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8月25日,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來到上海,與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劉明康簽署監管諒解備忘錄。借此機會,本刊記者就兩地的金融交流與合作問題對任志剛先生進行了獨家專訪。
記者:總裁先生,您此次專程到上海與中國銀監會簽署銀行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簽署該備忘錄的目的是什么?它對加強兩地的銀行業監管和促進兩地的銀行業發展將起到什么
作用?
任志剛:根據巴塞爾銀行業有效監管的核心原則,相關的監管機構之間應建立聯系,并交換監管資料,以便對有跨境業務的銀行作出有效的監管。香港金融管理局(以下簡稱金管局)與中國人民銀行及內地其他監管機構在金融合作和監管方面一直都保持著緊密接觸。香港回歸祖國以后,內地與香港銀行的跨境業務大幅增加。我們相信,在明年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實施后,兩地在金融方面的業務將會得到更快發展。因此,借最近銀監會成立之機,金管局與銀監會決定按照巴塞爾銀行業有效監管核心原則的建議,簽訂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以進一步加強兩地在監管方面的合作。
在加強監管方面,備忘錄清楚地厘定出一個信息共享機制,包括雙方保持聯系,并向對方提供重要監管問題的信息,如銀行機構的經營安全和穩健性出現了問題;銀行有嚴重違法行為的證據;以及發生了對在對方境內的銀行機構的財務穩定性產生嚴重不利影響的事件。另外,備忘錄亦規定銀監會和金管局每年舉行兩次會談,討論與監管有關的事宜。
事實上,在銀監會成立之前,金管局與人民銀行已有經常性的會面,交流有關兩地銀行的監管信息。另外,金管局也經常為內地銀行監管人員提供培訓。我們認為這些工作對加強兩地監管機構的相互了解和合作有很正面的作用。現在金管局與銀監會簽署這份備忘錄,進一步鞏固了兩地在金融監管方面的良好合作。
我們相信,在備忘錄的機制下,兩地會更有效地開展銀行監管工作,兩地銀行也會以更審慎及有效的方法經營業務,從而促進內地與香港金融和經貿的發展。
記者:香港對內地的投資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目前內地已有幾家銀行在香港設立了分支機構或作了股權投資,它們的總體發展情況如何?
任志剛: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很多跨國金融機構都在香港設有分支機構。在銀行方面,全球資產值最大的前100家銀行中有75家在香港設有分支機構或代表辦事處。這些跨國金融機構,為香港銀行業務的開展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與商機。另外,香港完善的法制和高效率的信息系統也為香港金融市場發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優勢。由于這些優勢及內地與香港間日益緊密的經貿合作,很多內地銀行都已在香港設有據點,市場占有率亦日益增加。目前內地銀行在香港的業務十分活躍,業務范圍包括零售及個人銀行、商業信貸、資產管理顧問服務、銀團貸款、投資產品銷售及外匯投資等。我們相信中資銀行可以通過在香港的業務運作,進一步鞏固它們對風險管理及企業管治的認識,從而幫助它們完善有關方面的內部監控,并加強與其他跨國機構的聯系,使其業務更上一層樓。
記者:金管局對《新資本協議》有何評價?香港將如何落實?協議給香港銀行業帶來何種影響?
任志剛:金管局支持《新資本協議》(以下簡稱《協議》),認為它是風險敏感度更高的資本監管方案。我們歡迎《協議》所采取的“三項支柱”方法,即以最低資本規定(第一項支柱)為基礎,再以監管檢查(第二項支柱)和信息披露(第三項支柱)的標準來配合。我們相信《協議》也會為香港銀行業帶來更大動力,提升內部的風險管理標準。
另一方面,我們預期推行《協議》也會對銀行和監管機構帶來相當的挑戰。《協議》內容非常復雜,涉及各種規則、公式、選擇方案和方法,因此落實起來會動用很多費用和資源。銀行尤其需要加強內部制度,以符合數據規定和風險管理標準。對監管機構來說,彼此之間有效的監管協調相當重要,可以使各推行地區大致上能貫徹落實《協議》,以盡量減少出現經營環境不公平的情況,并避免讓銀行承受不必要的支出。
金管局致力在香港推行《協議》。雖然《協議》仍有待巴塞爾委員會最后定出,但我們認為有必要在現階段向銀行界表達金管局目前的看法和推行計劃,以便銀行能為執行《協議》作好計劃和部署。因此,我們最近發出了實施建議,征詢銀行界的意見。我們將會仔細研究所得的意見,并關注國際上的有關動向,然后實施方案。
由于香港銀行從業務重點、規模和復雜程度,到承受的風險性質與組合,都有很大差別,因此金管局并不建議規定特定類別的銀行采取特定的方法。但是,銀行必須確保其風險管理標準與其所承受的風險相符。此外,我們正著手制定多項政策,以協助銀行加強本身的風險管理能力,努力達到《協議》所定的標準。這包括向銀行推廣采用內部評級制度,以及發出有關壓力測試和利率風險管理的監管指引。
我們預計除了幾家銀行可能有意采用較先進方法外,本地銀行至少會在初步推行時大致采用較簡單的方法(即信貸風險采用標準方法,營運風險則采用資本指標法和標準方法)。至于資本規定方面,我們預期《協議》不會對銀行業造成重大的影響。根據幾個月前就較簡單方法所進行的第三次量化影響研究的結果分析,參與銀行的平均資本充足比率將會下跌0.87個百分點。由于目前香港銀行體系的平均資本充足率已高于15%,上述跌幅其實相當微小。
記者:受經濟的影響,香港銀行業在近兩年的業務發展中遇到了一些困難。從監管者的角度講,您認為應如何幫助香港銀行業走出困境,以求更好的發展?
任志剛:這幾年來,香港銀行受經濟影響在業務發展上確實遇到了一些困難,但這并不代表銀行業的整體發展步伐放慢了。在過去幾年,香港銀行不斷改良它們的經營模式,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部分中小型銀行通過收購合并來提升它們的競爭力及增長潛力。此外,部分銀行也通過電子銀行服務,減少對傳統分行的依賴和降低運作成本。在業務發展方面,部分銀行進一步拓展證券、保險和個人理財服務,希望業務更多元化,并借此提升非利息收入占整體盈利的比例。這些轉變都有利于香港銀行迎接下一個經濟周期的來臨。當然,我們也不能不提到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會給香港銀行業帶來更多更好的商機。
作為監管機構,金管局會盡量配合和協助這些發展。我們會鼓勵中小型銀行認真考慮合并能為它們帶來的好處,但我們不會強迫它們合并。就電子銀行業務而言,金管局推行的監管制度,一方面要求銀行采取適當措施確保它們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健性,另一方面亦盡量避免監管規定對電子銀行業務發展形成阻礙。與此同時,金管局也不斷優化香港銀行體系的基礎設施。我們與銀行業攜手合作,爭取放寬個人資料私隱條例,讓業界可更全面地共享個人正面信貸資料,這個計劃在今年6月已經得到落實。此外,我們還正與銀行業聯手設立一個商業信貸數據庫,讓銀行可共享有關中小型企業的信貸資料。我們相信,讓業界共享更多的信貸資料,可強化銀行的信貸管理素質,有助于減少銀行的呆壞賬撥備。最后,金管局會繼續與內地有關機構緊密合作,落實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的有關內容,以幫助香港業界在內地開展業務。
記者: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香港的聯系匯率制度一直受到議論,您對香港的匯率制度安排有什么見解?
任志剛:聯系匯率在香港運作20年,一直行之有效,是香港金融體系穩健的重要基石。香港推行貨幣發行局模式的固定匯率制度,是全球最穩健的貨幣制度之一,它使香港可以享受到目前低企的美元利率的同時,亦可確保港元匯率穩定。聯匯制有兩項非常明確的好處,對香港是至為重要的。香港所消費、使用、加工或轉口的每一樣東西幾乎都是進口的,對于這樣的一個經濟體系,穩定的匯率能締造一個穩定、易于掌握的環境,有利營商。同時,香港也是一個有龐大國際資金流入及流出卻沒有外匯管制的金融中心,將港元與強勁的國際貨幣掛鉤,有助于穩定及維持香港的實力。
然而,亦有些評論員提出改變甚或取消聯系匯率制度,有可能會對香港更為有利的問題。他們認為聯匯影響香港的競爭力,妨礙經濟復蘇,還令通貨緊縮加劇。就聯匯影響香港競爭力的評論,我想指出,其實自1998年以來,港元的實質匯率已貶值了約22.5%,刺激了本港出口的大幅增長,因此,香港的競爭力并沒有因實行聯匯制度而被削弱。
至于聯匯是否令通貨緊縮加劇,我想指出,內部物價下跌,其實是在聯匯制度下,當外部需求減少時經濟進行調整的部分過程,這也是必要的過程。同時,這也是因為香港與內地長期進行經濟融合而出現的效果之一。有許多人發現,由于整體的商品及服務價格逐步下降,其購買力因而有所增加。由此而帶來的影響(與貨幣貶值一樣)是正面的,能增加香港作為地區樞紐及旅游地點的吸引力。記者:前不久,《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的簽訂給兩地的經貿合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在此框架下,兩地將在金融領域的哪些方面加強交流與合作?人民幣在香港的流通問題一直引人關注,對這一問題近期會有些什么安排?從長遠來看,香港能否扮演人民幣離岸中心的角色?
任志剛:在《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下,香港金融機構在內地設立分行和申請經營人民幣業務的資格要求較原來有所放寬,這對香港金融機構拓展在內地的業務是相當重要的。而隨著香港金融機構更積極地參與經營內地金融業務,兩地在金融領域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也會進一步加深。
隨著兩地居民交往日益頻繁,人民幣在香港越來越為商戶所廣泛接受,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港元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定貨幣,將會繼續流通和自由兌換。目前香港正與中央政府積極研究,允許香港的銀行辦理個人人民幣業務,具體操作將涉及很多技術性問題,我們現正就這些問題作深入研究。
從長遠來說,香港作為中國的一個重要國際金融中心,而且港元可以自由兌換,我相信香港必會在中國開放資本賬戶和人民幣完全自由兌換的進程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但是,有關的進程完全取決于內地整體環境是否具備進一步開放資本賬戶的條件。香港不會不顧及內地的客觀環境,刻意發展為人民幣離岸中心,而損害內地的利益。
記者:您對兩地金融交流與合作的前景有何展望?
任志剛:我對兩地金融交流與合作的前景是極為樂觀的。香港是中國的一個重要國際金融中心,內地金融業利用香港與國際接軌是最便捷的,而內地廣大市場亦為香港金融業提供了很大的拓展空間。我相信,隨著內地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兩地的金融交流與合作必會進一步加強,前景會更美好!
《國際金融》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