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保險業利差損700億 高盛提出四種解決方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2月08日 18:05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張宏 高凡 北京報道 伴隨中國人保成功上市,國際投資銀行對中國保險業也開始寄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標準普爾預警中國保險業資本缺口300億元的話音剛落,高盛近期亦發布了題為《中國保險業-成長前景、創造價值的關鍵在改革》,長達52頁的詳盡報告。 這份報告最引人注目之處是利差損問題舊事重提。“中國保險業正展現出創造價值式的快速增長,有望在2010年時躋身全球五大保險市場行列,但巨額利差損仍是懸于這個繁榮行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但與以往投行報告不同的是,高盛并未止于揭示問題,更進一步提出了四種可能的解決方案。 利差損:320-760億元 報告指出,目前中國保險業面臨的最大問題仍是1990年代遺留下來的利差損問題。通過以準備金為基準,類比國債(Reserve-Based-Bond-Equivalent;即視準備金為固定利率國債,隨著到期日的接近逐漸升值)的測算方式,高盛預計中國人壽、平安和太平洋三大壽險公司的潛在利差損約是320-760億元人民幣。 兩個因素加劇了壽險公司的利差損問題:一是在行業發展迅速的背景下,中國壽險公司在1998年以前幾乎沒有什么精算方面的成熟經驗;二是由于分支機構在地域上極為分散,部分國有保險公司對其分支機構的產品推廣與保費投資控制力缺失。這使保險公司售出了許多不盈利的產品,同時保費收入投資到證券、房地產,或向其他國有企業發放貸款。這使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極低,甚至是大幅的虧損。 尤其是對于中國人壽和太平洋人壽,根據保監會的償付能力要求,高盛認為這兩家公司需要注入大量資本,方可確保新業務的增長。中國人壽在上市前已經剝離了1999年6月10日以前的保單,償付能力完全達到監管機構的要求。 但是,中國壽險業不會面臨像日本壽險公司曾經遇到的現金流疑慮,并陷入困境。報告稱,中國利差損問題出現在壽險業發展的初期階段,以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壽險業仍將保持快速發展,過去兩年的首年保費增長率均在50%左右。而日本壽險業目前處于停滯發展狀態,1990年代壽險業規模占了日本GDP的6%-7%,因而未來發展前景不佳,且沒有足夠的能力克服目前的窘境。 而且,日本壽險公司在1990年代初經濟泡沫破裂后,在證券和房地產領域蒙受了巨額虧損。而中國的壽險公司主要投資于存款和固定收益證券——在利率下滑的情況下,固定收益證券的收益較低,但也不會出現巨大的虧損。 高盛分析顯示,相比三大壽險公司2001年時僅163億元人民幣的所有者權益,壽險業的潛在虧損數額巨大,國內壽險業總體上資本不足。壽險公司和監管機構需要在短期內采取措施加以解決,以提升保險公司的財務報表,促進行業進一步發展。 四種解決方案 針對利差損問題,高盛同時提出了四種可能的解決方案,分別是國家財政買單、消費者買單、股東買單,或是通過拓寬保險資金投資渠道實現共贏局面。 第一種方案,剝離利差損保單,由國家財政提供支持。高盛認為,剝離仍是最優的解決方案。剝離后的情形將與中銀香港2002年上市前的情形相似。與其他方案相比,剝離相對簡單,在剝離后壽險公司將變成資產規模較小但較干凈的企業,所有者權益占總資產的比重將明顯上升。準備上市的中國人壽即采取了這種方式,中國人壽集團和財政部已經設立了一個共同基金,管理剝離出來的舊保單。 其二是降低保單預定利率,即由消費者買單。“降低高利率保單的預定利率,將可立即減少壽險公司的債務負擔,解決壽險公司目前面臨的償付能力問題。日本和香港都曾采取了類似的措施。但是,這種方案的風險包括消費者處于被動地位,可能對壽險公司信譽產生質疑,甚至出現退保,從而引發流動性風險。” 其三是,公司保留利差損負擔,通過新利潤來消化歷史虧損,讓公司股東買單。但高盛指出,“鑒于利差損負擔及潛在虧損相對保險公司目前的權益基礎和盈利能力(高盛預計壽險業稅前利潤總額在4億美元)規模過大,這幾乎不可能解決問題,尤其是對中國人壽來說。” 假定中國人壽、平安集團和太保集團的稅前利潤在2001年34億元人民幣的基礎上每年增長10%,整個行業需要12年方能完全消化利差損。盡管這看來仍然可行,但三大公司的利差損負擔不盡相同,稅前利潤數額也不一樣,若實行這種方案,各家公司的最終結果也不一樣。 第四種方案則是拓寬投資渠道,提高保險資金的投資收益,使監管機構、保險公司和消費者三方均成贏家。高盛認為,由于投資收益率對利差損保單的潛在虧損影響顯著,監管層應考慮拓寬保險資金投資渠道,提高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