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趙龍 見習記者張子鵬
青島廣州報道
中國惟一一家中韓合資銀行的發展日歷上,掀開了新的一頁。
“我們在春節前的1月19日辦完了所有的手續,包括中國銀監會的審批以及工商局的重新登記等。股東已經變更完畢。”2月6日,青島國際銀行副行長李霞對記者表示。
去年的很多時間里,青島國際銀行就一直在為外方股東變更一事而忙活。
2003年10月31日,韓國韓亞銀行在北京與中國工商銀行簽訂了一份正式合同,標志著其已代替韓國第一銀行(Korea FirstBank)成為青島國際銀行的外方股東。此后,便是等候兩國金融監管部門的批復,這個努力最終在中國農歷新年的前夕瓜熟蒂落。
李霞稱,韓亞銀行在2003年11月通過購買價值1600萬美元的新股,使得對青島國際銀行的持股比例增至72.31%。有消息透露,韓亞銀行在今年將繼續增資1200萬美元,進一步擴大持股比例,不過李霞表示,具體數額現在還沒有最終確定。
青島國際銀行是目前中國惟一的中韓合資銀行,由中國工商銀行和韓國第一銀行于1996年合資創立,資本額2000萬美金,雙方各占50%。當初成立目的主要是提供在中國的韓資企業外匯存款、外匯貸款、外匯投資、貿易結算等方面的服務。
在1996年6月青島國際銀行開業不久,亞洲金融危機于次年爆發,韓國第一銀行飽受壞賬桎梏之苦,虧損一度接近10億美金。1998年12月31日,韓國政府和美國新橋投資公司簽署了備忘錄,準備出售韓國第一銀行,最終協議在1999年上半年簽署。韓國第一銀行被收購后,第一年就實現了3060億韓元約2.31億美元的盈利,資產健康,資本充足率達到13.6%,一躍成為韓國資本最充足的銀行。可惜好景不長,在2000年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戰之后,韓國第一銀行連續兩年出現盈利下跌的趨勢。
這個時期,韓亞銀行卻得以迅速成長,2001年收購了漢城銀行,從而成為韓國第三大銀行,這為它的海外戰略提供了基礎。早在1999年12月27日,中韓兩國在北京舉行首次經濟部長會議時,當時的韓國財政經濟部長官康奉就向時任中國財政部長的項懷誠提出,將韓亞銀行上海辦事處升格為分行,并于次年實施。其時,韓亞銀行已經有在青島設立分行的方案。
在與韓國第一銀行的談判中,韓亞銀行最終以850萬美元的代價購買了前者所持青島國際銀行50%的股份。韓亞銀行方面稱,此舉是考慮到了“韓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日益增加,況且中國本身也是很有潛力的金融市場,在中國建設網絡是具有戰略意義的”。
在增資1600萬美元之后,韓亞表示,此舉主要是為了加強對中國韓資企業的服務。此后,業務對象不僅是中國國內的韓國企業,還將包括中國的個人和企業,并會以人民幣開展業務。
在2003年11月,韓亞銀行增資青島國際銀行的同時,上海巴黎國際銀行結束了其11年的合資身份,正式變身為中國第一家外資獨資經營銀行,中方將其股份悉數售予外方。
從某種角度來說,上海巴黎銀行與青島國際銀行可謂“兄弟銀行”——原中方股東同樣是中國工商銀行,占50%股份。青島國際銀行會不會重走上海巴黎銀行的獨資之路?
李霞對記者表示,盡管韓亞銀行不斷增資,但工商銀行將不再增資了,所以其股份會不斷稀釋,青島國際銀行最終也會走向外方獨資的趨勢。
在中國目前存在的7家合資銀行中,中國工商銀行參與成立的有4家,分別是上海巴黎國際銀行、青島國際銀行、廈門國際銀行和深圳華商銀行。其中廈門國際銀行更是于1985年11月28日便成立,成為中國最早的合資銀行。而現在,隨著中國銀行業對外資的逐步放開,工行開始考慮脫手手中的這幾家規模相對不大的合資銀行股權。
“合資銀行的優劣勢,只能說是50對50吧,不過對于工商銀行來說,合資銀行的意義確實不大了。”一位銀行業資深人士說。他介紹說,國內成立合資銀行的初衷是與國際銀行接軌,引入國外先進管理方式,增強內地銀行的競爭力。同時,這種方式成本較低,因此國內陸續批了幾家。對于中方股東來說,當初還有一個原因是對中外合資企業的一些政策優惠,“不過現在都無所謂了,合資銀行也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
就青島國際銀行本身而言,李霞認為,“經營情況是相當不錯的。自1996年成立起就一直保持盈利狀態,總計利潤約430萬美元。”她分析,韓亞之所以看中青島國際銀行,主要是因為其基礎較好,在青島有一些很成熟的客戶。據韓亞銀行有關人士介紹,山東省的韓資企業已經達到近6000家,其中約半數分布在青島,隨著山東提出半島制造業基地戰略、承接日韓產業轉移,會有越來越多的韓國企業進入山東市場,這將使該行的發展充滿機遇。
“在人事方面,青島國際銀行暫時不會有大的變動,但是由于工行的股份越來越小,因此一些當初派來的人也有部分會返回。”
李霞稱,今年上半年就會申請經營人民幣業務,“其實在重組的時候,我們的條件就滿足經營人民幣業務的要求了,不過由于雙方股東的資本金有所變化,沒能申請。青島這個城市已放開了,匯豐青島分行都獲準了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