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三次整頓 董事長鄭李錦芬法前督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3月20日 12:20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李波 廣州報道 12年的歲月是一把利刃,卻也沒有在鄭李錦芬的臉上留下多少刀痕——她的同事說,“鄭太”與12年前的變化不大,50多歲的她就像40多的模樣。 那是安利產品的功勞?“不!可不能這樣說。”觥籌交錯后的鄭李錦芬謹慎未改。
但同樣12年,謹慎的鄭李錦芬卻改變了安利,改變了中國直銷業的軌跡,改變了大多人的命運——至今,安利年銷售額已過百億,國家商務部等官員奔赴美日歐考察直銷立法,安利又計劃了新一輪改變。 變化——適應——發展已煉成為鄭李錦芬和她的安利在中國的生存哲學。 第一次整頓:“每月虧損2000萬-3000萬元” 鄭李錦芬從進入安利第一天起就遭遇了意外。 28年前,25歲的鄭李錦芬棄職香港政務處行政主任轉入安利。“我當時去安利是因為,看到一個公司為了招一個秘書竟然登一個整版廣告。”上班的第一件工作是要給老總沖咖啡,但她此前從未喝過也未調過咖啡,“來上班還要沖咖啡的?”后來,她又吃驚地發現,公司在香港的月收入只有幾千元…… 挑戰就這樣開始。1980年她被委任總經理,把公司快速發展成香港一號直銷公司之后,她又把連續滑坡3年的臺灣公司做到NO.1。 這給了她很大信心,她開始認識到內地也應該能接受直銷。上世紀80年代后期,“我經常抽時間到內地考察”。1988年,她去廣州開發區,那時還沒通公交車,也沒有的士走,就請了一輛摩托車,穿著筒裙的她,只好側身而坐,顛簸中,她提心吊膽10多分鐘才到目的地。見到廣州官員時的談話讓她印象深刻:“我們能為你提供什么服務,有什么困難我們為你解決。”“不像有的地方很關心你投資多少,招多少工人。” 回到香港后,她便向安利的美國總部遞交了一份報告,強烈建議到中國投資:“不在中國設分公司,就不算跨國公司。”后來,安利的創始人之一理查·狄維士到內地實地考察,才作出了決定——1992年,安利(中國)公司正式注冊成立,成為當時國家工商局批準的首批兩家直銷公司之一。 1995年,投資1億元的廣州工廠投產,到1997年,在中國銷售收入達15億元。傳銷也跟著在國內生根發芽,遍地開花,1997年,終于演變成全國性的金字塔詐騙和老鼠會,一些合法的直銷公司失控,甚至發生了嚴重的危害社會穩定事件。 1998年4月,中國政府一紙禁令下,宣布全國傳銷從此不見天日,安利等公司一個也不能幸免。“我們是當天下午獲知的,晚上我給總部打電話匯報,狄維士要我們一定要守住。”安利很快確立了“不慌不亂,不離不棄”的方針,并通過各種渠道表明公司的清白。不久,美國貿易代表訪華,面請吳儀部長約見美資直銷公司。接著,“我通過美國領事館見到了吳儀,努力向她講述安利不是老鼠會,吳部長聽取了我的意見之后,外經貿部、工商局和內貿部成立聯合調查小組到企業調查。”3個月后,安利成功說服中國政府,首批獲得外資直銷公司轉型資格——前提是,安利改變經營方式,以“店鋪銷售加雇傭推銷員的方式”進行。 “當年的轉型方案是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公司必須嚴格配合政府的管理,轉變經營方式;另一方面公司要對市場的變化提出自身的策略,以適應發展的需要。”于是,安利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大改革:一是改變了原來只用人員面對面地傳銷,在城市里設立店鋪,在店鋪里直接出售產品給消費者,或讓銷售人員從店里提貨。二是對經銷人員由原來的合作變成雇傭——所有銷售人員直接與安利簽訂勞務合同,直接向公司訂貨和退貨,接受公司的直接規范和管理,由公司直接予付酬勞、直接代扣代繳稅款。最后,安利一改昔日的口碑策略,請伏明霞和田亮為代言人,在全國各地刮起廣告旋風。 中國直銷業由此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期,非法傳銷轉入地下安利們向陽生長。 整頓即是停產,直銷人員一個個地走掉,安利陷入虧損,“每個月虧損2000萬-3000萬元,虧了一年”,但鄭李錦芬還是咬住牙關,讓總部再追加了投資2100萬美元,穩住了軍心。接著,鄭李錦芬馬上把全國27家分公司轉為店鋪,并轉到了醒目的街道上,吸收老直銷員為營業代表和經理,其余轉為經銷商。隊伍穩住后,又推出十項振興計劃,把部分產品價格調低了30%-40%,大幅調整海外旅游獎勵計劃。這一系列動作大增士氣,讓安利走出陰影,1999年的銷售收入成倍增長到6.4億元。并決定增開4家店鋪增招250-300名店鋪員工。 但這次因整頓而制訂的455號文并未成為定海神針,日后,銷售隊伍的致富激情便經常挑戰鄭李錦芬的理智。 巧妙的特殊安排讓安利重獲新生,保留了王牌——銷售隊伍,但王牌變成了一把雙刃劍,為鄭李錦芬沖鋒陷陣也常讓她為難。有關部門對合法直銷與非法傳銷未作清晰的界定,更使迷茫的安利在后來的日子里深受其累,傳銷成為安利揮之不去的包袱。 在法律缺位時,轉型開始后,安利先后制訂相關制度。 第二次整頓:1000多名員工再培訓 2000年,鄭李錦芬她們苦心設計的管理制度開始考驗她的智商,新的矛盾出現了。 當年,安利全面提升形象,讓當家產品紐崔萊隆重入市。這一年,安利的銷售額飛升至近20億元。 2001年,正值安利的6周年慶典,發生了“駱超事件”。 駱超是原來安利在全球的5大經銷商隊伍中耶格系統的一個人物。據說,此人培訓功夫甚為了得,對銷售人員的吸引力很強,會把其他系統的人大量吸走。2001年3月,駱超以“英特萊德”公司的名義先后在南京、秦皇島等地組織跨地區的上千人培訓活動,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關注,安利公司感到名聲受損,認定這些活動未經公司許可,便與這家公司緊急磋商,“敦促其取消了原定的部分會議”,同時在其內部《業務信息速遞》上明文反對。 矛盾由此而升級。2001年3月22日,安利的40多名營銷人員在一個營業主任帶領下,進入安利北京分公司辦公室,連續靜坐、絕食五天四夜,要求賠償取消會議造成的經濟損失。安利堅決不允,營銷人員也不讓步。安利對主要責任人作出終止勞務合同的處分。 營銷人員還提出了放開會議管理,撤銷對某些人的處分等要求,但安利最后都沒有答應。尤其讓鄭李錦芬無法接受的是強迫公司無條件滿足要求。 2001年3月,吳儀國務委員會見安利的狄克·狄維士時,提出安利公司應加強對營銷人員的管理,提升他們的素質。 4月,安利在全國全面整頓營銷隊伍、暫停新營業代表和經銷商申請,停止一切分享會議,對310位營業經理和800多位營業主任再培訓,建立對他們的考核制度,對講師進行資格考核和考試。 “再培訓是讓大家充分理解安利是如何配合政府要求轉型的。”鄭李錦芬說。 6月,安利出臺了安利中國違規行為處理方法,從“書面警告”到“終止戶籍”,定出八級處分,并列出18種違規情況。 當年12月,安利發現部分營銷人員舉行和參加培訓時一再出現違規行為,再通知整頓。 不久,國家外經貿部、工商總局和經貿委聯合指出安利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建議安利進行整頓。于是,安利進行了開業7年來最大力度、最大規模的隊伍整頓,出臺九項措施。 第三次整頓:處分2317人,開除509人 1個月后,三部委下發了第31號文,對1998年的455號文再具體化:提出屬地管理原則,規定有業務的地方必須開設店鋪,每次培訓的人數不得超過50人。 這時安利發現,多年的發展,已經擁有一支人數較多、廣布廣泛的銷售隊伍,但人員素質不一,搶占市場速度的最主要原動力不在推銷人員的增長,而在于人員的規范和綜合提高,便提出了“人均生產力”的新思路,再次停止新人加入。 同時鄭李錦芬看到,過去委任營業主任、經理對其所介紹人員培訓的辦法也行不通了。于是,又開始轉變為屬地管理,即所有推銷人員回歸各地分支機構管理,只得在所屬店鋪內從事業務活動。 為了保證隊伍的純潔性,安利取消了營業代表(推銷員)介紹新人加入的資格,對新加入者,要求其出示登記店鋪所在地的身份證或暫住證。 也是這一次,安利正式發文停止使用了備受爭議的鉆石、皇冠等獎銜稱謂。 但鄭李錦芬并未因此耽擱市場,她全面提升了兩個月前的市場開拓策略。 一直到了2003年10月8日,安利才重開招工大門,再許舉薦,限量增員。 這場整頓一直持續了22個月,光在2002年9月~2003年9月財年,就處分了2317人,開除了509人。 在鄭李錦芬“冷面”整頓時,安利的市場節節攀升:2001年,銷售額為40億,2002年為60億,去年超過100億元,增長率均在50%以上,店鋪銷售占總銷售額的7成。雅芳去年的銷售額為24億元。 今年2月,鄭李錦芬終于等來了直銷立法的好消息,“我們都很高興”。商務部鄧湛語音一落,安利中國的副總裁侯力威馬上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樂觀,并正準備向中國政府獻策。安利內部也有了新情況:大量產品脫銷,可能出現了囤貨現象,而鄭李錦芬也作好新計劃:擁立行業協會,再辦50家新店鋪,并將之轉型為展銷中心和服務站。 參透港臺之后,鄭李錦芬似乎又參透了內地,如果說轉型中的安利是困獸,立法開放后是否如猛虎下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