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保險公司車貸險紛紛叫停 保險精算面臨挑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8月04日 08:43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國際金融報記者 李俊 發自上海 繼平安財產保險成都分公司不久前將車貸險期限由5年期壓縮至3年期之后,上周五,中國人保又透露,將全面停止辦理車貸險業務。 而聯想到最近一段時間包括人保、平安和太平洋這些保險業的老字號在內的全國絕大 汽車貸款履約保證保險是指如果購車人想獲得銀行的按揭貸款,就必須先到保險公司購買這個險種,然后由保險公司派人調查貸款人的申請資信,保險合同一旦簽定后,如果借款人不能按約還款,保險公司必須承擔彌補銀行損失的責任。 車貸險不是一個強制性的險種,承保年限一般為1—5年。保險費率根據承保年限的不同而不同,保險金額最高為全額車價。 1997年中國正式推出車貸險,當初幾乎所有的財產保險公司都有這個險種。7年后的今天,幾乎所有產險公司都暫停了該項業務。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幾乎所有的產險公司暫停車貸險的理由都是賠付率太高,難以承受,而且造成賠付率高的原因不是正常的業務風險,而是信用和道德風險。 以上海為例,上海雖然承保的車輛并不多,但賠付率還是高達200%以上,而按業內規矩賠付率60%就是虧損線。不過和某些省市動輒上萬輛車承保相比,上海的情況還算健康,這主要歸功于投保人的信用和保險公司對風險的嚴格控制。因為上海的轎車險是按計劃發放牌照,平均每月發放5000張左右,而且購車人資金相對比較充足。 對保險公司而言,車輛保險本身就處于虧損邊緣。現在保險公司既要承擔車貸保險的風險,又要承擔道德風險,正是因為這些才導致產險公司幾乎全部退出車貸險市場。 據權威部門發布的數據顯示,到2005年中國有購車能力的家庭將會超過4000萬戶。這對于辦理車貸險的金融機構來說,無疑是一個贏得市場的良好機會,但保險公司卻在這樣一個紅火的潮流中隱身而退,客觀上與汽車消費背道而馳。 值得注意的是,在保險公司紛紛退出這一市場的同時,形形色色的擔保機構在一夜之間大量涌現,并主動出擊搶占市場。由于這些中介機構向銀行承諾,在承保前將親臨車主家庭實地考查,嚴格把關,而收費又只有保險公司的1/3左右,于是這些擔保機構的業務越做越紅火。 據了解,僅北京市的信用擔保公司就已完成了1萬輛私車的擔保貸款,擔保公司客觀上已成為吞噬保險公司車貸險利潤的最大對手。 針對這一現象,專家認為,目前產險公司所遇到的賠付問題和信用問題擔保公司同樣存在。這些問題的最終解決還是要靠政府政策的扶持和協調,來減弱或化解道德和擔保風險。 一直以來保險在人們的社會經濟生活中所承擔的責任是分散風險。 現在有了風險之后保險公司卻都選擇了退出,而退出的理由又不約而同都是因為風險。眼下這種尷尬的局面給產險公司出了一道難題。按照保險公司的行規,每推出一個新險種之前都要經過嚴密的精算,像車貸險這樣一個大眾險種在成功實施7年后所出現的危機,無疑是對當今保險精算過程的挑戰。 業內人士指出,從車貸險的發展看,7年來它已承擔了足夠的風險。現在在轎車快速普及的情況下,一些人很快發現了7年前精算的車貸險現在所暴露出來的漏洞。如先通過銀行貸款購買汽車,使用兩年后有些人寧愿把車還掉也不愿還貸款,而汽車在使用后價值的遞減是非常快的,由此造成產險公司難以承擔的風險。 而現在的事實是,保險公司紛紛退出車貸險市場,而購車的人卻越來越多,中間許多人還是要通過貸款才能完成買車。這樣一來,銀行就成為車貸風險的最后一環,盡管商業銀行在貸款過程中有可能通過提高門檻、或取消零首付、或采用反擔保措施降低自身風險,但僅靠銀行一家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 在未來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汽車的發展將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銀行、保險公司如果不能盡快推出更成熟的措施和條款,將會對整個中國汽車市場產生不利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