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體育 娛樂 游戲 郵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點卡 天氣 答疑 交友 導航
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新銀行業 > 正文
 
有關人士解析對國家開發銀行的三大“疑問”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3月25日 11:15 中國經濟時報

  邢延亦

  如果從1994年3月國家開發銀行的成立算起,開行發展至今已有10個年頭。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03年底,國家開發銀行的不良貸款比例僅為1.34%;準備金對不良資產和不良貸款的覆蓋率分別為159%和229%。這樣的經營業績,在國有銀行中可謂首屈一指。

黃頁微成本營銷方式 上網看新聞?你落伍了
小戶型主陣容揭曉 多媒體互動學英語

  可就在同時,也引起了部分人士的猜測和疑問。綜合起來,焦點有三:開行取得如此好的業績,是不是沾了政策性銀行可以享受財政補貼的光?開行良好的盈利能力,是不是通過與商業銀行搶項目獲得的?在自己擅長的基礎設施等領域,開行是不是排斥商業銀行的進入?

  顯然的事實是,人們對開行的關注程度提高的同時,對我國政策性銀行的認識仍然存在一些誤區。

  并未享受“虧損補貼”

  根據我國現行的金融法規,在資金來源和盈利方式上,開行與商業銀行相比,并不存在任何的優惠條件。也就是說,開行并未享受任何“虧損補貼”。

  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一樣,開行除資本金是由政府劃撥的之外,用于放貸的資金百分之百地來源于市場,而不是財政。開行自成立以來,就一直通過發行金融債券來籌集資金,目前已全部通過銀行間市場發債,利率由市場競價決定,貸款利率也執行人民銀行規定的利率。

  既然沒有政策補貼,那么開行是怎樣確保資產安全并實現盈利的呢?這就要從開行的經營模式說起。簡單地說,開行是通過建設市場的方法,在支持經濟發展的同時確保資產安全,取得合理的盈利,從而保持開發性金融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具體而言,開行除了被賦予國家信用,在資金上沒有任何特殊支持的情況下,通過建設市場和建設體制的方式,把自身的融資優勢和地方政府、部門、行業的組織協調優勢結合起來,通過逐筆融資、逐個項目建設治理結構、法人、現金流和信用,建設投融資體制,實現項目成功和制度建設成功,確保資產質量和資產安全,從而取得盈利,提高經濟的整體競爭力,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

  總之,開行是通過建設制度,不回避風險,把不成熟的項目和領域,變為成熟的市場和成功的項目,從而帶來盈利。這與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商業金融截然不同,商業金融是在現有體制框架下,在成熟的市場中,對有業績、有健全的法人、有高現金流、有信用的企業進行貸款支持。

  不靠補貼靠信用

  國外開發性金融通常得到政府的兩大政策支持,一是國家信用,一是財政補貼。而國家開發銀行卻不盡相同。開行在過去10年的發展中,也獲得過政府的大力支持,只不過這種支持的方式,是賦予開行以國家信用,而非財政補貼。

  國家信用不是資金,但卻是籌集資金的制勝法寶。對開發銀行而言,國家信用主要體現在:把主權級信用運用到資本市場、債券市場變成籌資能力,把金融機構的短期存款和社會資金轉化成長期資金,對國家重點發展的產業、行業和區域,提供數額大、期限長的貸款,并發揮資金導向作用。從這個角度說,開行近年來所致力的工作,其實就是在尚不成熟的領域和將來成熟的市場之間搭建一座橋梁,橋梁的支點就是國家信用。

  為了保證國家信用在市場運用中的成功,開發銀行始終牢固把國家信用與市場業績相結合,以資產質量保證市場業績,以市場業績維護和增強國家信用,堅持依靠自己的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來維持開發性金融的可持續發展。開行發債得來的資金與商業銀行的存款資金一樣,是剛性的,要還本付息,要對投資者和社會公眾負責。只有通過穩健經營,嚴格管理,保持資金良性循環,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完成政策性任務。因此,開行在項目建設中提供的開發性資金,必須得到回流。只有這樣,開發性金融才能夠繼續運轉下去,才能建設下一個市場項目,使那些在技術、體制、現金流等方面都不具備商業融資條件的新項目獲得發展的機會。

  基礎設施的“拓荒者”

  在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等領域,開行是否與商業銀行“搶項目”?要回答這個問題,有必要了解一下開發銀行在我國發展的初衷和歷程。

  1994年3月,根據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精神,為了更有效地集中資金保證國家重點建設,緩解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增強國家對固定資產投資的宏觀調控能力,進一步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國務院發出了國發199422號文件,批準成立國家開發銀行。根據這份文件,開行的業務范圍被確定為:向國家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大中型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等政策性項目及其配套工程發放貸款。

  開行在發展的最初幾年,由于基礎設施領域沒有引起商業銀行足夠的關注,因此,開發性金融與商業金融在經營范圍上是“井水不犯河水”。近兩年,隨著商業銀行資金日趨富余并逐步進軍電力、公路等基礎設施領域,各種疑問也就隨之而來。事實上,商業銀行如今之所以愿意進入基礎設施領域,與開行這幾年對于基礎設施市場的培育是分不開的。

  三峽工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三峽工程正式動工于1994年,當時,這項工程預計動態總投資為2039億元,總工期17年,分三期建設。在如今的金融市場上,幾乎所有的投資者都視三峽債券為熱門品種,商業銀行也紛紛以向三峽工程貸款為榮,然而在開工之初,三峽工程卻因為達不到商業銀行的貸款條件,得不到任何商業金融的資金支持。作為項目業主的三峽總公司,開工之際急需落實一期融資方案,而各家商業銀行當時資金普遍緊張,且不愿承擔“第一個吃螃蟹”的風險。三峽工程融資這道難題,于是擺在了尚處于起步階段的國家開發銀行面前:向三峽工程提供300億元人民幣貸款,貸款期限15年,寬限期10年。這對于當時的三峽工程建設來說,不啻于一場資金的“及時雨”,為工程的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峽工程的事例說明,開發性金融不同于商業性金融,它不會直接進入已經高度成熟的商業化領域,而是從基礎設施這種不成熟的市場做起,用投入資金和體制建設的方式進行投融資體制的“拓荒”,建設和培育市場,引導商業性金融的跟進。

  為商業金融的介入“鋪路搭橋”

  不同國家的開發性金融機構,根據不同的國情,可以選擇走不同的發展道路。在我國,那些存在市場缺損、法人制度缺損,但卻有光明市場前景的投融資領域,只要能夠進行制度建設、通過整合體制資源取得盈利的,就是開發性金融大有可為的領域。

  像三峽工程這樣重大的基礎建設項目,開發銀行不但應該積極介入,而且還要責無旁貸地擔當起“主力銀行”的作用。這是因為,這樣的大項目一開始通常是沒有現金流的,而且項目的治理結構、法人、信用建設都還不完善、不成熟,加上建設周期長達一二十年,很多商業性的金融機構對它的“錢”景并不看好。這時候,作為政府的開發性金融機構,就需要支持這樣的項目,承擔這樣的責任和風險,讓企業分享政府信用,用長期、大額貸款介入企業的信用建設、市場建設,幫助企業逐步在市場上樹立起經營主體地位。正是基于這種認識,開行給三峽工程發放的全部是信用貸款,這在商業銀行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但對開發性金融機構來說,則是完全正常的業務。

  開發性金融與商業金融之間的關系,不是互不相容,而是互相補充。一國有商業銀行認為,“政策性銀行與商業銀行的信貸市場不可能截然分開,它們之間的業務既交叉又重疊,存在著相互依賴的關系。國家開發銀行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從項目生命周期看,項目建設階段,所需資金量大,周期長,可由開發銀行提供長期貸款,而一些輔助工程、子項目則可借助商業銀行的短期融資。另外,開發銀行擁有做長期貸款在管理和技術方面的人才,在項目評審上,技術力量較強,評審委員會內多為行業專家,風險控制力量強,與商業銀行有互補性,可以做到利益共享”。

  打一個比方,開發銀行如同是在從來沒有人走過的地方用投資“鋪路”,等路鋪好以后,商業銀行就像汽車一樣,在路上飛奔。

  開發性金融不排斥競爭

  基礎設施領域目前是我國開發性金融投入的重點。在這個領域,是不是就該由開行一家壟斷?對于這個問題,可以從我國開發性金融的市場容量中找到答案。

  我國是一個市場發育程度不高的國家,開發性金融仍然處于發展的初期。在本世紀前20年,我國將面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機遇和挑戰,開發性金融有足夠的空間供開發銀行和商業銀行共同拓展。同時,在開發性金融領域,適當的競爭有利于開發銀行和商業銀行在實踐中各展所長,共同合作,在中國金融市場完全對外開放之前,找準自己的定位,增強各自的競爭能力。

  開發性金融市場潛力巨大,但要在其中占據一席之地也并非易事。例如,我國很多基礎設施項目,近年來都在開行的信貸支持下獲得了較快的發展,開行從中也取得了較好的資產質量。如果只是看到這種現象,商業銀行就簡單地效仿,跟進開行所涉足的領域,則很有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這是因為,開行在每一個項目貸款之前,都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幫助這些項目建立治理結構、法人制度,建設現金流,共同建設信用。更為重要的是,在單個建設項目啟動之前,開行都要與項目所在的地方政府簽訂金融合作協議,將政府的組織優勢轉化為信用優勢,確保信貸資金的安全。開行這種“從市場建設做起,從體制建設做起,從信用建設做起”的經營方式,是開發銀行把先進的金融原理與國情的結合,是開發性金融的核心。

  我國經濟發展與金融發展存在脫節的現象。從這個意義上說,開發性金融的任務就是用自己良好的資產質量,去覆蓋這個脫節的中間領域。在開發性金融領域,目前最緊迫的問題并不在于爭論誰有資格進入這個領域,而在于誰能在這個領域取得比較優勢,真正能夠將市場和制度的建設進行到底,在實現銀行自身盈利的同時,為突破我國融資體制的瓶頸探索出路,達到“雙贏”的效果。

  按照國家開發銀行的發展思路,我國開發性金融今后的發展取向,將追求更多的社會發展目標,比如市場制度的進一步建設、西部的開發、東西部發展的均衡、城鄉差別的消除等。只有這樣,富有中國特色的開發性金融業務才能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