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調研中發現,目前民間資本投資中小金融機構熱情高漲,主要是看好投資的三大顯性收益和三大隱性收益。專家認為,六大收益中,有些是投資者應該得到的,有些還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規范。
三大顯性收益是:
一、直接的資本投資回報。鄞州銀行提供的材料顯示,該行今年可望實現稅后利潤6000萬元左右,粗略計算,年投資回報高達約27%;而溫州市商業銀行行長辦公室副主任江小建表示,今年溫州市商業銀行的年投資回報約在4%左右。之所以存在如此大的差別,杭州商學院金融學院應宜遜教授認為,主要原因是不同銀行間的歷史包袱不同。包袱重的銀行,肯定會將一部分利潤用來沖銷歷史上的呆壞賬。江小建的解釋則更表明了民資投入商業銀行的真實目的,“股東看重的是銀行的穩健經營和長期發展,而不是一時的分紅。”
二、可以更方便貸款。盡管決策層和理論界均認為應該對銀行股東貸款和關聯企業貸款進行嚴格限制,防止他們以貸款的形式抽回資本金,但是從實際情況看,由于股東企業一般都是經營業績良好的“黃金客戶”,是其他銀行的爭奪對象,因此銀行還是樂于將資金貸給這些企業。
溫州市商業銀行負責人坦承,新股東進入后,會將其相當部分的銀行業務轉移過來,這對商業銀行拓展業務是十分有利的。只要股東企業貸款手續齊備,貸款額不會受到限制。但商業銀行同時也堅持兩條原則:股東企業和其他企業在待遇上完全一致,不能享受額外待遇;股東企業不能用股權在本行質押貸款。從而制約股東企業抽走資本金。
泉州商業銀行劉中黔認為應對股東貸款保持清醒的頭腦,他說,一些民營企業經營業績起伏較大,如果在同一家商業銀行貸款過多,產生的信貸風險也很大,在目前信用制度還不健全的情況下,對股東企業的貸款也要嚴格控制,這方面需要監管部門進行規范。
三、社會形象的回報。記者在調研時發現,許多股東認為參股銀行可以提升企業形象。紅蜻蜓集團總裁鐘普明就說,消費者如果知道紅蜻蜓集團是銀行股東,對我們資信和品牌的認可程度也會相應提升。
如果僅靠這三種收益,還不足以對民間資本形成強大吸引力。一些專家認為,我國民間資本投資銀行業,還寄望于三大“隱性收益”:
第一是銀行的“殼資源”。成立一家新的銀行機構要經過多重審批關,難度很大,而一些資產狀況較好的中小型金融機構,盡管資本金在幾千萬元到幾億元,但總資產都是幾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以鄞州銀行為例,改制后總股本2.2億元,但存款余額超過100億元,貸款余額超過80億元,去年實現凈利潤4000多萬元,這樣一個極具增值潛力的“殼資源”不僅具有自身的盈利功能,而且具有很強的融資功能。
興業銀行董事局秘書唐斌認為,在中小型金融機構吸引民間資本參股時,一定要對自身的“殼資源”進行科學評估,進而確定增資擴股時的每股價格,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第二是改制后的中小型銀行具備上市機會,可使投資者獲得豐厚的“上市收益”。目前我國僅有少數幾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上市,一些民營企業家認為,今后決策層可能會給予商業銀行更多的上市額度。一旦上市,中小型商業銀行將有一個質的提升,對于初期投資者來說,投資回報是難以估算的。
第三,伴隨商業銀行的不斷開放發展,可使進入其領域的民營企業獲得更多“機遇收益”。福建省晉江市部分有意投資銀行業的民營企業家認為,我國商業性金融機構發展的趨勢就是不斷向民間資本放開,從農村信用社的改革,到城市商業銀行的改造,民間資本會越來越多參與進來。國有四大銀行在剝離1.4萬億不良資產后,不良貸款率仍然較高。這些呆壞賬,不可能通過“印鈔票”或者促成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上市就能解決,只有引進更多的體制外資本,真正實現市場背景下的法人治理結構才能最終解決這些問題。這其中,民間資本可以抓到很多機遇。而越早進入這一領域,就可以越多地積累相關的技術和資源,就越有可能抓住更多的市場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