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策重構汽車版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8月11日 11:39 財經界 | ||
本刊記者 風焰 2005年1月1日,中國汽車進口關稅降至25%,零部件稅率降至10%,進出口配額取消。2005年這場風暴對中國的汽車市場沖擊到底有多大?現在還無法結論。但中國汽車業在未來幾年內重新劃分市場格局,已是不爭的現實。政府當然不愿看到出現像家電那樣競爭慘烈的景象,在即將出臺的《中國汽車產業政策》里,明確鼓勵汽車企業大集團化、鼓勵自主品牌 入世后,國內汽車價格戰的確刺激了消費需求,也許這種熱度還會持續相當一段時間。與3大汽車集團相抗衡的,各省也在組織自己的汽車產業,現在已經出現了安徽、江西、福建、廣東等汽車板塊,另外家電等其它產業也在向汽車行業進發,一時間中國汽車業十分熱鬧,120家整車生產廠,800多家組裝廠,到2002年全國整車產量達到325萬輛,其中轎車24家生產廠到2002年才109萬臺,而且自主品牌的不到20%。在中國汽車工業50年后的今天,這是一個令人心痛的數據。 誰是真正的中國汽車?是一汽、二汽、上汽?在這3大集團的背后,我們看到的是福特、通用、大眾、日產、豐田、奔馳的身影,而在這些強大的巨人的腳下,我們才發現吉利、奇瑞、夏利、中華這些弱小的身板。吉利的戰略圖已經規劃到2015年,奇瑞在不經意中已將工廠建到了伊朗,他們可以算作中國汽車行業的“另類”或者“黑馬”,但相比之下,他們的自主知識產權還是“嬰兒期”,還需要呵護,在新的產業政策下,市場競爭的準則能否公開、公平、公正?這是吉利奇瑞們的內心懸念。 中國汽車的自主品牌十分脆弱。中國市場已過早迎來國際化,中國市場的競爭也過早進入國際競爭,吉利、奇瑞這些在政策的夾縫中高舉民族品牌的另類廠商,留給他們準備的時間已經不多。 120家汽車廠顯然不是一個合理的格局,這個狀態不會太久。1981年日本汽車產量超過美國達到1000萬輛,在越過1300萬后,日本的汽車工業迅速滑坡,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短短的10年內,由11家世界一流的公司轉眼變成了兩家。 追溯韓國汽車工業發展史,我們會發現,韓國汽車工業就是從模仿開始的,短短的30年他們是從蹣跚學步中,逐步塑造出世界一流的汽車工業。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北京吉普與美國汽車公司拉開中國汽車產業合資的序幕,隨后6大巨頭(福特、通用、豐田、日產、大眾、奔馳)與3大公司(本田、寶馬、PSA)全部開進中國,如果說當初在技術的選擇中,我們還沒有話語權的話,那么經過20年的歷煉后,我們似乎還在重復著老路。日產與東風的合資,只是尋求一種活路而已,在別人的車上貼上自己的名字。這樣的生存我們還能持續多久?面對20年的合資之路,吉利奇瑞們更看清了自己的發展方向,他們不回避合資,但重蹈復轍他們是不會做的,在外來的資金與技術面前,他們更相中后者。 “中國汽車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面對此種評論,李書福們并不服氣。奇瑞與吉利在模仿中踏上了最初的設計之路,盡管他們還背負著抄襲的罵名和侵權的官司,但畢竟已經上路。 2007年預計中國的汽車產量也將達到1000萬臺,中國的汽車業能否在有限的時間里殺出一條血路?能否真正樹立起自己的品牌? 系列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