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中國銀行業像賣大白菜一樣賣信用卡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6月23日 14:59 《經濟》雜志 | |||
又來了一盤大餐。但銀行家們要大傷腦筋的是,如何讓持卡人乖乖地聽話 《經濟》雜志6月號 記者王錚 2003年一開始就顯現出信用卡元年的跡象。 “我只要看到各種銀行卡的廣告,就能聞到一股的火藥味。”一位銀行界人士不無調侃地說,頓時,他周圍的同事爆發出一陣會心的哄笑。 事實上,國內各大銀行從去年起就開始暗暗增設信用卡機構添加人手。于是,2003年的消費者眼前晃動著比過去在包裝上更為五彩繽紛、在功能上更為五花八門的銀行卡。銀行為爭奪信用卡市場已經開始大動干戈。 而實力強大的外資銀行早就不置身事外,一旦《銀行卡管理條例》出臺,早已拉滿弓的箭隨即發出。 但是讓銀行家頭痛的問題是,“把牛拉到河邊了,怎樣讓牛喝水呢?”萬事達卡國際組織中華區總裁馮煒權說。 白菜怎么賣? 各個銀行的老總們開始對網絡上的排名關心起來。 自3月28日新浪網在其財經頻道開始“最愛銀行卡”調查活動后,銀行均緊張地看著排名的變化。 作為老大的工商銀行于去年5月17日掛牌成立獨立核算的信用卡中心,率先開始信用卡的“集約化”運做。今年3月中旬,工商行連出狠招,一是為牡丹國際卡一卡雙賬戶處理裝置申請獲得了“實用新型專利”。這是首次獲得國家批復專利的國內銀行卡。二是成立營業部直銷科。直接上門推銷,為客戶填表、送卡到家。直銷人員據說每月只發1000元左右的基本工資,其余多銷多得。 一位國內銀行的高層人士甚至這樣說:“要像賣菜一樣賣信用卡。” 目前,上海已聚集了三家銀行的信用卡總部,除了中國建設銀行,還有招商銀行和華夏銀行。有報道稱,廣東發展銀行日前也表示,不排除將信用卡總部遷往上海的可能。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的另外幾家也有此意向。 在建立信用卡總部的同時,各個銀行也在不遺余力的推出自己特色的銀行卡,如此前,華夏銀行突然推出主題消費卡“麗人卡”搶走不少眼球,持卡人可以在很多女性服裝、化妝品、珠寶首飾、美容健身等大品牌商戶獲得貴賓服務和優惠。深圳招商銀行提出“有車,就有招行信用卡”的金融產品營銷新概念,將信用卡和私家車這兩種不同領域的時尚產品捆綁并便利地提供給客戶。 牌桌上的玩家 其實所謂信用卡的競爭,實際上只是指在貸記卡上的競爭。 貸記卡與借記卡不同,是可以先花后還的。就是說,在銀行的信用額度內,不用先存錢就可花錢。銀行為鼓勵花費,通常設有一定的免息期,大概是在消費后的25天至56天之間。 各銀行大力吆喝賣信用卡的原因大家心知肚明。 信用卡之所以能撩撥起各家銀行的欲望,實在是因為它的附加值高得驚人。花旗銀行80%的利潤來自個人業務,而個人業務中的60%又來自貸記卡業務。 據廣東發展銀行上海分行夏小華行長分析,信用卡給銀行帶來三塊利潤:一是年費;二是手續費,刷卡消費能使發卡行獲得占客戶消費金額2%左右的傭金;第三是持卡人因透支付給銀行的利息。銀行最看重的就是透支利息。超過免息期后,貸記卡透支消費的年利息高達18.25%。 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說,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銀行業再沒有其他任何一項穩定、傳統的銀行業務能像信用卡一樣存在如此巨大的利潤空間。 “不發行信用卡,就意味著被迫退出高利潤市場的競爭。”上海銀行有關人士表示。 國內銀行自然不會等待機會喪失,現在整個局面是幾國爭霸的態勢。而最讓國內銀行坐臥不安的是外資銀行的虎視眈眈。 2003年年初,花旗集團購入上海浦發銀行5%的股份,同時雙方宣稱將共同致力發展信用卡市場。首先,雙方將會設立一個信用卡中心,先由浦發銀行發行花旗和浦發的聯名人民幣卡,然后再發行國際卡。在政策允許后,雙方將會組建合資的信用卡公司。 已進入中國市場的匯豐銀行也在積極準備發行信用卡。據悉,匯豐銀行將會在今年上半年發卡,同時還會在北京增設1—3臺ATM和POS機。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在一些日資銀行和部分歐資銀行集中于批發業務的同時,以花旗銀行、匯豐銀行、渣打銀行、荷蘭銀行和東亞銀行等為代表的全能型銀行將在華的業務定位明確為批發和零售兼營。“只要政策放開,我們一定會在第一時間爭取信用卡業務的資格。”多家外資銀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了對于信用卡業務的渴望。 讓“牛”喝水 銀行間對信用卡市場如此白熱化的爭奪很容易讓人想起他們一直以來對房貸、車貸的態度。“當然是有深刻背景的,對個人信用貸款成為銀行贏利的救命稻草。”一位業內人士評論。 中國人民大學財經學院博士周煒說,銀行傳統的利潤是從存、貸差異中獲取。但現在的情況是給企業的貸款信用狀況較差。 當然也不全是這樣,“對于開展公司業務,存在著悖論。比如說小企業需要資金,但銀行基本上不敢放貸,而對于樂于放貸的大型企業,人家又不需要資金。” 這種說法得到工商銀行牡丹卡中心主要負責人的承認。這位負責人說,批量業務市場越來越小,現在需要資金的或者是剛進入市場的創業者或者是高風險的貸款者。 誰碰到這種情況都會兩難,權宜之下,銀行轉而投向正興起的個貸業務也是理所當然。所以避免不了臺后展開的激烈競爭。 但問題是,國內外銀行在義無反顧地積極制造新的信用卡的同時,有一個事實,各銀行不得不特別注意——“你可以把牛拉到河邊,但喝不喝水還要取決于牛。”也就說,各銀行除了把新的信用卡發到用戶手中,還必須想出絕招來讓用戶真正使用這些新卡,否則信用卡大戰又將不可避免地陷入新的怪圈。 與大多數人一樣,在某廣告公司做編導的鄭小姐隨身帶卡,她月薪大概在3000元左右。每天帶著牡丹卡、京卡和金穗卡來往于城市之間。這些卡無一例外都是借記卡。她沒有打算使用貸記卡。“沒有什么地方急需用錢,生活開支也夠了。”鄭小姐說。不過她消費時能刷卡就刷卡。她說這樣不容易感到錢在流失。收入至少是鄭小姐3倍的某銀行界人士承認,自己也并沒有使用貸記卡。“不是很愿意透支。”他說,“存款利率那么低,我為什么要貸款消費?” 一位媒體的老總最近準備出國,他說剛辦了一張貸記卡,但他表示即使透支在免息期也會還掉。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單從數量方面來看,目前國內銀行卡發卡速度確實很快,而且各銀行卡的發行基本上處于銀行各自以“圈地運動”形式搶占市場份額的狀態,但是銀行卡實際使用率仍然很低,原有的“睡眠卡”問題尚未解決。 資料 銀行在管理銀行卡的四大漏洞 為境外公司開立公司國際信用卡。按照有關銀行卡的規定和銀行自身內控制度要求,公司國際信用卡的開卡對象通常應該僅限于境內法人。 為沒有外匯賬戶的境內企業開立公司信用卡。 在沒有按照有關規定收取貸記卡的客戶保證金的情況下,向其提供透支信用額度。 現行外匯管理法規規定,國際信用卡的持卡人為境內居民的,該卡只能在境外使用。但實際上,銀行沒有對此限制,允許境內居民持卡在境內消費和提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