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家外資銀行90%壞賬 巨大壞帳率觸動監管神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9月13日 11:55 中國經營報 | ||
本報記者黃嶸 李旭芬上海報道 “一些外資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較高,超過20%的有24家,超過90%的有7家。”某銀監會官員在“在華外資銀行負責人會議”上的這一番話觸動了在場所有人的心,給那些認為外資銀行的經營應該優于中資銀行的國內大多數儲戶澆了一盆涼水,同時對外資銀行的經營風險也敲響了警鐘。 外資銀行的首次臨管會議 銀監會于8月25日在上海召開了在華外資銀行負責人會議。這是自1979年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以來,臨管部門首次召開的由國務院有關部委、銀行臨管部門和在華外資銀行負責人共同出席的大型監管工作會議。 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講話中肯定了外資銀行二十多年來對中國金融業和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接著,銀監會的另一位官員又指出,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經營也出現了一些風險,表現為:1.不良貸款率較高,超過20%的有24家。超過90%的有7家;2.專項準備金存在較大的缺口;3.外資法人機構風險相對突出,表現為貸款傾斜過高,法人治理結構不明等;4.外資銀行的操作風險、市場風險過高。5.流動性需求壓力增大;6.存在違規經營。 矛盾焦點 轉向對外資銀行的信息透明度上蒙特利爾銀行上海代表處的馬先生聽到這一消息后,并沒有像國內儲戶那樣吃驚,“作為高風險的金融機構,中資銀行有的風險,外資銀行也同樣會面對。”當記者問及他是否知道哪幾家外資銀行產生如此之多的不良貸款時,馬先生表示,除了這些外資銀行自己知道外,他們是不會透露給其他銀行的。“因此,從現在的情況看,知道哪幾家外資銀行有不良貸款的也只有銀臨會了。”但馬先生對銀臨會不愿公開披露這幾家銀行的真實住處感到奇怪。 馬先生認為,根據國際慣例,公眾有權知道到底有哪幾家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超過了90%。銀行業是經營風險的行業,與社會各方面具有廣泛的債權債務和契約關系,人們將錢存在銀行,自然要關心銀行經營狀況到底如何,因此銀行在媒體上公開披露年度各種信息,符合金融企業的屬性。 在馬先生看來,如此之高的不良貸款率,除有經營風險外,還可能存在著道德風險。因為以常經營管理和常規的內部風險控制來說,不良貸款率如此之高是無論如何也想不通的。馬先生向記者列舉了國際上慣有的兩種道德風險的手法:一是避稅。主要是外資銀行同母國的跨國企業勾結,讓母國的總部還款,在中國的分行則出壞賬,逃脫稅收。二是股東套現。 舉例來說,某股東投資1億元成立一家銀行,吸納社會存款10億元。然后拿9億元貸給該股東控股的其他公司,再取走這筆錢,然后貸款公司破產。這種案例在國外有過。而且這種股東套現的問題也正是中國即將推出民營銀行時所要考慮的一個風險。如果外資銀行確實因為上述原因千百萬較高的不良貸款率,作為監管方的銀監會是否應該向存款人如實披露情況? “當然,對于信息的透明問題銀臨會可能也有考慮。”上海市交通大學國際金融系朱啟貴教授補充道,“可能是由于中國的金融業發展正處在轉軌期,出于對金融穩定的大局著想,才沒有披露具體的銀行名單的吧。” 90%的不良貸款原由逐漸顯出水面 此后,記者又致電銀監會,詢問為何不披露信息的原因。銀監會的一位先生在電話中表示:“這些不良貸款產生的原因肯定不是銀行的道德原因造成的。”“但是,作為銀行的存款人,按照國際慣例有那么主販不良貸款率,應該有權知道的。”記者問道。 “其實,產生這些壞賬的銀行在中國沒有存款人,因此我們從金融穩定的角度權衡后,覺得不便透露此事。”接電話的先生終于在回答中向記者透露了這一關鍵信息。從銀監會工作人員的話中可以推敲出,這7家外資銀行都還沒有獲準在國內開辦人民幣儲蓄業務。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資銀行人員向記者透露了產生這些不良貸款的一些真實原因:“產生這些不良貸款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1.某些外資銀行初期在中國快速擴張,開設了不少分行支行,但后來業務發展規模跟不上,有些分行將優質資產轉移到其他分行,自己則打算關閉;2.有些銀行與別的銀行合并,將不良資產剝離,造成接收不良資產的分行不良貸款率極高,超過90%甚至更高也不值得驚奇;3.亞洲金融危機之前。廣州深圳的一些外資銀行向一些國內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發放的貸款在金融危機中全軍覆沒,大部分貸款至今仍無法收回,造成放貸外資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居高不下。還有一些外資銀行的開辦,意在接受不良貸款,這些銀行大多巴望著能夠破產避債。”由于此問題比較敏感,該外資銀行員工只對記者點到為止,不再具體展開。 究竟外資銀行破產會給國內的存款人造成怎樣的影響?某外資銀行的楊先生說,由于外資銀行吸納國內居民的存款非常少,外資銀行的資金主要是通過國際資本拆借獲得,對于外資銀行倒閉引起的存款人損失,國內居民不必過分擔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