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體育 娛樂 游戲 郵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點卡 天氣 答疑 交友 導航
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財經媒體秀之《財經》2004 > 正文
 
中國FOUNDRY開局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3月22日 15:36 《財經》雜志

      相關鏈接:財經類雜志封面秀

   中芯國際已經憑借天時地利人和變成內地頂級的芯片代工企業,在IPO之后,超越聯電、追趕臺積電成為了它的下一個目標,中芯國際有多少機會?

  □本刊特約記者 王撫天發自香港 本刊記者 張文豪發自北京

點擊會看到更多的新聞 粉紅女郎緊急招募!
中國網絡通俗歌手大賽 用搜索登陸一個城市

  3月8日,香港股民在中環金融區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為了認購香港證卷交易所史上第一支半導體股票中芯半導體(代號HK0981),也是第一支在國際資本市場交易的中國半導體公司。截至本刊發稿時,中芯國際的招股活動得到了投資者的熱烈反饋,香港公開招股部分超額認購270倍,國際認購超額近20倍,以招股價上限2.72港元定價,凍結資金1900億港元,成功融資近18億美元。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公司(SMIC)的董事長兼執行長,張汝京僅僅用了四年時間,把自己一手創立的內地最大半導體Foundry(代工)企業(以產能而論今年將排名全球第三),帶到了紐約、香港兩地上市,并成為今年以來全球第三大IPO。這位56歲的美籍華人,也達到了事業的最高峰。

  20多年前,這位畢業于美國南方衛理公會大學、具有電子工程學博士學位的臺灣小伙子,開始了其在著名半導體企業得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長達20余年的職業生涯。其間他差不多以周游世界的方式,在各地建立了諸多芯片制造廠,也成為了聞名遐邇的“建廠大王”。北京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也是中芯國際董事之一的王陽元教授更認為,“張汝京最大的貢獻,是讓中國芯片產業與國際標準正式接軌”。

  中芯進入中盤

  Foundry,原意為“鑄造廠”,但在半導體行業,則為芯片代工工廠之謂,類似其它行業的OEM,專職于為按其它用戶或芯片廠家的規格要求承包制造芯片的加工廠。芯片代工模式于20多年前由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發揚光大。

  此番中芯之所以被國內外熱錢追捧、超額認購,投資銀行業界人士分析:全球基金經理人要把手中管理的錢投資全球主要股票市場,從地域上來看,亞洲最熱的是中國市場;從產業上來看,科技業半導體的投資組合則不能少。在外國投資人眼中,中芯和過去中國其他半導體廠最大的不同,是其用西方的管理模式經營,公司運營較為透明。

  最黑暗的時候似已過去。

  2000年4月,中芯國際在土質松軟的上海張江科技園區打下第一根木樁,此后就隨科技潮經歷了一個起伏。在這三年半的時間里,代表全球科技股走勢的美國納斯達克指數,曾從5000點掉到1500點,而今又回升35%,相持于2000點上下。而張汝京彼時的大膽勇進今天也已結出果實。

  此次募資金額約18億美元的港美兩地成功上市,表明中芯國際力爭做全球頂級半導體代工企業的事業已進入中盤階段。

  這次由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銀行、德意志銀行共同承銷的上市案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功。由于國際配售反應熱烈,在上市前的最后階段,融資規模擴大,融資額從123億港元增至161億港元。而約2.7港元的定價,相當于中芯國際2004年度預期帳面價值比(P/B值)的2.3倍。這個價格雖不及全球第一大芯片代工廠臺積電(全稱為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TSMC)的3.17倍,卻與全球第二大的臺聯電(全稱為臺灣聯華電子制造公司,UMC)相當。聯電在美上市價格是帳面價值的2.2倍,去年的銷售額是中芯國際的7倍。

  中芯這一定價自然也引起了爭議。荷蘭ING集團分析師謝偉民認為,中芯的股價有可能被高估。因為根據上市資料,2002年中芯國際的銷售額只有5000多萬美元,2003年爆發性成長7倍,沖上3.65億美元,不過仍舊處于虧損狀態,只是在2003年第四季,才出現1090萬美元盈利。與此形成對比的是,臺積電目前銷售額59億美元,聯電25億美元。中芯今年預期達到10億美元銷售,但之所以能拿到不錯的股票價格,首先還是來自于全球對中國半導體市場的期S:中國半導體產品只10%是中國自己生產,未來成長驚人。

  業內很多人稱,張汝京是典型的冒險家,而中國內地市場是他的新大陸。2000年來到中國內地時,張擁有的只是中國政府的優惠政策、潛力巨大但尚未成型的市場(目前仍是如此)、少數的海歸派人才,還有自己在臺灣把世大半導體賣給臺積電拿到的數百萬美元。

  張汝京抓住了幾乎所有天時、地利,并將它們利用得淋漓盡致,包括中國政府的大力扶持所產生的成本優勢及虧損支撐力、在行業最不景氣時的進取型投資、臺灣當局對業者西進限制所產生的時間差、外資在華投資策略的失誤等等,這些在中芯此前的三次融資及成長過程中,歷歷可見。

  2000年初,數家美國、新加坡創投公司的上千萬美元資金到位,中芯國際的牌子掛了出來。漢鼎亞太(H&Q Asia)投資顧問公司董事長徐大麟指出,當時投資的原因在于,張汝京是臺灣最有經驗的8英寸芯片代工廠人才,再加上他手里有一支從美國硅谷、臺灣新竹、新加坡、意大利召來的半導體業資深人才組成的團隊。徐大麟在90年代開始投資高科技,是臺灣最早引進風險投資的投資家,也是中芯的第一批支持者。

  除了對張汝京及其團隊的信任,中國政府對半導體行業的政策支持也是投資者下注的重要因素。“他們都相信,中國政府絕對會支持到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資者說。事實上,就在IT業最不樂觀的2002年下半年,中芯拿到了第二筆大型融資,主要是來自上海實業集團的股權投資及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的數億美元貸款,上海實業還成為中芯的最大股東,約占12%股份。

  與此同時,國內再一次出現質疑政策扶植半導體業的聲浪。所幸,中芯已開始用實力證明他們的世界級實力。2002年初,中芯國際的第一片晶圓出爐,典禮由當時上海副市長周禹鵬主持。2003年初,處于尖端水平0.18微米制程產品(1T-SRAM)順利出爐,讓全球業者刮目相看,再一次吸引了更多投資者。

  2003年5月,除了美國知名的投資者如New Enterprise Associate (NEA)、OAK Investment Partners,香港注冊的北大青鳥微電子也加入投資行列,這一次集資金額共達6.3億美元,“這些投資者都是半導體專家,他們肯來投資,就是一種肯定。”中芯國際公關經理黃貴美說。

  不過,雖然三次融資已經完成,資金難題依然困擾不去。創投業者是先鋒,但可能也是最早、并且在最高點離場的投資者。一般而言,創投基金最多五年就要驗收投資成果。但直到2003年第三季度,中芯國際仍然虧損,此時距離建廠已三年有余。

  同時,要保持競爭力,迅速擴大規模,對于張汝京而言,是不二選擇。具體而言,就是做大與做高。做大指的是趕在業內頭號巨人臺積電大舉進入內地之前,利用內地所具有的有利條件,多建廠,擴張地盤。做高指的是,為了更好地盈利,要生產更大比例的高階產品,并盡量降低生產成本。同時能達到這兩個目標的手法只有一個,那就是上12英寸芯片廠項目。這更將是一場重金豪賭——一般來說,一個12英寸芯片廠投資在12億美元以上。

  但資金的需求越來越大,而建廠初期的融資方式,包括政府背景的紅籌公司投資、商業銀行貸款加上創投基金等,都不是長期資金,亦不敷使用。邁向資本市場幾乎是一個必然的結局。

  2003年7月,中國證監會通過香港股市大型股(市值二十億美元以上)豁免三年連續盈利的上市規定,搬掉了中芯國際上市之路上的最大一塊絆腳石。

  與臺積電較勁

  中芯去年第四季度出現1090萬美元盈利,一種說法是,中芯國際在全球半導體最不景氣時建廠,所以設備成本較低。而臺灣半導體業界人士則認為,中芯國際能賺錢,主要靠的是,去年行業景氣好轉,許多臺積電和聯電接不完的訂單轉到了中芯。

  不管這種說法是否屬實,中芯國際與臺積電及聯電的直接碰撞已是不可避免。最近,全球著名的圖形芯片商NVIDIA決定將中低擋的芯片轉由中芯國際加工。業內人都十分清楚,NVIDIA是臺積電的老客戶,此次NVIDIA的動作,肯定會在全球代工業中引起巨大的反響。而且,因為中芯在歐洲的新客戶同時也是臺聯電的最大客戶,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中芯已與臺聯電也已展開了直接的競爭。

  在著名投資銀行高盛的投資報告中,中芯國際已經被列為臺積電和聯電的頭號競爭對手。

  中芯國際的低價策略給業界帶來了極大壓力。近來IT業景氣回升,“中芯趕上了這一波景氣競爭,讓大家心情都很緊張。”一名臺灣半導體業者進一步解釋說,雖然按常規,工廠訂單滿載時,應該調整價格,但是為避免更多顧客投向中芯,臺積電與臺聯電不敢輕易漲價。2003年第四季,中芯平均每片晶圓的價格是967美元,而第三季度僅為883美元。據中芯國際自己的估計,中芯國際目前的生產成本比對手要低10%左右。至少在眼前,價格優勢部分地抵銷了中芯相對于臺積電在技術上的劣勢。

  對競爭對手來說,中芯更讓人不放心的不只是價格,還有其產能的大力擴張將對未來全球半導體市場形成的沖擊。

  中芯的產能計劃可謂雄心勃勃:2004年底月產能要達到12.5萬片,2005年底要達到17萬片,而這一數字在2003年僅為4.9萬片。其他三大代工企業在2003年的數字是:臺積電43.4萬片,聯電28萬片,新加坡標準公司10.2萬片。高盛半導體分析師呂東風認為,“以這種超速的步伐,中芯國際將在2004年超過新加坡標準,達到聯電產能的一半。”如此,中芯國際在2004年的總收入將達到1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3%。僅僅兩年前,中芯的資本支出約4.9億美元,去年是8.9億,今年將投入約19億美元的資本支出,幾乎與臺積電的20億美元、臺聯電的21億美元不相上下。

  張汝京更快馬加鞭,在京、津、滬加速建廠。眾目所向,都在張汝京下一步的計劃:在北京建下一代12英寸芯片廠,12英寸生產線產量將是8英寸生產線的2.5倍,而生產成本將低30%。北京市政府已允諾拿下15%的股份融資。北大微電子教授韓汝琦則分析未來北京和上海的發展方向不同,北京在眾多人才支持之下,技術成份將比上海還要高。而據了解,中芯的12英寸廠將直接挑戰0.13微米的頂尖技術。

  面對中芯國際的迅速成長,而自身受限于臺灣政府的西進大陸限制政策,業界頭號巨人臺積電張忠謀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對中國內地風起云涌的芯片熱極不以為然,甚至在一年前作色斥曰:“中國(可能)是下一波(半導體行業)不景氣的元兇。”

  如果當初臺積電能與中芯同時到上海設廠的話,今天的局面會大相徑庭。但因為受制于臺灣當局的限制,臺積電對內地投資案在數年之后才得以啟動,確定上海松江建廠,由于先機已失,不僅要等到今年第四季才能投產;而且臺灣當局限定臺積電不能投入最新的技術,只能投入兩三年以前的技術。

  當年因一手創建的世大半導體被股東們突然賣給臺積電,張汝京自臺灣負氣出走,僅僅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便以中芯國際的崛起卷土重來。剛剛在港美兩地成功上市,更使得中芯國際今后的持續加速發展成為可能。而對于尚不能夠在內地放開手腳的張忠謀而言,接下來幾年的行業局勢,已經頗多未知數。有業內人士戲言:“是陳水扁幫了中芯國際。”

  

  “Foundry”群聚中國

  中芯國際崛起的同時,中國半導體產業也是峰回路轉。

  高盛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過去幾年里,全球半導體業經歷了一次嚴重的衰退。從2001年開始,全球半導體業的平均資本支出每年萎縮了30%,而中國半導體企業的資本支出年增長率卻高達50%。目前中國內地有中芯國際、上海先進、華虹NEC、宏力及和艦五個主要的代工廠,光是8英寸廠就達7個,有一些還在規劃中。

  背景為臺灣的技術及管理團隊,構成了內地芯片熱潮中絕對的主力。臺灣發展半導體的豐富經驗自不待言,目前大陸幾乎每一座芯片廠,都有臺灣人擔任要職,除張汝京之外,還有上海先進半導體的執行長劉幼海等。

  中國信息產業部集成電路處徐小田處長認為,“中芯國際的成長是與國內市場的蓬勃成長同步的。”中國正在成為很多電子消費產品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之一,而半導體企業距離生產基地越近,周轉時間就越短、物流便捷、溝通方便。

  “因為我們正把目標對準中國市場,所以,與當地公司合作非常重要,”與宏力半導體結盟的日本沖電氣總裁筱冢勝正說,“這不是成本更低的問題……重要的是,我們可以盡量接近市場和客戶。”

  另一方面,中國政府為半導體行業提供了頗為優惠的政策。據徐小田介紹,半導體企業享受5年免稅、再5年減半征稅待遇。本地生產的半導體產品的增值稅亦只征3%,進口半導體產品則要征收17%的增值稅。

  全球代工市場也正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據估計,在2003年至2007年間,代工的年平均增長速度可達22.8%,遠遠高于半導體制造業的總體增長速度。其原因在于,IDM(集成裝置制造商,即從芯片設計直到成品制成的一條龍企業,如IBM和英特爾)越來越趨向外包,而無廠房半導體公司(Fabless)所占的比重亦越來越高,它們的訂單或是交給IDM,或是交給Foundry工廠。

  2005年,中國內地芯片制造業的產值將達到41.8億美元,這在全球半導體工業的比例仍是微不足道,“在全球半導體業的池塘中,中國內地仍是一條小魚。”一位半導體業的著名專家如是形容。但是,中國內地在全球純代工業市場中己占20%,這已經動搖了臺灣的獨霸地位。

  雖然臺灣在高階的12英寸晶圓領域仍占優勢,但至2004年底,這部分尚只占市場的30%。在剩余近100億美元的大市場中,內地無疑有著巨大的機會和空間,臺積電及聯電在全球代工市場中的占有率面臨著現實的威脅。

  中芯之外,宏力半導體預計到2004年年底的產能將提高到每月加工2.7萬片以上。宏力希望屆時能建設12英寸晶圓生產線。北大微電子所專家孫衛認為,同樣來自臺灣的宏力,目前“與兩年之前的中芯差不多。”臺灣另一巨頭聯電在蘇州的8英寸廠和艦已經開始投產,而且預計10年內將蓋六座廠房,以防堵中芯追上,臺灣產業界人士戲稱為“萬艦齊發”,而臺積電在上海松江也正處在基建期,估計年底投產。“群聚效應已很明顯。”孫衛認為。

  

  5年周期考驗

  當前這一輪半導體行業的回升將延續至2005年,這一點幾乎是業內的共識。

  但據預測,2004年,全球半導體投資將達420億美元,將有17個新建或改建廠,其中大部分是12英寸項目,如三星、東芝、索尼、NEC、AMD、英特爾等。如果這些生產線都能開動起來,產能將達到月產70萬片(12英寸計),相當于全球芯片產能的20%左右。

  曾有業界人士戲言,所謂半導體,就是做到一半就會“倒”的行業。主要原因在于,這是一個“資本密集”的行業,大量投資之后,又很容易生產過剩。中芯國際才走了四年,靠著一年追三年的超常增長,已然離臺積電、聯電越來越近。但中芯最后終究要走向真正的全球競爭之路。

  依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市場這塊“新大陸”還在開墾的階段,雖有300家集成電路設計公司,卻只有杭州士蘭、中國華大、華晶硅科和大唐四家銷售額超過一億人民幣,而中國內地的集成電路設計公司總銷售額,大約只等于全球第十大集成電路設計公司一年的銷售額。

  

  這表明,雖然中芯國際吸引投資者在于中國概念,但是此概念還畢竟只是“概念”。而不管中芯國際的未來與中國市場的聯系有多緊密,目前想要存活下去,還是要爭取90%以上的國外客戶,直接和臺積電、聯電、新加坡特許等公司搶生意,這是中芯第一個挑戰。

  臺積電及聯電的12英寸工廠都已開始量產,加上設備折舊都已分攤完畢,像最不景氣的2003年第一季度,臺積電產能利用率只有50%,卻還可以做到不虧錢。

  臺積電副執行長曾繁城就指出,內地的半導體要想生存,一定要和世界接軌,否則絕對無法繼續成長。如果說,上一階段的豪賭,賭的是中國支持半導體的決心,和全球資本市場的中國熱,那么這一階段,賭的就是中芯和其他全球大廠的競爭能力。

  以半導體產業成本結構為例,機器成本占80%,人工薪資占不到5%。所以一旦開始生產,昂貴的機器就代表了投資的利用率和折舊率,當市場供應過多時,也無法停機,于是只好削價競爭。景氣賺錢時,又大量購買機器,于是造成了下一波價格下跌、不景氣的開始。一家公司至少要經過兩次景氣上下循環,才能開始在市場站穩腳跟,再加上中芯目前除了邏輯性芯片占六十%的產量,還是有四十%的記憶體產品(MEMORY),MEMORY較容易受市場價格景氣波動,不像臺積電的代工產品全部都是邏輯性產品(LOGIC IC),價格較穩定,這是中芯的第二個隱憂。

  依照業內估計,未來三年內,中國還有10條8英寸生產線將投入使用,如果全球半導體生產出現供過于求的周期性變化,價格勢必還要下跌。那么,中芯不到四年快速崛起、一連串的擴充計劃,所帶起的中國半導體產業熱潮,會給全球半導體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惹人關注。

  對于半導體行業衰退時的后果,高盛的呂東風笑言:“如果再發生像2000年那樣的不景氣,恐怕到時候,很多人哭都哭不出來了。”

  芯片代工業的殘酷,按照一位業界專家的說法,是這樣的:業界第一無論是在好年景、還是壞年景都不會賠錢,臺積電就是這種情況;業界第二則是好年景時賺錢,壞年景時就賠一點,如聯電;業界第三則可能在五年的周期里賠四年,只有一年賺錢,就像現在的新加坡特許半導體。

  臺積電發展代工十七年,從4寸、5寸、6寸、8寸、到12寸廠,累積了許多制造上的專有技術。中芯以中國內地為后盾,用四年時間就跳入代工業前列。臺積電今年在美國加州法院控告中芯侵犯其五項知識產權,說明了臺積電對中芯的挑戰也不敢掉以輕心。一名業界人士分析,“臺積電產量和技術都遠遠大于中芯,但是主要是想把中芯困在中國就好,不讓他們跨進美國市場。”

  中芯現在要沖向世界,必需積極和外國大廠如英飛凌、摩托羅拉合作,獲得技術,才有可能沖破對手封鎖。而中芯利用天時、地利、人和拼命往前沖,在景氣終將轉壞之時,中芯能排在第幾?-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