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狂人”李書福尷尬博弈 拒絕的只是被控股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3月15日 11:52 亞太經濟時報 | ||||||||||
我國第一家生產小轎車的民營企業——“吉利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書福無疑是中國商界的傳奇人物之一:2000年,他即被美國最具影響的財富雜志《福布斯》評為中國前50位富豪,排名32位。從沒造過汽車的他,剛一跨入中國汽車界的門坎便在業內掀起了濤天巨浪,接連引爆降價風潮。然而在創業的一路上,李書福卻遭遇到一連串的“尷尬”,在尷尬中博弈,在尷尬中成長,成了他一路走來歷程的寫照。
2004年1月6日,香港聯交所上市公司國潤控股發布公告稱,其控股公司的股權發生變化,吉利汽車的掌門人李書福對國潤控股間接控股20%,成為國潤控股的大股東。這意味著李書福運作近兩年的香港借殼上市計劃已經實現。中國民營汽車的領頭羊——吉利汽車又借殼跨進了香港聯交所的大門。 根據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協議,到2006年7月,進口轎車和客車的關稅將降到25%,同時在5年后完全取消進口配額。在如此殘酷的競爭環境面前,有一位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卻在依然故我的做著中國人的汽車夢。可造汽車又需要大量資金,民營企業上市融資困難重重,李書福不得不尷尬地“借殼”。 進摩托業花了6000萬“入門費” 2002年2月,李書福登上了“中國汽車界風云人物”的榜首,與此同時,也被封為“汽車瘋子”。然而讓李書福初始發家的卻是給人照相。 剛剛高中畢業的李書福,和幾乎所有白手起家的人一樣,選擇的是非常不起眼的小生意——照相館。照相館是因為他們學校旁邊就是一個照相館,他們經常去照相,就發現這個東西好玩嘛,又能賺錢,就開了照相館。李書福很簡單,燈光什么的這些東西都是他自己做的,連相機的反光罩也是找鄉下敲鐵皮水桶的工匠敲的,甚至連照相機也是買來鏡頭、裝膠片的東西、齒輪自己組裝…… 照相館生意上馬后,精明的李書福又做起了小五金生意。1983年前后,李氏兄弟開始辦廠生產冰箱蒸發器,第一年的產值達到900多萬元。1987年,李氏兄弟開始生產冰箱,至1989年,工廠的產值已經超過1億元。 1994年,已經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李書福看見當時中國摩托車市場大量依靠進口,非常貴,已獲得原始資本積累的他決定先生產摩托車。當時政策尚不明朗,私營企業是否可行?他跑到國家機械部,請求批準同意生產摩托車,“但連機械部的大門都進不去”。 碰了一鼻子灰,李書福回到了臺州。年輕氣盛的他,跑到杭州,找到了一家瀕臨倒閉的國有摩托車廠,跟他們搞合作。 怎么個合作方式?“無非就是花錢向他們一張一張地買合格證。生產一臺就給他們幾百塊錢。”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了將近十年。1998年,國家機械部才留意到他們,在讓他們兼并臺州一家負債6000萬的國企之后,正式批準了吉利摩托車生產權。 他一下子交了6000萬“入門費”啊! 李書福開始打摩托車主意前,就有人斷言,李書福造不出摩托車,即使造出來了,那摩托車至少能創造兩項世界最高紀錄: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數。可事情總是那么邪門,李書福就是造出了摩托車。“當時,我們生產的摩托車每輛售價8888元,利潤至少在60%~70%以上。” 1996年,他們公司摩托車產量突破30萬臺,1998年產量最高時達65萬臺。公司的產值連續幾年高達20億~30億元。 通過造摩托車,李書福帶著吉利集團躋身全國民營企業前四強,每年為國家創造上億的稅收。如今,吉利摩托車還出口到22個國家,迄今為止,造摩托車還是李書福所畫的最完美的一個圓,并且成為李書福如今與人論辯造汽車能否成功時必定援引的一個例子:“當時很多人也不相信我們會生產出摩托車來。結果全中國第一輛踏板式摩托車就是吉利搞出來的,后來所有的摩托車廠都學我們!” 用玻璃鋼造出了“奔馳” 吉利摩托車走上發展正軌后,李書福覺得造汽車的條件漸漸成熟了。這一次李書福又遭遇了“紅燈”。 那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奔馳”迄今還躺在李書福的工廠里。 董事會通過造汽車的決議后,李書福首先在內部選拔人才,看誰懂汽車。他挨個翻摩托車廠員工檔案,發現三個人是汽車廠來的工程師,李書福如獲至寶,立即把他們三個人叫到自己的小辦公室里。坐定之后,李書福說:“我想生產汽車。”此話一出,三個人不由得呆了。李書福壯他們的膽:“沒關系,你們別多想,也別多說了,你們照我的思路去做,失敗了也沒關系,大不了,就是把錢花掉了。” 連李書福在內,這四個人就是吉利汽車最初的核心力量。 李書福那段時間到全國各處跑,看個體戶怎么造汽車,看汽車院校怎么造汽車。到一汽、大眾去考察,看到人家投資170多億元,搞了那么多的現代化設備,他驚呆了,心里直打鼓:“我們也能搞汽車?”然后到一汽紅旗生產線看看一些國產化設備,才感到不是那么復雜。他自豪地說:“我們現在的生產線比當時‘紅旗\\\'的生產線要好。” “我決定投身汽車業,其他人都當成一個玩笑,包括我哥哥和我弟弟。我自己就領著兩個人到浙江臨海去準備生產汽車了。這時依然沒有人相信我們能生產汽車,我弟弟、哥哥也在笑話我。我就暗自告訴自己,造出一輛車來給他們看看,我的汽車生產史也就慢慢開始了。”在見識了各方“汽車瘋子”之后,李書福也有了大膽想法:用玻璃鋼。 在沒有專家的情況下,李書福買來了包括奔馳在內的幾輛名車,把這些寶貝都給拆了,帶著從世界頂級轎車中吸取的精華,又從香港托人買回奔馳的零配件……1996年,李書福造的第一部也是惟一的一部“奔馳”下線。 “用紅旗底盤和發動機,上面殼是玻璃鋼復合材料,做出來以后,跟奔馳320一模一樣,非常漂亮。”提起這第一輛奔馳,李書福至今還很興奮。那時他開著這輛“奔馳”在臺州四處跑,又在電視臺打廣告,結果還真的有不少人前來問價。 但是問題緊接著就來了,主要是玻璃鋼容易變形,不是今天這里翹起來了,就是明天那里歪了。——用玻璃鋼花小錢做大事,這條路走不通。那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奔馳”迄今還躺在李書福臨海的工廠里。 這之后,李書福決定還是采用傳統工藝,一切按照別人成熟的工藝、平臺、技術、零配件來生產汽車,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造出的車的質量。于是,李書福帶著三個人,跑到上海匯眾汽車零配件公司去請教專家。那次經歷讓李書福現在講起來都很生氣。 那個工程師見是見了李書福,但一聽說他們要自己造轎車,沒講幾句,起身扭頭就走,也沒說去哪里,害得李書福一行等了半天,才醒轉過來:人家壓根兒不愿理自己這茬兒。“他很壞。我們也只好灰溜溜地回來了。” 慢慢解決了研發設計問題,接下來,李書福又像當年造摩托車一樣,遇到沒有“目錄”的障礙。 “踩著鋼絲”造汽車1997年,一次偶然機會,李書福在浙江跟一些四川朋友吃飯聊天。李書福發牢騷說,他想生產轎車,但就是生產權解決不了。這時,有一個人說,他有一個朋友,是四川某部門下屬汽車廠的廠長。李問:“他能生產轎車嗎?”那人說幫他問問。后來,那人告訴李書福:“不能,但通過努力,可以生產一種像轎車但不是轎車的客車。”李書福說:“‘像’轎車也行,試試吧。” 于是李書福去四川找到那家廠,建議生產“奔馳”。廠長就去了機械部申請目錄,結果挨了批,回去告訴李書福,上頭不準生產“奔馳”,要想通過,得搞一個不像轎車、哪怕像拖拉機的。后來,李書福把夏利改了,“把臉改得很難看,顏色也一塌糊涂,搞了幾輛,讓他們去上目錄,這些后來果然同意了。” 吉利和這家廠就這樣合資成立了“四川吉利波音汽車有限公司”(后來改叫吉利汽車制造有限公司),吉利投了幾千萬,占70%股份。后來又把那家廠的三成股份買了回來,在浙江臨海市郊征地850畝,建起了“吉利豪情汽車工業園區”,僅用一年時間就造出了家用經濟型汽車。2000年底,迎來了年產銷萬輛汽車下線,產品供不應求。 “一開始造車就被人當成犯罪一樣,好像是件大逆不道的事情。1998年,第一批車下線,我搞了一個下線儀式,我親自去請了一些官員,結果除了浙江省的陳副省長來了外,其他官員一個也沒有來,他們都害怕,認為我們是在犯罪。” 李書福的父母親更是百思不得一解。李書福出生地在臨海市路橋鎮,當書福在臨海征地建廠房時老父親匆匆從路橋趕來,拉著他:“你造那么多廠房,農民吃什么?”當他在招收上千名工人時,母親也從路橋趕到臨海,幾乎含淚對書福說:“你干這些,鎮長、區長知道么,你要是失敗了,這么多工人失業沒飯吃,你怎樣處置他們,鬧起來你怎么辦?”面對父母親的責問和擔憂,李書福無法回答。對于失敗,他不是沒有想過。他只有面對現實,挑戰現實,才能更好把握好未來。 買回來半個“準生證” 1999年,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視察吉利的時候,李書福對他情真意切地說:“請允許民營企業大膽嘗試,允許民營企業家做轎車夢,大眾在上海的投資累計46億,而我只需要26億就可以造很好的轎車,幾十億的投資我們不要國家一分錢,不向銀行貸一分錢,一切資金民營企業自負。” 可是,為民營企業造汽車開綠燈,當時還沒有這個先例。 2001年9月國家經貿委頒布的《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中沒有“吉利”的名字。這使李書福黯然傷神。但是,李書福造車已沒有退路可言了。從1998年到現在,在浙江臨海和寧波兩地,光是買地建廠,在看得見的資產上,李書福已經投入十幾個個億。 于是,為了獲取新車的“準生證”,李書福又打起了精神,馬不停蹄地四處游說。他想到的辦法還是買殼。 他看中的這個殼是湖南江南機器廠。江南機器廠屬于兵器工業系統,根正苗紅,而且具備轎車生產經驗——此前,它曾經是是奧拓的生產廠之一。只是近年來舉步維艱。但對吉利來說,一個根正苗紅就是一切:它有轎車目錄,能上公告。 吉利拿出2400萬元,占49%的股份,與江南機器廠合資成立了江南吉利汽車公司。誰知,僅僅過了3個月時間,2001年10月31日,也就是中國正式加入WTO前的10天,國家經貿委發布了第6批中國汽車生產企業產品《公告》,吉利JL6360轎車榜上有名,由此明確了“吉利”是國家汽車定點生產基地的地位,也大大增強了吉利汽車的競爭力。 “我最大的夢想就是造小轎車。”終于,李書福等來了這一天。 這是李書福的勝利嗎?準確地說,應該是李書福的一個敗筆。因為他沒有看到國家對民營企業的政策將進一步開放。從而一擲2400萬元,換來了半個牌照。3個月時間,恍然兩重天。他丟掉了2400萬元吶! 現在,吉利汽車已成為中國汽車市場游進的一條“鯰魚”。有人稱它引發了“鯰魚”效應。吉利汽車好比一條“鯰魚”,在汽車市場“四處游動”,創造一種緊張,激活了汽車市場。 吉利汽車問世后,誕生了包括兩廂車、三廂車、跑車在內的多款高、中檔轎車和經濟型家庭用車,在汽車業形成了一撥又一撥沖擊波,引發了國內同類車型的四次大降價。 汽車制造的投資動輒幾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以李書福自己杯水車薪的財富投資造汽車,是“做了汽車人想都不敢想的事”。但是,汽車畢竟生產出來了,而且賣出去了,還發展成擁有幾十億元資產的大型現代企業集團。他被美國最具影響的雜志《福布斯》評為2000年中國50位富豪,排名32位。 酒店哭訴“這是何苦” 擁有30多億資產的老板中,李書福可能是最年輕的一位。他的臉上總充滿自信和希望,每天來去匆匆,分秒必爭,要求所有部屬都做到長話短說。 擁有巨額財富,李書福住職工宿舍,吃職工食堂,開吉利產汽車、摩托車,穿吉利皮鞋、吉利工作服。在食堂就餐端盤排隊,要求職工并自己帶頭做到碗光、桌光、地光,殘渣入盤成堆,“三光一堆”成為吉利的企業精神。 李書福做著瘋狂的事,同時在骨子里追求完美。從造摩托車到造轎車,從辦浙江經濟管理學院到吉利大學,每件事情都是民營企業不被允許干的,但是,李書福卻做了,而且做得還很不錯。 但是,有一次,酒喝多了,他就哭了,說,自己真是何苦這樣呢?何苦一次一次,重復著危險的游戲?但是酒醒之后,他也只是自嘲一陣子“自己腦袋有病”而已。 2002年5月,吉利集團進行家族制改造,李書福的三個兄弟完全退出決策層,他的二哥李胥兵讓出總裁位置,職業經理人徐剛、柏楊進入吉利集團并當上CEO.在現在的吉利管理團隊中,徐剛就像那個1,在他后面是一串職業經理人的零,而這串零還在變長。吉利相關人員曾經透露過一句話“到目前為止,吉利已經聚攬了超過1000名業內精英”。2003年2月中旬,吉利挖來了原上海大眾總經理南陽擔任集團副總裁,人才儲備成為吉利集團為進行第二次創業的最關鍵砝碼。外界評價說,“李書福——徐剛——南陽,三位一體的吉利新高管格局已經形成。”從這個格局也隱約可以看到,從吉利的“家族時代”到“經理人時代”,徐剛銜接兩頭。 徐剛拿出了這樣的藍圖,“在2到3年內使吉利的汽車生產能力達到50萬輛以上。”“我需要8到10個億來完成整個改造。”徐剛說。 合資!徐剛向李書福首次提出了這一想法。據他說,他與李書福迅速達成了一致,李書福反復強調的是,必須保持自己的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實際上我們拒絕的只是被‘控股’。” 有人評價說,“李書福說到了,徐剛做到了。” 2002年,一向堅持自主開發設計的吉利迅速在戰略上作出調整:頻拋繡球,通過聯姻與國際接軌,全面開展技術合作。該年12月16日,吉利和意大利汽車項目集團聯姻,一周之后,又與韓國大宇國際、塔金屬集團正式簽訂全面技術合作協議。2004年初,吉利石油已經悄然出現在部分城市。李書福還在到處布點,在臨海、寧波、海南等地都有投資,產業涉及汽車、教育、房地產等等,他的這種敢于冒險的精神,最終會造就什么? 大家在期待著。(劉淑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