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4”美加大停電、“8·28”倫敦大停電、“9·1”悉尼和馬來西亞大停電,短短兩周時間,全球范圍發生四次大停電。事故之頻繁、影響面之廣、損失之巨大,沒有先例,特別是美加大停電,擾亂了5000多萬人的正常生活,每天經濟損失不下300億美元。
這又一次引發人們關于電力管制、電網調度、電源建設等方面的一系列思考。國家電力公司華東公司近日專門組織有關專家研討,從中引出不少對中國電力改革和發展的謹慎思
考。
是要市場還是要管制?
據分析,美加大停電的“發端”是俄亥俄州第一能源公司5號68萬千瓦燃煤機組退出運行,當時是美國東部時間8月14日下午2點,離大停電有2個多小時。在這么長時間里,沒有及時采取果斷的應急措施,最終導致多條線路跳閘,電網崩潰和大面積停電。
為什么會這樣?原因就在于放松管制到了不恰當的程度。美國國會分別于1978年和1992年通過了公用事業管理政策法和能源政策法,啟動了美國公用事業的放松管制。像北美電力可靠性委員會雖有權制定系統運行和規劃的可靠性標準并對系統可靠性進行評估,但只能給出建議,而沒有強制實施和懲處違規行為的權力。
由此想到中國正在進行的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美加大停電事故之前,主張少一點干預的聲音很多。理由是,凡是放開的領域都是資源配置比較有效的領域。但電力市場很特別,發、輸、配、售電瞬時完成,電力商品不能儲存,電網資源自然壟斷,不能隨心所欲。國電華東公司總經理邵世偉認為,中國正在進行的電改不能完全照搬國外做法,而必須實事求是,遵循三條規律,即堅持市場取向,不能因為發生了事故就放棄改革或動搖改革目標;堅持電力生產規律,改革不人云亦云;堅持符合中國國情、區情和系統之情。
調度是統一還是分散?
8月29日這天,華東地區包括浦江兩岸險些發生類似的大停電事故,但華東電網“妙手”避險,最終度過危機。國電華東公司副總經理徐航認為,此事再次說明華東電網設備盡管不是最先進,今夏缺電形勢也比美國嚴峻,能較好迎峰度夏根本原因在于嚴格管理、統一調度。
據了解,美國電力系統由各區域的分系統組成,區域內各系統運行自成體系,系統間采用協議運行模式,相互間缺乏經常性的溝通。而華東電網則堅持區域統一調度,三省一市的電網運行情況每時每刻都處于可控狀態,任何不正常的微小波動都會引起高度警惕,而且與國家電網公司保持密切聯系。8月29日危機時,國家電網公司及時應華東總調要求從福建向華東增援了30萬千瓦電力,為華東電網化險為夷發揮了積極作用。
目前,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已經完成“廠網分離”,出發點是打破壟斷,引入競爭。但在當前我國電力供需矛盾存在很大缺口的情況下,完全的市場化是不現實的。在專家看來,至少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即使廠與網分開了,但調度還得堅持統一,各發電廠應該服從電網調度指令,否則自行其事,后果難料。
外向度高點還是低點?
電力體制改革的同時,必須堅持電源和電網建設的適度超前。這是美加大停電等事故的深刻提醒。據了解,美國電網設備陳舊、可靠性差在這次停電事故中暴露無遺;從1975年至今,美國經濟翻了一番,而同期電網投資卻從每年50億美元下降到20億美元,差不多一年減少1億美元。
華東電網歷來重視避免電網大停電事故,經過多年努力,已經形成了以長江三角洲地區負荷中心為核心的500千伏主網,能夠接受區外來電,進行區內電力交換和滿足一般條件下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的需要,但是不能滿足電力超常規快速增長的需求。上海需要從外部大量受電,這些電力來源包括江蘇北電跨江南送、安徽皖電東送、三峽等西部水電直流東送。這種分布特點決定了華東電網在長三角地區需要加強建設穩固的受端電網,即進行區內電力交換和接收區外來電的通道,同時需要在該地區建設足夠的電源以提供支撐。上海限于建廠條件,電力受進量必然越來越大,但從上海自身供電的安全性來說,最終受進電力和本市發電容量應匹配適當。專家建議,“外向度”比例在30%以內比較合適,而且大區之間以建影響波及面較小的直流通道為宜。
本報記者鄭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