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發展目標是不現實的。事實上,在不少企業,設計部門在經營者眼里都屬于“二線”。目前在我國不少大型汽車企業,80年代進廠的技術骨干幾乎流失殆盡,技術部門普遍缺乏技術帶頭人,汽車設計師后繼乏人。加上近年來大吹引進之風,經營者把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如何使企業在短期內取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忽視企業技術開發能力的培育,使得自主開發往往只停留在口號上而無實際行動。即使在一些稍微重視技術開發的企業,也由于官本位的技術管理體制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技術創造性的發揮。 汽車設計是最講究創意與個性的,綜觀世界歷史上那些經典的汽車設計,無一不深深刻有設計師個性的印記,所以才能真正體現民族的風格。而我國汽車設計界流傳已久的一句話卻是“誰官大誰說了算”,缺乏兼容并包的學術氛圍,設計師的個人意志往往被埋沒在行政命令中。我國第一輛轎車“紅旗”的造型圖是一個老設計師一生中唯一被采用的效果圖,可也被改得面目全非。 僵化的體制還表現在分配上的平均主義,而這種分配上的平均主義正是扼殺創造性勞動的淵藪。90年代初,一場發生在一汽的“三口樂風波”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大鍋飯觀念。這場風波的大致經過是:我國第一代紅旗轎車的設計者、時任一汽汽車研究所副總工程師的楊建中和華福林,利用業余時間合作開發出一種超微型小轎車,價格僅1萬多元,非常適合當時老百姓的購買力。三口樂在當年某城市的啤酒節上展出引起轟動,一些頗有經濟眼光的企業家打算高薪聘請兩位工程師并生產這種小轎車。他們看準的是該車極準的市場定位和體現的高技術。當一汽領導知道三口樂在展會上獲獎的消息后,做出的第一個反應是獎勵兩位設計師各10萬元,由一汽來生產這種小車。可是消息傳開后,“人們的眼睛都紫了”!不少人不同意這樣重獎兩位老總。理由是:他們是一汽人,研究出來的成果本來就是屬于一汽的,如果獎勵他們,就是鼓勵技術人員利用業余時間去賺錢等等。有人甚至在老楊上班的時候問他:“你腦子里在想什么呢?”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一汽領導不但沒有獎勵兩位老總,還給三口樂設計組的每個設計人員記了一個處分,最終三口樂的生產胎死腹中。三口樂不僅沒有給人們帶來歡樂,反而進一步扼殺了設計人員的創造性。 此外,盲目的行政干預也阻礙了中國汽車業前進的步伐,如作為民族轎車品牌主要標志的紅旗,雖然歷經坎坷,但紅旗人仍將它的設計進行到了第五輪。值得驕傲的是,此時的紅旗轎車的設計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已經不是很大了。可是就在這個時候,一汽卻接到了讓紅旗轎車停產的消息,理由是它費油。幾十年的心血于是付諸東流,中國從此開始引進外國汽車,民族汽車設計就此告一段落。從封閉走向開放之路如此矯枉過正,使設計師們在失去創造性勞動的時候也失去了自己。當年,有人把紅旗轎車與同檔次的外國車作過比較,結論是紅旗并不比同檔次的轎車費油,甚至還更省油。 地方保護主義 地方保護主義一直是妨礙中國經濟發展的一顆毒瘤,這顆毒瘤直到現在仍未摘除。而汽車工業由于長期處于國家重點保護之下,高關稅政策有效地抵制了國際競爭,汽車價格居高不下。地方政府只要為生產廠商提供有效的市場,廠商就可給當地上繳可觀的稅收,據統計,我國汽車行業一年的利潤只有40多億,而各級政府在汽車上的收費卻達1200~2000億元。巨大的利益驅動使全國絕大多數省份,無論有無工業基礎都將汽車列為自己的支柱產業,并制訂了雄心勃勃的發展目標,各地、市也如法炮制,其結果,不僅造成了低水平的重復建設,而且極大地滋長了地方保護主義。一些企業由于技術力量薄弱,產品成本高、質量差,無法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為了免于被淘汰,當地政府便赤膊上陣,明文規定轄區范圍內的政府和企業必須購買一定數量的本地產汽車,并提供購車優惠。 如河北省就曾出臺促銷省產汽車的政策,規定購置使用田野等7個省產重點品牌汽車的用戶,控購時免征省里定的2%的控辦費和5%的新車交通附加費,以保護落后的生產與經營。即使在一些汽車工業發達的省、市,地方保護主義的色彩也相當濃厚。如上海在1996年1月29日公布了出租車行業選用車型的新標準,規定新增和更新的車輛必須是發動機排量在1.6L以上的三廂車,正好把1.6L以下的一汽捷達、高爾夫和廣州標致、神龍富康以及天津夏利排斥在外;同年2月12日,北京宣布天津夏利、長安奧拓等國產大眾型轎車在三環路以內分單雙號行駛,卻獨給空氣污染極大的北京吉普留下一條生路。湖北、吉林、天津等地也不甘示弱,紛紛出臺一系列保護本地汽車工業的措施,如吉林省就規定,地級行政事業單位領導干部用車,“原則上可配備一輛國產紅旗轎車。其它需要新購置和更新的,一律購置捷達車”。一時間,國內汽車市場諸侯割據,條塊分割,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迫使國家不得不下發《關于取消地方限制經濟性轎車使用的規定》,但各地仍明里暗里設置壁壘,阻礙正常的市場競爭。 嚴重的地方保護主義,雖然給各地帶來了暫時的經濟利益,卻極大地損害了中國汽車業的總體發展。眾所周知,汽車業是需要集中投資和規模經營的行業,沒有上百萬輛的生產能力,沒有世界級的產品,是很難在國際市場上立足的。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國際汽車業正在走向強強聯合,實力薄弱的小企業將迅速被淘汰。據統計,60年代,全球共有大的獨立汽車制造企業52家,今已減少到18家。在今后10年的競爭中,有一半將淘汰出局,能夠生存下來的大約只有10家。而在高關稅和地方保護主義卵翼下的中國汽車業,不僅沒有茁壯成長,反而病得不輕。目前我國的110多家汽車生產企業沒有一家具備國際競爭力,眾多小打小鬧的企業別說無法走出國門,就在國內市場也茍延殘喘。盡管早就有專家呼吁,應在汽車行業實行大集團戰略,將國內的汽車企業整合成3~4個大企業集團,以因應國際競爭潮流,但在各地的強烈抵制下,這種設想至今尚未付諸實施。 小富即安的小農思想 在中國的汽車企業中,有幾家大型企業,本來是有機會縮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的,但小富即安的小農主義思想使這種機會稍縱即逝。如在80年代通過國家優惠政策扶持起來的上海大眾,由于發展戰略得當,領先一步抓住機會,從90年代初到現在,一直保持著國內轎車市場近一半的份額。從經濟學角度看,已經有了很大的市場壟斷權,全國的轎車價格基本上跟著上海桑塔納走,上海大眾由此形成了極強的壟斷利益。 據統計,上海大眾從投產至今,先后獲取的利潤總額已有數百億元,以其為主體的上汽集團每年上繳的利潤幾乎等于上海工業系統年利潤的一半。如果上海大眾能夠適時降價并及早投巨資建立自己的研發中心,一方面可以整合國內轎車市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早日形成自主開發能力。但它并沒有這樣做,而是持續維持高價,攫取超額利潤,同時由于擔心前期投資的風險成本過大,而自己眼前的日子還比較好過,所以在技術投入方面顯得縮手縮腳。直到前兩年才在市場壓力下將桑塔納的售價降了30%左右,并投資18億建立了遠東發動機廠,斥資建設轎車專用試車場和試制試驗基地,派技術人員赴國外參與轎車開發等等。但由于以前荒廢太多,要在短期內趕上國外競爭對手恐怕絕非易事。 沒有符合國際潮流的產業政策,沒有靈活的機制,沒有統一的市場,沒有自立與自主的精神,中國汽車業拿什么與國外諸強抗衡?韓國汽車,起步晚于我們10多年,但今天已把我們遠遠甩在了后面,其中的奧妙,相信我們的決策者不會不知道。當初,韓國企業也是選擇與國外廠商合作,試圖通過技術引進來發展本國的汽車工業。然而當他們要求外商轉讓開發技術時,得到的回答卻是:“你們知道開發一個車型要多少錢?要好幾億美元”,“我們有的是車型,你們可以任意選擇”,“你們的任務,是國產化”。在被外商拒絕后,韓國企業痛下決心,毅然走上自主開發之路,政府也從資金與政策上全力支持。今天,韓國汽車不僅銷往亞洲,而且登陸歐美,在世界汽車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 我們的企業,如果都能有這種自立與自主精神;我們的政府,如果能建立有效的技術管理和激勵機制,加大技術投入,中國汽車業還會出現今天這種寄人籬下的局面嗎?(章玉貴) (原文發表于《南風窗》2000年第4期,總第18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