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事不同。伴隨著局部動蕩的國際局勢,和逐漸回暖的全球經濟,石油化工行業又度過了不平凡的一年。值此歲末,不妨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2003年石化行業的發展歷程。
然而,在美國對伊拉克開戰之后,石油價格驟然下降。主要原因是市場人士對美伊戰爭的結局過于肯定。大多預計美伊戰爭將在很短的時間內結束,美國能很好的控制伊拉克乃至中東的局勢。伊拉克的石油產量將大幅提高,增加世界石油市場的供給量。
至五月中旬,原油價格降至最低點。隨著伊戰局勢的推進到美國宣布戰爭結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油價在漲跌互現中總體呈逐漸上升的態勢。今年以來OPEC一攬子油價走勢見圖1。
|
圖1 2003年OPEC一攬子油價走勢圖 |
油價的高位運行導致天然氣的價格也居高不下。能源及原料價格的提高直接導致了化工行業成本的提高。這使得化工企業不得不向其下游的用戶轉移成本。部分企業轉移成本的措施比較成功,經營業績良好,如陶氏化學(Dow Chemical)等公司;而另一些成本轉移不成功企業,則有較大的利潤損失,甚至滑到了接近破產的邊緣,如從孟山都(Monsanto)剝離出去的化工企業—首諾(Solutia)公司。
2、 SARS短期“感染”石化行業
200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沖破了人們生活中的平靜。SARS從華南地區爆發,隨后蔓延整個華夏大地,乃至東南亞和北美地區,一時間造成全球性的恐慌。SARS疫情突如其來,使得市場對石化產品需求的迅速減少,嚴重地影響了石化企業的正常生產和銷售。此次SARS風波在幾個方面對石油化工行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其一,減緩了外商在中國投資的步伐,使得原計劃在華投資的外商紛紛將項目延期。如泰國丙烯酸纖維公司推遲了在中國建一座丙烯酸纖維工廠的可行性研究;臺灣的中油公司(CPC)大陸的中海油(CNOOC)公司推遲了南海區塊的聯合鉆探計劃;韓國最大的環氧樹脂生產商--國都(Kukdo)化學公司在江蘇昆山建設的兩條2萬噸/年環氧樹脂生產線,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SARS的影響。
其二,SARS的爆發使得在中國國內和亞洲地區的重要的石化行業會議紛紛推遲甚至取消。如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亞洲石化工業會議(APIC)推遲進行;國際合成橡膠生產商協會(IISRP)更是兩次更改了在北京召開的第44屆年度大會(AGM)的日期。
其三,影響了石化行業進出口和生產率。加拿大諾瓦(Nova)化工公司表示,SARS影響了該公司對亞洲,特別是中國地區的出口;SARS嚴重影響旅游運輸業,導致對石化行業成品油的需求下降,今年四月份中國原油加工總量為一千九百八十一點三萬噸,增幅比上季度下降九個百分點。多家企業將降低了生產加工率。如中石化旗下的鎮海煉化和茂名石化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ABS生產企業--臺灣奇美公司等企業。
3、反傾銷--后WTO的主題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相關的法律條款,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是WTO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于是,對于WTO的各成員國而言,反傾銷成為了保護本國相關產業的強有力的法律武器。而我國作為新加入WTO的成員,對于這一問題的認識尤為深刻。
2003年1月7日,外經貿部(現商務部)發布公告,對進口己內酰胺和進口苯酐做出了反傾銷調查的初裁決定,對這兩個產品采取臨時反傾銷措施。自此,今年的反傾銷案例陸續而至。其中包括我國對其他國家的化工產品的反傾銷調查,如丁苯橡膠,TDI和MDI等;也包括其他國家對原產或出口于我國的化工產品的反傾銷調查,如聚氯乙烯(巴西VS中國),聚醚多元醇(印度VS中國),對甲酚(歐盟VS中國)等等。
于今回顧,在加入WTO的兩年里,我國化工行業經歷的反傾銷案件有了明顯的增加,而國內企業對于反傾銷問題的認識也有了很大的進步。2003年11月6日,煙臺萬華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向商務部遞交了《關于撤銷MDI反傾銷調查申請并請求商務部終止調查的申請》。隨之,在2003年11月28日,商務部發布2003年第66號公告,決定終止對原產于日本和韓國的進口MDI的反傾銷調查。此次過程中,煙臺萬華利用反傾銷的手段,維護了整個國內聚氨酯行業的秩序,做到了收發有度。
4、歐盟推出化學品管理的REACH系統
2003年中旬,歐盟委員會公布了的新的《化學品政策咨詢文件》,并面向全球征詢意見,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的化學品注冊、評估和許可系統(REACH)。該新化學品立法草案公布后,立即引起了全球化工業界的廣泛關注。不僅歐盟以外國家的化工界反響強烈,歐盟的化學品生產商也對這一系統將引起額外成本的增加感到憂心忡忡。
與兩年前的化學品政策白皮書相比較,此次歐盟委員會已經做出了一些讓步,比如10萬余種化學品中只剩下3萬余種必須進行登記和評估。但對化工企業來說,該系統運行的費用問題仍然是一個巨大的負擔。有多家化工企業對此明確表示反對。如全球重要德聚烯烴生產企業—巴塞爾(Basell)公司,歐洲化工巨頭—巴斯夫(BASF)公司和德固賽(Degussa)公司,以及美國最大的化工企業—陶氏化學公司等。
同時,多家行業協會組織也發表了反對的意見。如德國工業聯合會(BDI),英國工業聯合會(CBI),歐洲化工理事會(Cefic)和美國化工協會(ACC)等。此外,來自英國、法國和德國的三國領導人明確表示了對該系統的憂慮。英國首相布萊爾、法國總統希拉克和德國總理施羅德表示,他們雖然贊賞該新政策方案的基本理念,但認為目前的草案會嚴重損害歐洲地區的競爭力。
迫于各方壓力,歐盟委員會對草案再次做了適當的修改,最終出臺了與商界比較有利的修改版本。盡管如此,這一修改版本目前仍然遭到一些壓力團體的非議,如美國駐歐盟商務團體(AmCham EU)和歐洲化學業主集團(ECEG)以及歐洲化工理事會(Cefic)等。
5、日本石化企業的檢修報告事件
2003年6月以來,以東曹(Tosoh)、日本石油(Nippon Oil)和三井化學(Mitsui Chemical)等幾家日本大型石化企業相繼卷入偽造高壓氣體裝置檢修報告的丑聞,引起了日本經濟產業省(METI)的高度重視。
根據日本政府以前的安全規定,石化企業必須每年對工廠的高壓氣體裝置作檢修,同時還必須通過當地權威部門的檢查。但鑒于每年的裝置檢修對企業的負擔,1997年日本政府出臺了新規定,如果企業得到政府在生產安全方面的認可,則可以不用每年都進行例行的裝置檢修。同時也無需當地權威部門的檢查,只需向當地相關部門遞交一份安檢報告。
然而,多家大型企業為了降低運營成本,相繼偽造了裝置的安全檢查記錄。METI發現后,隨即對此進行了重點調查,要求國內48家煉油廠和石化企業在9月初遞交例行檢修作業報告,并責令相關的石化裝置立即做一個月以上的停車檢修。事件發生后,導致了亞洲地區部分石化產品供應短缺,引起了第三季度石化產品的價格上漲。
經調查后發現,東曹(Tosoh),日本石油(Nippon Oil)和三井化學(Mitsui Chemical)和瑞翁(Zeon)等幾家企業確實存有偽造檢修記錄的情況。METI將撤銷這幾家企業的安檢認可,這意味著這幾家企業裝置將每年必須進行一次檢修,且必須通過當地權威部門的檢查。并且至少要在兩年以后,才能獲得重新申請安檢認可的機會。
6、并購重組勢頭不減
面對較高的能源和原料價格,化工企業不得不盡可能壓縮成本。并購或進行資產重組也許是一個較好的選擇。2003年,雖然沒有類似于前幾年的埃克森(Exxon)與美孚(Mobil),陶氏化學與聯碳(UCC)合并的重頭好戲,但并購和資產重組的步伐卻絲毫沒有放慢的跡象。
杜邦(DuPont)在第一季度收購了伊士曼化學公司(Eastman Chemical)的一項塑料業務,以增強在汽車與電子產品零部件用塑料方面的實力。巴斯夫也在第二季度正式完成了對拜耳(Bayer)農藥生產裝置的并購,總價值為12億歐元。巴斯夫(BASF)還收購了霍尼韋爾(Honeywell)在全球工程樹脂業務(主要為尼龍-6),同時在交易中,霍尼韋爾則收購巴斯夫在全球的尼龍纖維業務。隨后巴斯夫還收購了?松梨(ExxonMobil)的聚異丁烯業務。為了進一步增強其工程塑料的業務實力,巴斯夫近日宣布,已和賽拉尼斯的工程聚合物部門—帝科納(Ticona)公司簽訂了一份協議,收購帝科納的尼龍6,6業務。協議將于2003年12月31日起正式生效。
2003年6月,空氣產品公司(Air Liquide)收購了阿希蘭公司(Ashland)的電子化學品業務。日本三菱(Mitsubishi)與三井化學公司也計劃,在2004年4月1日前,合并其農用化學品業務。
若論2003年度化工行業最具影響力的兩件并購和重組案例,當屬杜邦出售Invista公司和拜耳剝離化學品與部分聚合物業務。杜邦11月17日表示,已經與Koch工業公司達成最終協議,以44億美元現金的價值,將著名的纖維品業務—Invista出售給Koch工業公司,從而退出這一增長不快的行業,將重點專注于營養化學品和電子化學品業務。
德國的化工和醫藥巨頭―拜耳(Bayer)也在近期宣布,將其幾乎全部的化學品業務和大約三分之一的聚合物業務剝離出去。從拜耳公司剝離出去業務暫命名為NewCo,預計在2005年年初將進入證券市場。新公司吸收了原拜耳公司的絕大部分化學品業務,和包括橡膠系列產品、纖維品和Rhein Chemie在內的部分聚合物業務。而屬于原拜耳化學品的H.C Starck和Wolff Walsrode兩個特殊業務部門則并入到新拜耳公司的新材料業務中來。
拜耳公司的此次重組,意味著該公司的戰略將從傳統四大業務支柱轉移到材料科學(Bayer MaterialScience),保健品(Bayer HeathCare),和農作物科學(Bayer CorpScience)三大業務主體上來。
7、石油管道中日俄三國博弈
中俄兩國從1994年就開始探討的石油管道問題,并于2001年簽訂可行性研究協議。然而,由于日本插足和俄羅斯的國內分歧,使得原有望于2003年開始實施的中俄石油管道計劃突然生變。
據美國媒體分析,盡管日本已經拓寬了進口能源的渠道,但其86%原油依然從中東進口。由于該地區不穩定性,促使日本密切關注俄羅斯的豐厚油氣資源,并試圖說服俄羅斯轉而向日本鋪設石油管道。另據日本三井戰略研究所的分析:雖然日本需要花費一些資金對煉油廠進行改造,才能接納俄羅斯的原油,但是這一方案還是比用油輪從中東地區運輸石油更加經濟可行。
由于日本的介入,加重了俄羅斯從中獲得利益的砝碼,使得其對未來管線鋪設方向的態度左右不定。在三方博弈的態勢下,也許將會在2004年達成一個均衡,即在新方案中,未來的安納線輸油管道將鋪設通往中國大慶的支線。
8、國內石化企業業績喜人
在2003年里,受原油價格高位運行,國內成品油、化工產品的需求強勁,以及化工產品價格上升的影響。我國的兩大石油石化企業創下了歷年少有的佳績。
據近期證券行業的統計分析,目前我國共有煉油廠123家,其中煉油類上市公司13家,今年中期主營業務收入平均比上年同期上升40%,主營業務成本比去年同期上升35%,利潤總額平均比上年同期增長128%,利潤率比上年同期增長63%;應收賬款平均比去年同期下降11%,應收賬款周轉率平均比上年同期增長56%;存貨平均比上年同期下降4%,存貨周轉率比上年同期上升40%;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平均比上年同期增加39%。由此可見,今年以來石油加工煉制業各項經濟指標均有較好增長。
另據報道,中國石油上半年實現凈利潤三百八十六億元,預計全年銷售收入和實現利潤將創歷史最好水平。同時,勘探與生產、煉油與銷售、化工與銷售、天然氣與管道四個板塊將首次實現全部盈利。同時,中國石油(Petrochina)還被國際著名的評級機構標準普爾(S&P)評為贏利最高的企業。
對2004年的展望
雖然美國對伊戰爭已經暫時告一段落,但伊拉克局勢仍然動蕩不安。伊拉克的石油工業的完全恢復尚待時日。預計在2004年,國際原油價格總體仍將在高位運行,這也將導致下游的化工企業繼續面臨高成本的壓力。日本方面,經過此次石化企業的偽造檢修記錄,METI將加強石化企業的安全檢查管理,預計按期停車檢修的增加,很可能會造成2004年下半年亞洲石化原料相對短缺。預計2004年,國內的兩大石油石化企業將有望保持今年的良好發展態勢,繼續得益于高位運行的油價,再創佳績。
此外,歐盟的新化學品政策,最終需經歐洲議會和部長委員會的批準方能生效,最終的結果如何,屆時將見分曉。在未來的2004年里,石化行業又將發生什么變動,跨國化工企業的發展戰略是多元化還是專業化?同樣也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