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家歐洲銀行集體淡出深圳 虧損嚴重走為上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2月03日 07:26 21世紀經濟報道 | ||
見習記者賈玉寶 深圳報道 公元2003年11月27日,法國巴黎銀行深圳分行在開業17周年之際宣告關閉。 這是近三年來淡出深圳的第四家歐洲銀行。同時關閉的還有法國興業銀行深圳分行。而德國德累斯頓銀行、荷蘭商業銀行則早在2001年和2002年就先后撤離了深圳。 在深圳新都酒店3樓的兩家法國銀行辦公地點,巴黎銀行正在清算當中,而隔壁房間的興業銀行除門前的標志尚未褪去外,已是人去樓空。 對此,深圳銀監局副局長熊良俊認為,外資銀行撤離深圳的原因與銀監會加大對其的監管力度,以及歐洲銀行在中國的發展戰略均沒有關系。惟一有聯系的是,“外資銀行更多的是從全球發展戰略中考慮,并以此來調整他們在中國的網點布局”。 然而,某商業銀行人士直言,“歐洲銀行撤離深圳主要是因為它們在本地的業務量不大,虧損嚴重,經營困難。” 就在巴黎銀行深圳分行公告關閉的前一天,法國巴黎銀行集團主席貝柏樂在上海宣布,法國巴黎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開業。 整體形勢不容樂觀 11月底,新都酒店,法國巴黎銀行深圳分行辦公地。該行一位工作人員說:“我們目前不再開展任何業務,只是進行清算,并接待前來登記的債權人。” 12月1日,當記者撥通法國興業銀行深圳分行行長的電話時,接聽人卻是大廈的一位清潔工,她說,“上周剛剛搬走了。” 同日,荷蘭商業銀行深圳分行曾入駐的深圳發展中心大廈的客戶部經理對記者說:“荷蘭商業銀行嘛,生意不景氣,去年就搬走了。”他回憶說,荷蘭商業銀行于1994年來深圳開辦分行時,曾租下了處于黃金地段的深圳發展中心大廈的整個32層,占盡地利,但地理優勢并未給該行帶來業務優勢。 據人民銀行深圳中心支行有關人士介紹,上述幾家歐洲銀行陸續從深圳撤離后,現在留守的歐資銀行還剩下荷蘭銀行、比利時聯合銀行、法國東方匯里銀行等寥寥數家,其存款余額僅有數百萬美元,總資產只占到深圳外資銀行整體資產的幾個百分點而已。 目前,在深圳業務開展活躍的外資銀行主要是港資、美資和日資銀行。 其中,匯豐、花旗、東亞和渣打銀行的深圳分行的本外幣業務量占當地外資同業的60%,人民幣業務量則超過了80%。2002年,匯豐、恒生和東亞銀行的深圳分行還相應增加了各自的資本金,總共增加金額折合人民幣4.4億元。不僅如此,受CEPA之惠,東亞銀行于10月初與深圳市商業銀行簽訂了全面合作框架。而2004年初,又將有永隆、大新、香港上海商業等3家港資銀行登陸深圳。 即使如此,深圳外資銀行的整體形勢還是不容樂觀。 據人民銀行深圳分行的《深圳市外資銀行存貸款余額變化趨勢表》顯示,自1990年以來,深圳外資銀行的存款一直在10億美元左右徘徊;相對應的,貸款卻從1990年的與存款持平而一路攀升至目前的40億美元左右,呈現明顯的貸大于存現象。 “現在情況是,外資銀行業務量停滯不前,虧損嚴重,經營越發困難。”一位長期從事國際業務的某商業銀行人士說,“在這方面,銀行越小,展業難度越大,歐洲銀行尤其是這樣,撤離深圳是其最好的選擇。” 該人士認為,歐洲銀行收縮在深業務的原因有三:一是歐洲企業在華投資的數量和規模相對較小,銀行業務量做不大,經營困難;二是受其母行投資策略的影響,不得不收縮在傳統銀行領域的投入,專注于投資銀行業務的拓展;三是把目光投向輻射面更廣、市場容量和影響更大的長江三角洲地區。 此前數日,記者曾向法國興業銀行新加坡分行能源事業部陳浩咨詢過該行在大陸的業務情況。他表示,法國興業將突出其在能源金融服務領域的優勢,以廣州為業務中心,做大做強興業在中國的能源金融業務。稍早前,法國興業天津分行已被撤消。 記者從新成立的深圳金融辦了解到,為吸收更多的金融機構落戶深圳,深圳市專門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如金融機構將總部設在深圳的,將獲得500萬元獎勵等。對于此舉,也有人士表示質疑,“總部設址和網點布局更多是市場的產物,所謂的獎勵可能會收效甚微。” 轉戰長三角 “早期,一些外資銀行將深圳視為了解中國政策和市場的窗口,盡管經營狀況不好,前些年也勉強維持。”一位不愿具名的深圳銀行業人士說,“經過十來年的發展,他們多少了解中國政策和市場了,自然會調整其在中國的網點布局,而長三角地區自然是其攻守的要沖,這完全是市場作用使然。” 或許并不是巧合。就在巴黎銀行深圳分行公告關閉的前一天,法國巴黎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在上海開張。 與深圳頗為相似,上海的外資銀行經營狀況也良莠不齊。一方面上海迎來大批外資銀行的涌入,另一方面也遭遇外資銀行的撤離現象,其撤離的外資銀行數量甚至較深圳為多,且主要以日資銀行為主。 2002年4月,三井住友、日聯、瑞穗實業和東京三菱等四家日資銀行由于國內母行合并的緣故,其在上海的分行家數由最多時的12家減少至4家。而東京三菱則在撤離上海分行的同時,保留了其在深圳的分行。 一位中資銀行的人士分析,日資銀行的撤離原因與歐資銀行不盡相同,主要是受日本國內總行持續經營虧損的影響。進而,為了擺脫巨額不良資產的困擾,日本銀行業掀起了一股合并浪潮,這種母公司級別的購并波及到其在華的金融機構,以致出現日資銀行中國地區分行的整合、撤并現象。 “當然,我國對外資銀行營業稅優惠政策的取消,也使中國市場的吸引力有所削弱。此外,業務拓展受限制,市場情況了解不深入也是外資銀行撤離的原因。”這位人士說。 外資行不良率高 雖然在中國市場的處境有著諸多不如意,選擇撤離的外資銀行畢竟是少數,多數外資行仍然堅守市場并進一步擴大業務量。 匯豐銀行中國華南區工商業務總經理林詢認為,目前是銀行業的利薄期,各家銀行基于不同的戰略考慮,或進入或退出中國市場,但匯豐銀行的中國攻略是堅定的,因為中國被視為匯豐銀行未來發展的動力火車頭。他說,匯豐銀行集團主席一年里起碼要去北京兩次,與銀行業監管層有一定接觸,相信中國市場會給集團帶來更多的貢獻。 此前,法國興業銀行亦對外表示,將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拓展。而一位已撤離上海的某日資銀行有關負責人也說,因為日本企業普遍看好中國市場,該行的本意并不想撤離中國,,雖然目前由于國內不良貸款等因素暫時撤離了,但將來一有機會,仍會卷土重來。 “拋開撤與進的問題,在業務經營上,外資銀行也有著諸多的問題,突出的問題就是不良率居高不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研究所所長邱兆祥教授說。 邱兆祥說,據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資料顯示,在華外資銀行不良貸款率普遍較高,截止到2002年底,不良貸款率超過90%的有7家,超過20%的有24家,而其他違規操作行為亦嚴重。 針對這些問題,中國銀監會宣布,將加強對外資銀行的監管,并將在未來2~3年時間內對所有駐華外資銀行進行現場檢查。 當美聯銀行在華代表處因越權開展經營性業務被銀監會處罰之后,銀監會主席劉明康隨即又向外資銀行宣布了三條鐵律:第一,不允許外資銀行私自或變相突破對人民幣客戶對象和地域范圍的限制;第二,外資銀行要嚴格遵守中國法律法規;第三,外資銀行應結合在華業務的特點,對母行政策、規章制度和內控機制進行適當修訂,提高風險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對于外資銀行的不良貸款與違規經營問題,邱兆祥開出了一劑藥方。“誠然,水土不服是造成部分外資銀行撤離的一個主要原因,但從長遠考慮,中國市場決不能丟。現在的情況是,一方面要做到增進了解,合規合法經營;另一方面要調整戰略,多從長遠考慮,不因一時一地得失為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