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擔保那些國際債權人無可奈何的今天,不是中國債權人的明天?
胡舒立/文
經過31個月的艱苦掙扎之后,由印尼黃氏家族(Widjaja Family)旗下金光集團控制的造紙業巨頭APP公司,終于在10月底迎來了國際債務重組簽約和投票的關鍵時刻(參見本期
報道《APP脫身進行時》)。這次重組主要與APP其他國際債權人相關,看似與其中國企業債務并無直接關系,但卻是值得中國有關方面特別關注的金融與資本市場大事件。
經歷過亞洲金融危機的中國業界人士對公司債務重組并不陌生。1999年,廣東省政府窗口公司粵海企業集團(下稱粵海)曾經深陷巨額負債出現嚴重支付危機,宣布進行債務重組。粵海的總負債達59億美元,債權人涉及30多個國家,加之自身企業結構復雜,粵海旗下的子公司、孫公司、重孫公司林林總總達到500多家,削債重組的整個過程相當艱難,幾度山重水復。至2000年11月,粵海重組落下帷幕,持有97%債務的146個債權人在重組協議上鄭重簽字,顯示了重組的空前成功(參見本刊2002年1月號《重溫粵海重組》)。
粵海重組曾經被視為中國第一起債務重組,同時是亞洲最大的債務重組。此次重組后一年,享有盛譽的《國際金融評論》為之授予最佳債務重組的專門獎項,這絕不止是一種專業性的肯定,更顯示了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的信心重建。
就在粵海重組結束后三個月,APP即出現了支付危機。此后,APP據估計高達139億美元的債務重組,被稱為新興市場有史以來最大的重組案,成了國際金融和資本市場的新焦點。可以想知,這起重組的成敗,直接關乎APP作為一家跨國企業的信譽,也是對印尼及新興市場法治建設水準的一種檢驗。
可以說,此次APP漫長的重組之路至今還未走完,而無論印尼協議最終可否爭取到75%的債權人簽字,抑或百慕大投票是否有75%債券持有者贊成,國際輿論對此項重組的負面評價都是相當顯著、難以改變的。從重組之初至今,國際債權人對APP提出了多次嚴重質疑,對其運作不透明、欠規范表示過極大憤慨,更有債權人直接將APP告上法庭,要求由法院指派的經理人(judicial management)管理企業以防資產轉移。雖然因為種種原因,這些抗議和訴訟未能奏效,APP債務重組只能按照原有方向前進,但債權人不滿并沒有平息。
當年粵海重組最終方案出臺后,97%的債權人同時簽約,就此一錘定音。而此次APP重組方案公布,盡管最大債權人印尼銀行重組當局一馬當先,當天簽約債權人總計仍只達35%~40%。APP不得不通過全球路演來爭取最終實現債務合解所需的75%多數票。事實上,就在APP印尼簽署重組協議之日,就有美國政府進出口信貸銀行將其告上法庭,這是債權人對方案難以接受的顯著證明,更表明APP在國際上的信譽毀損深重已極。
可能只有更多地拉開時間距離,才能對粵海與APP重組的得失有更全面的對比估算。不過,了解APP在國際債務重組中的行為準則,應當使國內銀行界在當前多幾分清醒。APP亦在中國大舉借貸,而且至今尚未公布透明、可監控的正式重組方案。除去國際債務,APP在中國投資的企業對中國銀行的負債總額約為19億美元。雖然這些年來,其中國公司一直在部分或全部支付貸款利息,但按其最新披露的財務數字,APP中國總資產僅有14億美元,其余4.01億美元為難以回收的關聯公司應收款。此外,APP中國企業也處于虧損狀態,前兩年虧損可以億計,而僅今年1至3月仍新增虧損1570萬美元。很顯然,國內的APP債權銀行目前仍處于高風險之中。更重要的是,這家資不抵債的企業今年宣布的幾個新上項目均牽涉數百億元人民幣投資,其主要融資渠道僅余國內銀行。很顯然,中國銀行界的可能風險恐怕比一般估計更為嚴峻。
APP總部設在新加坡,其長達31個月的國際債務重組主要在新加坡進行,距中國亦遠亦近。這次新興市場最大債務重組正是國際金融市場不可多得的最佳教材。重組過程中的每一番曲折值得悉心體會,終于形成的數百頁文件值得認真研讀,結果的每一個細節安排更值得仔細推敲。中國人看待這類交叉國內與國際大規模債權糾紛的復雜事件,不能關起門來只算自家得失,亦不可拘泥于一時一事。原則和規律最終會發揮作用。誰能擔保那些國際債權人無可奈何的今天,不是中國債權人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