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糧液率先漲價 白酒業祭出窘境下的再一次賭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2月03日 07:32 《財經時報》 | ||||||||||
本報記者姚文祥 拐點 2004年春節前夕,中國白酒行業的老大五糧液(000858)率先漲價,最高調價幅度高達100元,漲幅達25%。
此后,不僅茅臺、劍南春和瀘州老窖(000568)都將售價調高10%左右,而且眾多企業老總的臉上也顯露出久違的喜色,某酒業集團董事長甚至稱:“白酒行業復蘇的時機到了。” 這一切似乎來得太過突然,因為就在此前不久,白酒業還籠罩在一片愁云慘霧之中。全興股份(600779)聲稱要將白酒資產置換出上市公司;五糧液集團造芯片、造汽車的新聞一度甚囂塵上;河南伊川杜康酒廠以9000萬元的低價拍賣無人接標;昔日紅遍半邊天的湘酒鬼(000799),也成為資本玩家們掌上的新魔方;有“塞外茅臺”之稱的寧城老窖(600159),則在為保殼苦苦煎熬。 5毛錢之重 與外資啤酒廠商搶灘中國市場的波瀾壯闊,以及為半汁、全汁葡萄酒標準打得不亦樂乎的紅酒相比較,2003年的白酒行業,的確顯得太過窘迫,而這份窘迫其實早在2001年即已注定。 2001年5月1日,國家稅務總局調整了白酒消費稅征收辦法,對白酒實行從價和從量相結合的復合計稅方法,對糧食白酒和薯類白酒仍維持現行按出廠價,以25%和15%的稅率從價征收消費稅辦法不變,再對0.5公斤白酒按0.5元從量征收一道消費稅。 稅法調整的初衷,是希望借此筑起一道門檻,淘汰過多的低檔酒生產企業,使市場份額逐步向規模較大具有優質品牌的前十幾家企業集中。但事實上,2002年全國稅務機關實際增收酒類消費稅5.8億元中,知名白酒企業集中的四川與貴州兩省占到5.6億元,對于分布在全國的低檔酒生產企業,新白酒消費稅的門檻作用實在有限。 市場份額沒有拿到手,還要為新白酒消費稅買單,這5毛錢便成為了知名白酒企業不能承受之重,最后連中國白酒業的龍頭老大五糧液也有點扛不住,五糧液2002年主營業務收入達57.07億元,較上年度增長20.31%,實現利潤6.13億元,凈利潤卻下降24.42%。 為擺脫困境,白酒企業各逞所能。五糧液一下砍掉40多個子品牌以斷臂圖存,效果卻一直未見下文;寧城老窖希望抓住國內電器零售巨頭國美電器的主人黃光裕,不想雙方卻反目成仇,至今保殼結果難料;湘酒鬼將鴻儀系引作援軍,而后者的長處正在于通過資產置換讓上市公司煥然一新;全興股份則稱要將制藥作為主營,最后關頭又回心轉意。 在自救乏力的情勢下,取消白酒消費稅的消息在2003年數度見諸媒體,每次都在業內引起廣泛關注,其實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白酒業的真實想法,但這些消息最終都被證明是謠言。 救贖 在自救與借助外力均無望的情形下,白酒業對于漲價的欣喜,自然也在情理之中。業內人士認為,到2004年5月的銷售淡季,白酒價格會有所回落,但絕不會回復到往日的水平,可以預期的是,白酒類上市公司2003年的年報,肯定會比2002年好看一些。 但漲價能否救得了白酒業?分析師估計,未來幾年白酒需求總量將以年均3%-5%的速度下降,其中,中低檔白酒需求將以每年超過5%的速度下降,而高端白酒則將保持1%-2%的低速增長,中國白酒業整體處于一種夕陽產業,因此漲價更像是整個白酒業進入整體虧損前的一次瘋狂“賭博”。 事實上,除了漲價與取消白酒消費稅之處,那些知名白酒企業突破現有困境的辦法還有一個:讓那些中低檔白酒無處逃脫白酒消費稅,通過白酒消費稅化解掉中低檔白酒的利潤,小企業無法生存,市場份額自然轉移到知名白酒企業手中。 因此,酒類專賣對于五糧液這樣的知名白酒企業絕對是一個利好。《財經時報》獲知,2003年11月,國家發改委向全國下發調研提綱,要求各省區市對恢復酒類專賣問題做出詳盡調查研究,北京派出專家前往四川、上海等酒類主要產銷地實地考察,以便對是否在全國恢復酒類專賣做出決策依據。 但這一回白酒業是否真的能站到同一個起跑線上?酒類專賣能否托得起日薄西山的白酒業?2004年派發白酒業的紅包里裝的到底是什么?人們只能坐以待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