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升級跡象明顯 中國的重化工業時代是否來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8月22日 08:19 南方周末 | ||
-經濟月評 □高輝清(國家信息中心發展研究部) 工業升級跡象明顯 當前經濟像雨過天晴的天空顯得分外妖嬈,曾經留下的暗傷也在兩個月的休養生息中逐步得到愈合,開始顯露健康本色。 7月份,最讓人驚喜的是,消費出現了強力反彈,速度之快令專家們都大跌眼鏡。統計表明,當月社會商品零售額增長了9.8%,達到了近三年來同期的最好水平。初步分析,其中原因有二:一是SARS過后的消費“回補效應”依然在持續,二是南方地區的歷史性持續高溫刺激了空調銷售的暴漲。 7月份,最讓人乏味的是,物價依然低位徘徊。面對著近年來的物價走勢圖,有人感嘆,其運行態勢與日本經濟何其相似!日本經濟雖然連續6個季度向上攀升,但因動力不足,一直緊貼著零增長的地面飛行,所以,你無法判斷它是否真的步入景氣。我國的CPI也已經連續7個月出現了正增長,但增幅總在0.2%~1%之間的狹小區間徘徊,所以,你也無法判斷,我們是否真的告別了通貨緊縮…… 7月份,最讓人奇怪的是,外貿出口依然健壯無比。人們曾經以為SARS的影響就像“二踢腳”,“即期”之外還有“滯后”。但迄今為止,第二響都還沒聽到。7月份的進口和出口增幅雖比上月略有回調,但依然都在三成以上。 7月份,最讓人注目的是,重化工業特征明顯。與上月相比,在整體增速放慢0.4個百分點情況下,重工業增長卻加速了0.9個百分點。其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三大行業,合計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幾乎接近四成,拉動工業增長近6.4個百分點。 總體分析,與二季度相比,7月份經濟發展顯得相對和諧。消費這條“短腿”已經明顯補上,投資與消費失衡的現象得到緩解。受餐飲、娛樂業快速回升的拉動,估計經濟中另一“短腿”(即第三產業)的增長也將恢復正常,GDP與工業嚴重背離的現象也將在三季度消失。 當然,有人同時會指出,7月份重工業增長高出輕工業增長6.4個百分點,出現如此之大的差距幾乎前所未有,這是否意味著又出現了另一種失衡?是否意味著我們又需要進行一次糾錯?但在筆者看來,這種表面的“失衡”可能不僅不是一種錯誤,而且還是一種進步,因為,這可能標志著中國工業化進程已經開始告別初級階段,進入重化工業時代。 人們常說,中國將成為“世界工廠”或者說成為“制造業加工基地”。然而,不管是“世界工廠”,還是“制造業加工基地”,帶來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帶動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由輕紡工業升級到重化工業,并為以后升級到高新技術工業做好準備。所以,我國重工業的加速發展實際上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基于上述認識,我們實際上還可以對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另一個問題,即所謂的“投資過快”的問題,進行重新認識。由于從1998年我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以來,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就是固定資產投資,盡管今年國家預算內投資資金比重很小,但一些人依然擔心,這種以投資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格局是否能夠持續,因為根據一種當今較為流行的觀點:“投資是中間需求,而拉動經濟持續增長的可靠力量只能是最終需求”。 然而,這種擔心并非很有道理,其錯誤在于對投資需求的定位太片面。按照宏觀經濟學的定義,最終產品與中間產品的區別在于,購買者的目的是用來直接消費,還是用來進行加工升值。所以,它應“包括面包而不包括面粉,包括汽車而不包括鋼材”(薩繆爾森)。顯然,如果我們的投資是用于公路、橋梁和街道的話,其產品已經不可能再被加工轉化為其他產品了,而是直接供居民免費或有償地“消費”了,此時的投資就應當屬于最終需求的范疇了。 正因為如此,當前我國投資總量的快速增長具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如果結構上沒有問題,就沒有必要過于擔心。 如何看待當前的貨幣政策 從表面看,今年我國的宏觀調控政策基調和去年一樣,依然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相配套。但實際主角,毫無疑問,已由前者轉為了后者。 今年的貨幣政策不僅對經濟的支持力度大,而且也在社會引發了很大的爭議:一方面新政出臺頻繁,另一方面社會議論聲浪不止。其中,規范房地產信貸業務的121號文件在個別地方甚至沒有執行,而央行兩度發出的“調高存款準備金率”的信號則在社會上引起了一定的恐慌。這些現象可以說是前所未有。初步分析,它們之所以會出現,主要也與央行對政策的解釋不到位密切相關。 記得,央行在第一次發出“調高存款準備金率”的信號時,其聲稱的理由是:過多的貨幣供應可能引發通貨膨脹,快速增長貨幣供應量將產生更多的銀行呆壞賬,需要給可能過熱的經濟降溫。然而,這些理由當時幾乎沒人相信。尤其是在商品供應遠遠大于需求和通貨緊縮陰影還未完全驅除的情況下,央行就聲稱可能引發通貨膨脹,引起了外界的許多疑慮。 筆者認為,央行之所以會在推出政策時闡述不清其理由,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老革命遇到了新問題,這一點明顯地表現在對貨幣供應量快速增長成因的模糊認識上。 判斷貨幣供應量增長是否合理有一個方法,就是將它與GDP的增長、物價的增長相比較。如果貨幣供應量的增幅等于后兩者的增幅之和,我們則認為它是合適的。這是人們常用的一種辦法,央行在一些報告中采用的也是這種辦法。但是這種辦法過于簡單,只適用于貨幣流通速度變化不大的情況。一個較為嚴謹的、可以做長期分析的辦法則是將貨幣的流通速度考慮進去,即一個合理的貨幣供應價格增長應當等于GDP的增長、物價的增長和貨幣流通速度的平均下降速度三者之和。有關研究表明,1995年以來,我國廣義貨幣M2的流通速度平均每年下降7.6%。以此測算,今年M2的合理增速應當為16%左右。而截至7月底,M2的增速已經高達到同比增長20.7%,高于合理增速近5個百分點,處于199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這表明,當前我國的貨幣供應量速度確實是太快了。央行對此已經有了很清晰的認識,但這還有深入討論的必要。雖然,從定性的角度,我們可以列舉出許多理由,來說明我國貨幣供應量為什么會增長這樣快:(1)現行的制度促使商業銀行在早放貸,早見效;(2)為了完成監管部門提出的降低不良貸款率的指標,有的銀行就搞起了數字游戲,通過大量增加貸款,來稀釋不良貸款;(3)貨幣化進程還在繼續,經濟生活中不斷地出現對貨幣供應的新需求。然而,定量的分析卻迄今沒人作出,所以無法判斷如此快的貨幣供應增長是否合理。這其中原因很多,但缺乏數據支持是最主要的原因。 第二,有些政策可能并非為央行獨立制定,而是有更宏觀的經濟調控部門在其中起引導作用。 今年央行出臺的政策,往往只有站在整個宏觀經濟的高度來觀察,才能看得清。尤其是,對照今年以來央行和發改委兩個部門的調控政策,我們就會發現:不管是在防范經濟過熱,以致房地產泡沫,還是在嚴控重復建設方面,兩者都表現出了高度的協調。這種現象過去從未有過,表明央行政策取向已經發生了大的戰略性轉變。 沿此線索分析,我們就會發現,今年央行出臺的許多政策實際上都非常有道理。比如,根據24個省區市的初步調查上報結果,當前我國開發區(園區)幾乎泛濫成災,其種類有30多個,數量則有3500多個,規劃面積更高達..6萬平方公里,甚至都超過了現有城市建設用地總量。在這種情況下,央行就不能不對有關的信貸進行控制。再比如,雖然從當前的發展趨勢看,我國的鋼鐵生產仍有一定的增長空間,但是目前的生產能力增長格局卻極端地不合理。本來我國鋼鐵產業規模效應就不夠,在現有的280多家煉鋼企業中,年產量500萬噸以上的企業只有8家,而今年以來獲得更快發展的卻是中小企業,前5個月鋼產量增幅比重點大中型企業高出了77個百分點,一些低質高能耗的縣級企業甚至獲得了百分之幾百的增長。這種態勢顯然也不能任其自由發展下去。否則帶來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在相對短暫的繁榮之后將出現長期的衰落。 從央行已制定的下半年貨幣政策取向看,其著眼點依然在宏觀經濟。我們沿著以下三條脈絡去分析,應能大體把握主要精神:一是繼續貫徹落實已經制定好的結構性緊縮政策,二是采取一些措施(如發展債券市場)來對沖結構調整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三是為一些特殊的事情(如人民幣匯率問題、就業問題等)出臺專門的對策。 中國股市晴雨表為何總失靈? 每個證券市場投資者都知道一句話,“股市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這一觀點已被當做一個公理式的常識,就像太陽從東邊起、西邊落那樣,為人們自然地接受。不過,非常奇怪的是,一般的“常識”幾乎處處都能得到體現,而股市晴雨表在中國卻幾乎從來沒有顯過靈!這些天,隨著上證指數頭肩頂技術形態的確立,老生常談的晴雨表又成了新問題。《晏子春秋·雜下》有云:“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成語“南橘北枳”即來源于此。毫無疑問,中國改革開放成就巨大,前所未有。然而,在經濟生活中,南橘成北枳的事情也不少,其中,股市的晴雨表作用就是一個極端的典型。由于中國股市至今還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從上市公司,到中介機構,再到監管部門幾乎每個環節都存在著漏洞。它更像一個盛不住水土的篩子,而不像是一塊肥沃的土壤,無法培植“國民經濟晴雨表”這棵橘樹。 中國股市已有13年發展的歷史了,除了市場土壤貧瘠之外,在不同階段還存在著一些特殊因素,也是導致“國民經濟晴雨表”失靈的原因。 在前10年,中國股市處于新生階段,經濟學中的“閘門效應”就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閘門效應”表明:在閘門打開之前,江水是平靜的;閘門一打開,江水則萬馬奔騰,激蕩不已;經過一段撞擊之后,江水才會在新的航道上重歸平靜。這一階段的中國股市就猶如閘門剛開的江水,運行自然少有規律。 在前兩年,“宏觀熱,微觀冷”現象的出現則是其中的一個特殊因素,宏觀經濟雖好,國有及其控股經濟卻很差,以國有控股企業為主導的上市公司業績自然也就好不起來。 今年上半年是個異數,不管從總體態勢看,還是從主流結構看,中國股市與國民經濟都吻合得非常好。但這種晴雨表的顯靈只是曇花一現。下半年以來,SARS走了,經濟又好了,股市卻下跌了。這背后,政策面的一系列動作是主要誘因,其中包括:加快新股發行上市,推行保薦人制度,實施實名制度,強化規范,開展全方位的風險檢查……與這些實實在在的利空相比較,今年可以預見的利好不僅數量少,而且還是解不了近渴的期貨(如允許券商發債融資),即使加上基本面的支持也依然無法與之抗衡,所以,晴雨表也就沒法不失靈。 實際上,現在中國的股市還只是股市改革的晴雨表。什么時候股市能發揮優勝劣汰的基本功能,什么時候上市公司健全了法人治理結構,什么時候政府監管部門不再同時身兼“裁判員和運動員”兩職,什么時候造假者能被罰得傾家蕩產……估計,什么時候股市的功能才能回歸到正常軌道。 明年,世界經濟是否會更好? 本來,現在才8月,就談明年的世界經濟形勢,有些過早。然而,最近來自全球各地的消息,讓每個經濟研究人員不得不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明年世界經濟是否該走上上升的軌道? 從目前的情況看,整個國際環境對經濟復蘇確實有利。自從美伊戰爭結束后,國際政治形勢明顯緩和。在美國的主導下,反恐與戰爭開始離我們漸行漸遠。美國不僅沒有接著再打敘利亞或者是伊朗,相反還好像在推動中東和平路線圖的進程,朝核問題看起來也趨于平緩……應當說,這種變化具有一定的戲劇性,有些讓人始料不及。而霸氣十足的山姆大叔,之所以突然表現得像個和平天使,原因無他,只因明年是大選之年。顯然,對美國政壇人物而言,位置比什么都重要。如要在國內一心一意爭權奪利,最好就要營造一個和平安定的外部環境。以此類推,明年的政治環境會更好,美國必然還會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更大的“努力”! 從最近主要大國的經濟走勢看,形勢也趨于樂觀。在世界三大經濟體中,首先報道好消息的是美國。二季度,其GDP增長率達到2.4%,高于市場預期。且7月份零售額上升1.4%,遠超過市場預期,從而為三季度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其次是日本,二季度GDP出人意料地增長了0.6%,其中,6月份家庭支出與5月相比,經年度調整后上升了4.8%,為1984年2月以來最大的升幅。再次,在歐洲,現實經濟雖然沒有明顯起色,但美林證券的調查顯示,愈來愈多歐洲的基金經理認為,歐元區經濟會轉強。最后,經合組織(OECD)做了一個總結,根據其制作的領先經濟指標顯示結果,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的經濟前景全部都有改善,該組織的成員國經濟都將有溫和增長。 從上述列舉的情況看,明年世界經濟的好轉似乎已經是鐵板釘釘的事情了。然而,事情真的如此簡單嗎?至少,筆者對此還是要打個問號。理由有四: 一是,這些年來,經濟學家們對經濟的預測實在是差得可以。早在去年年初,本人曾經寫過一篇評論,題目叫做“美國的經濟預測準確性比中國股評還差!”里面就提到了一個現象:從美國納斯達克市場泡沫破裂以來,經濟界的精英們分別在2000年下半年、2001年三季度和2001年底對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都作出了大失水準的判斷。 二是,美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個進入新經濟發展階段的國家,帶動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是風險投資、IT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在上世紀的最后10年,美國股市出現了有史以來的最大牛市,從而帶動了風險投資、IT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高速發展,但同時也積累了巨大的泡沫。尤其是到了上世紀末的最后幾年,美國企業投資由于股市的暴漲而變得非常不理性,僅2000年一年中對資訊科技方面的投資規模就超過了1970年代10年的總和,增長幅度高出1995-1999年平均增長水平10多個百分點。正因為如此,經濟重新走入上升期,有一個必要前提,就是要將過剩的產品逐步實現市場出清。從過去的經驗看,這一過程通常是一個痛苦而漫長的過程。但更不幸的是,由于新經濟危機是個全新事物,誰也沒有經歷過,過多“比特和字節”實現市場出清的過程可能還要漫長得多。而從目前的情況看,雖然美國的不少行業景氣都在開始回升,惟獨就是沒有聽到風險投資、IT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這些發動機隆隆啟動的聲音。 三是,當前輿論都說,世界經濟在走好。但在筆者看來是,“雷聲大,雨點小”。靠得住的證據并不多,人為作秀的成分卻不少。當然,不少專家看好明年的世界經濟,還有一個重要理由,即各國政府已經出臺了不少刺激經濟的措施。比如,美國政府的貨幣、財政、匯率政策三管齊下,日本政府的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歐盟的擴張性財政與貨幣政策等,但正如本人在另一篇評論(《經濟學家的四宗罪》,暫未發表)中所指出的那樣,為了追求政績,政府總是要出一些支持經濟發展的政策。如果因此就判斷經濟會更好,則世界上就不會有“經濟蕭條”這一說了。 四是,當前的世界經濟復蘇伴隨著一個怪現象,即失業與經濟共成長。盡管美國勞工部公布的數據表明,7月份美國失業率由上月的6.4%,跌至6.2%,出現了1年多來的首次下跌。但美國商務部立刻指出,此次失業率下跌不是職位增加了,而是許多人在長期求職未果之后放棄了求職登記所致。事實上,7月份,美國的就業崗位還減少了4.4萬個,受薪人數已連續第6個月下跌。歐洲的情況也差不多,歐元區12個國家的平均失業率高達8.9%。有關專家說,即使明年歐元區經濟真的復蘇,可能也無法創造很多就業機會。有鑒于此,有人戲稱,本次經濟出現了“就業緊縮型”的復蘇。顯然,這種經濟復蘇絕非真正意義上的復蘇,不太可能持久。 正因如此,筆者認為,現在就下結論,認為明年的世界經濟將出現復蘇,還為時過早。不過,種種跡象表明,明年出現低位反彈的概率倒確實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