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調查:高溫天氣導致中國內地19省“電荒”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8月10日 14:55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邵穎波/文 截至上周,華中、華北和華南很多大城市都出現了頻繁的拉閘限電現象,這是在20年來全力加大基本建設投資、國家花費大量資金增建改造電網,并致力于全國電網的互聯互通之后出現的情況。從這一嚴峻局面似乎可以推導出一個簡單的結論:就全國而言,已經出現了電力總量的嚴重短缺。但是,如果那個長達1000多公里的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馬上離開 電力專家稱,如果那樣的話,一切太平。也就是說,即使認定存在電力總量短缺的現象,也不能忽視更為嚴重的結構性短缺問題。 規劃、汛情、煤炭 除了成千上萬戶的家庭同時打開空調這類使用方面的原因外,人們更關注的仍是供電方面的問題。 首先是整體上規劃不足。國家在制定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的宏觀計劃時,研究的重點總是放在城市的基礎建設產業投資和直接生產性投資之間關系之上,目的就是協調好兩者之間的步調,確立一種科學的先后順序和最佳比例,以求得一種動態平衡。但這只不過是一種理論設想而已,事實上無論哪一個國家都找不到一種絕對的靜態的平衡,因為它本身就是兩個變量的關系,單純依靠人的智慧來設計比例永遠都做不到。 電力建設的腳步前兩年有所放慢,原因是不少地方出現了過剩的現象,政府不得不實施鼓勵老百姓多用電的政策以避免這種來之不易又不能儲存的能源不被浪費。當國民經濟發展再一次經歷高潮,人們已經準備了一個巨大的增加電力投資的計劃之時,想不到電荒提前出現了。 第二個原因是之前所出現的大面積的汛情。為了防洪,各地幾乎所有的水庫都采取了開閘放水的措施,結果導致現在的水力發電能力不足。中國是世界上水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但是相對利用率卻不高,發展水電肯定是必由之路。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這一行業的內在規律,不知道水庫本身就存在著防洪與發電之間的天然矛盾。即使是管理這些設施的人也拿不出能夠兼顧這兩種功能的科學數據,在大汛與大旱之間做到雙安。 另外,在火電占有絕對優勢的中國電力產業當中,還有一對存在于電力行業和煤炭行業之間的矛盾。煤炭同樣是一種緊缺能源,但是煤炭行業長年處于全線虧損的境地,提高煤炭的銷售價格是它們最本能的追求。在國家取消了供電煤炭的指導價格之后,兩家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由于煤炭價格的增長,致使很多中小規模的火力發電廠家無力承擔,結果出現了很多火電廠因為無煤而不得不停止發電的情況。這為那些認定中國缺電是結構性問題的人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明——全國現有裝機容量如果按照設計能力正常工作就不會出現眼前的拉閘限電現象。 市場,還是市場 但必須要考慮的因素還有特殊的中國國情。 中國的電力行業改制剛剛問世不久,初步形成了幾大集團之間的市場競爭關系。按理說,在這一領域內由于競爭者不多,相互之間的協調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但是,這次大面積電荒顯示出各地電力產業布局缺乏互補性。大敵當前,沒有強者幫助弱者共渡難關的情形出現,而是實力均衡的省份各自為戰,人人疲于奔命。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萊斯特·梭羅教授前不久為中國基礎建設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意見,其中一條就是關于建立和發展互補性基礎設施和區域經濟的問題。他說,基礎設施建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找到“雙贏”的經濟體制和激勵機制。他認為珠三角出現了五個飛機場就是典型的“雙輸”的案例。同時他也舉出了很多成功的例子,比如德國人放棄了在漢堡建立專供本國使用的特大港口的計劃,轉而通過荷蘭的鹿特丹進出所有的貨物,從而實現雙方受益。 國與國之間尚能如此,難道省與省之間就不行嗎?難道已經進行了初步市場化改造的中國電力行業還要沿用過去那種全力以赴爭搶項目,不顧一切為自己省內的GDP增長而上馬相同的特大項目的做法嗎?還能夠只把重點放在市場占有率上,而不顧效益的提高嗎? 這種問題的提出好像是希望引導出加強計劃性的結論,其實不是。事實上,無論是總量短缺還是結構性問題,最終還是由于市場化不夠,民間資本不能通過有效的途徑進入這一市場所造成。 最近幾天,在關于是不是因為壟斷造成了眼前的電荒問題上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先是有文章斷言電荒產生的原因完全是壟斷,是電力行業為保自身利益而限制民間資本進入的結果,因為它們是電力短缺的直接受益人,不希望有人進來分一杯羹。接著就有人站出來反對,說國家政策已經放開,電力行業門檻過高是自然原因而不是人為的。同時也指出電力行業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生產行業,不能完全依靠市場自行調節,否則會出大亂子。接著又有人針對這些觀點進行了反駁,這場爭論目前仍在進行之中。 有經濟學者指點說,要想理清這些辯論的內容,只需看看發言者坐在什么位置上就可以了,因為“屁股決定腦袋”在此依然適用。 從這一角度,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排除掉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并可以認識到,建立一種雙贏的經濟體制,的確需要國家電監會這樣的部門進行一些計劃和協調,但這并不等于它要為整個電力行業的總體發展以及布局制定一個嚴格的發展計劃。這些規劃和協調工作最終還是應該通過市場化的手段來實施,重點仍是減少這個行業中壟斷色彩,為民間資本進入發電以及終端調配市場打開一個順暢的投資渠道,并且保證這些進入的資本取得相應的權利。 如果是在完備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一種行業都不會出現短缺現象。因為一旦短缺出現,也就意味著利潤出現,自由資本會本能地迅速前去占領。而一旦出現短缺現象又沒有資本自動的進入,那肯定是出現了阻礙資本進入的因素,這種因素就是以各種形式出現的壟斷現象。自由市場的最大問題是商品的過剩而不是短缺,當然,現在在新的信息技術條件之下,過剩問題也不是完全不能控制。 事實上,在發揮后進國家優勢這個問題上,一切都應該以經濟發展規律為前提,讓市場需要引導各項基礎建設的實施。盡管市場經濟自身存在很多的缺陷,但不可能因此回到計劃經濟的思維,想象方方面面都做到嚴絲合縫。先前的經驗告訴我們,那只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是完全可以找到辦法來解決的,而計劃經濟或者是留有計劃經濟色彩的壟斷經濟,肯定無法實現讓經濟活動按想象中的理想狀態運行。它既不可能解決總量不夠的問題,也不能解決優化結構的問題。只有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市場化手段才能使二者得到妥善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