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額利潤暗中轉移 國家電網公司超低利潤率之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3月17日 07:35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姚峰 南京、上海報道 2004年2月10日,在福州召開的“國家電網公司2004年工作會議”上(以下簡稱“福州會議”),國家電網公司(以下簡稱“國網公司”)總經理趙希正公布了新成立一年來的國網
2003年,國網公司實現利潤41.6億元,資產總額8576億元;資產負債率61.8%。工業企業勞動生產率36萬元/人·年。以此推算的利潤率為0.49%。 去年3月國家電網公司第一次工作會議上,也是趙希正,他在報告中透露,2002年底,公司系統實現利潤115.3億元,公司資產總額10802億元(此數據包含廠網分開前的電廠資產),資產負債率56%;工業企業勞動生產率39.3萬元/人·年。以此推算的利潤率為1.06%。 雖然同2002年相比,國網公司利潤率降低,資產負債率增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今年不到5‰的利潤率還是出人意料。 電網到底怎么了? 電改之痛? 其實,這不到5‰的利潤率也來之不易。 湖北省電力公司宣傳部熊威說,現在到下面收電費要過三道關,一是狼狗擋道,二是鐵門把關,三是臉色難看。以往“電老大”威風八面,熊威說,“現在卻很可憐,收費特別難”。截至2003年9月底,湖北省電力欠費總額已高達11億元,電費回收率位居全國倒數第一。 盡管國網公司在職工中一直要求以“千言萬語、千辛萬苦、千方百計”的“三千”精神來回收電費,但是截至去年11月底,整個國網系統電費拖欠高達200多億,相當于2003全年利潤額的兩倍。 2003年11月11日,就在國網公司2003財務年度行將結束的前一個月,整個國網公司展開了電費清繳的沖刺戰,當日下發的“生產營銷(2003)155號文”要求,各單位要采取“有理有節地采取強制性措施催收電費”密切跟蹤欠費大戶的生產經營及資金流向信息,快速反應,提前實行資產收購和資產抵押,防止發生企業借改制、重組之機惡意欠費或逃繳電費的現象。 電力體制改革后,廠網逐漸分開,各級電力公司相繼劃轉自己旗下的電廠,省級電力公司也逐漸成為單純的電網企業,電網企業的盈利空間主要在于銷售電價與上網電價之差,收入較之前單一,但成本壓力卻并未相應剝離,目前還是記在電網的賬上。 除了以前網廠一家時所集聚的巨額電費拖欠,電網認為壓得他們直不起腰的更有3000多億“兩網”改造資金的利息負擔。 前幾年進行的城網、農網兩網改造的資金,都是以電力公司的名義貸款的,廠網分開后,利息的負擔就在電網身上,現在,僅此項貸款,各省電力公司要平均償還2億~3億的利息,所以,在這種環境下,各省電力公司今年的日子都步履艱難。甚至部分省的電力公司已經出現了虧損。 以2003年預虧3億元的國網系統虧損第一大戶——河南省電力公司——為例,近年該公司僅城鄉電網改造和主網建設就貸款264億元,每年需還本付息和運行維護的費用約47億元,除0.02元/千瓦時的農網還貸資金每年可收取13億元外,每年還有缺口34億元,還本付息壓力巨大。 截至去年9月份,該公司債務總額已高達312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74.5%,資產負債率大大高于國網公司系統平均水平。 負擔日重,收入卻在減少。而國家2002年取消了城網改造建設貼費(每度電補貼給電力公司0.01元~0.02元),讓電力公司開始又遭“割肉”。 河南省電力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張法榮認為,河南省電力公司的虧損是“政策性虧損”。他認為,由于河南省在實施城市和農村電網改造中投資巨大,而資金大多來自銀行貸款,因此造成了虧損額的直線上升。 張法榮的看法代表了電力系統大多數人的觀點,但是,如果把電力公司巨額虧損僅僅歸咎于政策性原因和清收欠費難度大,這顯然并不能讓人完全信服。 電力審計驚曝“跑冒滴漏” 華中電網有限公司總會計師劉常榮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也坦言,電力行業確實存在著到處建高樓、大量存在鋪張浪費的現象,如今電網經營企業出現的利潤萎縮,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中的“跑冒滴漏”造成的。 電力系統的“跑冒滴漏”問題在國家審計署的審計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就在國網公司福州會議幾天前的1月30日,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在全國審計工作會議上公布了對國家電力公司的審計結果。 李金華在報告中表示,受中組部委托,2003年審計署組織16個省、18個特派辦和有關社會審計人員2000多人,對原國家電力公司領導班子進行了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審計中暴露的主要問題是:損益不實,潛虧數額較大;管理不嚴,國有資產流失較為嚴重;主業與三產產權不清,存在收益向三產企業流失等問題。同時,審計還發現了一批重大案件,目前,僅通過《審計要情》上報國務院的案件已有13件,涉案金額10億多元。 以目前電網企業賴以安身立命的電費為例,審計中就發現了巨額的流失。 2003年8月,上海特派辦對浙江省電力公司下屬電力局的CIS系統(即電力營銷客戶信息系統,其功能基本上覆蓋了電力營銷的所有業務,公司的銷售收入、各種稅款及貨幣資金的真實都依賴于該系統)進行數據分析時發現:營銷部門上報電費收入的口徑與財務口徑有所差異,造成少計收入;由于CIS系統故障,導致兩個下屬電力局的電費計費系統少計收入4572萬元;此外,2003年,浙江省電力公司還發生了一起供電局職工利用職務之便內外勾結,通過修改CIS系統期初電表讀數的手段作案,少計電量少繳電費23萬元,造成了國有資產的巨額損失。 巨額利潤轉移通道 電力企業,特別是電網企業的職工收入、福利大大高于所在地的平均收入水平是一個普遍的現象。而電力職工的高額待遇,除了電力企業勞動生產率高的客觀原因之外,采取各種方式轉移利潤不容忽視。 參與電力審計的某特派辦人士指出,電力企業,特別是電網企業,很容易在合法的前提下,通過關聯方交易,把本應屬于國有資本的那部分利潤轉移到職工口袋里,將國有電力企業的利潤向電力系統職工投資的企業轉移。 審計署駐南京特派辦在對江蘇省電力發電企業、供電企業、三產(多經)及省公司本部進行全面審計時,發現了幾大類比較突出的問題,重點是國有資產的流失、利潤的轉移和職工持股會不規范。 在對江蘇省電力公司的審計中,發現五個環節易產生國有資產流失:即企業成立環節,審查三產(多經)成立時股本的資金來源;企業改制環節,國有股本轉讓的程序和方式不規范;投資環節,應由國家投資的高利潤項目擅自改由三產(多經)投資;經營環節,利用各種途徑將主業經營的業務轉移給三產(多經);行政手段干預環節,經營中存在利用行政手段對發電燃料進行不合理加價,變相轉移國有資產等問題。 江蘇省電力公司共擁有資產(部網)742.38億元,2002年度主營業務利潤卻只有9.55億元,審計署南京特派辦認為利潤率偏低,而且在審計報告中認為:“經營中,該省電力系統通過各種手段轉移利潤的現象也較為突出。” 江蘇省電力系統職工持股會參股三產(多經)的現象較為普遍,南京辦在職工持股大會資金來源及高速增值等問題上,也提出了疑問。 以江蘇省電力公司的三產企業江蘇省蘇源集團為例,該集團旗下的眾多電力建設企業和電力設備制造企業必須依靠電力主業對其的“照顧”。江蘇省電建三公司一人士說,電力建設中的地方保護業內共知。本省的電建企業只能在本省范圍內搞電建工程,根本不可能在別人的勢力范圍里拿到工程。 “集體企業的運作沒有辦法完全脫離電力主業這座靠山”。在電力系統內部,集體資產與國有資產,電力多種經營與電力主業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很微妙的關系。 電力三產由于依附于目前仍具有壟斷性質的電力集團,其所從事的電力建設,物質生產又具有投資大、周期短、流動性強、隱蔽工程多等特點,在客觀上為各單位轉移利潤提供了便利條件,而且,電力職工大多以各種形式入股,是一種集體的舞弊行為。 電網維新 對于壓在電網身上巨額的兩網改造利息壓力,趙希正在福州會議上的說法是:“城鄉電網改造的還貸壓力,影響了公司的經濟效益,需要爭取國家政策支持。” 知情人士介紹,爭取“支持”的方式無非兩條:要么3000億的兩網改造資金是變成國家財政撥款,要么是希望這部分資金進行“債轉股”。 中國投資協會常務理事陳望祥說:“國網公司之前申請,希望3000多億的兩網改造資金能夠成為國家的撥款,不用承受還本付息的壓力。”但此前由于發改委已經下發的電價調整方案中,強調2分錢的兩網改造“還本付息電價”必須繼續執行,所以他表示,3000億變成財政撥款的可能性不大。 扭轉局面的出路似乎只剩下了一條:深化自身的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國網公司的治理結構和管理水平。 趙希正在福州會議坦言,國網公司企業經營管理還比較粗放,需要在成本控制、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等方面狠下功夫。對重大違法違紀案件的查處以及審計中發現的問題,暴露出公司在經營和干部監督等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環節。而根除這些問題,也就成為國網公司2004年的工作重點之一。 根據電力體制改革的目標,下一步的重點是對仍具有很大壟斷力量的國家電網公司實行縱向再分割:即輸配分開,形成發電、輸電和配電供應的三大獨立領域。 此外,最新的消息是,今年5月運行的華東電力市場試點中,輸配電價將得以執行。華東電網體改辦的一位人士說,詳細的執行方案已經初步制定完成,目前正在征求意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