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機構群聚上海 四大銀行要素中心滬上扎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7月29日 08:07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國際金融報記者衛容之發自上海 記者日前從多方渠道獲悉,四大國有銀行一些要素中心將先后“脫殼”入滬。已獲證實的有:中國銀行總行個人理財研發中心、黃金中心和人民幣資金中心等三大中心,建設銀行總行資金交易中心,以及農業銀行總行數據處理中心。加上早先落戶的工商銀行總行票據中心和南部數據中心,四大行都有要素中心定址上海,凸現了上海作為金融中心的強大集聚 “脫殼”騰挪 事實上,早在一年前,中、建、農三大行就著手醞釀將有關要素部門“脫殼”南遷。 2002年12月18日,建設銀行信用卡中心落戶上海。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記者問建設銀行行長張恩照,是否有將其他一些要素部門遷往上海的考慮,張恩照當時未作正面回答,而是意味深長地一笑。 會后,記者追問上海金融服務辦公室主任吉曉輝,上海吸引四大行業務部門還會有哪些成果?吉曉輝面露喜色,“正在努力爭取,有些已經開始談判了,結果不好透露,大家看吧。” 吉曉輝現在身兼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一職,之前曾任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行長。在其任職期間,工商銀行總行兩大業務部門票據中心和南部數據中心,已先期抵達上海。前者作為中國首家經人民銀行批準設立的全國性票據專營機構,業已成為一個單獨運作的經濟實體。自2000年11月9日成立以來,其在國內票據行業內創造了多項第一:累計實現票據業務第一、交易金額第一和資產質量第一。今年已實現票據業務累計交易量2550億元,為去年全年的193%。 工行票據中心副總經理應惠俊曾作過這樣的表述:總部設在政治中心,可以使商業銀行與監管高層溝通更為便利,但從核心業務角度來說,放在經濟腹地的上海肯定更合適,這些金融機構的業務部門和戰略重心移師上海應該是早晚的事。 據悉,中國銀行黃金中心選址上海意在倚重中國的黃金交易中心,而即將“安家”浦東的農業銀行數據處理中心將是該行“數據大集中”所在地。 空間集聚 “金融中心,從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機構、資源‘扎堆’的意義。”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有關人士7月28日對記者說。 有報道稱,在上海,最能體現“扎堆”的莫過于以“金融貿易”命名和定位的陸家嘴區域,這里每平方公里土地吸引了上億美元資金,堪稱中國財富最密集的地方。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全球金融專家表述“金融中心”概念時,無一例外地看重“集聚效應”。華東師范大學遠東國際金融學院教授、博導潘英麗近年來潛心研究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機會。她就告訴記者,“國際金融中心的命運基本上取決于金融業務與金融機構未來是分散還是集中。”潛臺詞其實是,空間集聚效應越高,金融中心在未來勝出的可能性越高。 歐洲金融專家普遍認為,金融中心的集聚效益主要體現在跨地區支付效率的提高和金融資源跨地區配置效率提高。因為單一金融中心的效率性類似于增加單一法幣的效用。每個地區在對外收付時,并不分別與其他地區進行結算,而是與單一金融中心進行結算。 如此一來,銀行業和金融中心履行著交易媒介功能和跨區域的價值儲藏功能。 縱觀全球金融中心的發展歷程,無一不順延這個“軌跡“:吸引批發商———批發商帶來的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引來全國性公司的核心機構。金融機構集中在一起,能夠促進為市場需求而建立起來的客戶關系,方便具有相關業務的金融機構交流和溝通。而對于業務龐大的四大國有銀行,這點顯得尤為重要。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行長孫持平曾在一次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論壇上表示,中國銀行業的巨大潛力和市場對商業銀行是個非常有利的條件,而上海的市場空間則更巨大,四大行理應發揮優勢。 上海市金融學會副會長洪葭管描述自己理解的“扎堆”時,這樣說,“世界各國和地區的國際金融中心所在地,面積都不過一二平方公里,幾乎成為規律性現象,表明所在地集中,才有利于金融中心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