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民營油企“無油可售” 遭遇罕見油荒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5月31日 13:58 中國經營報 | |||
本報記者崔毅 5月27日,國家主席胡錦濤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莫斯科正式簽署了中俄輸油管道協議,至此,俄油入華再無懸念。然而,就在這條管道的規劃終點(以黑龍江省大慶為中心的中國東北地區),因無油可售而心急如焚的民營油企老板們,臉上卻難有絲毫欣慰。 原因很簡單,這條管道的中方業主仍是中石油。而幾年來,正是這家在東北地區占有絕對市場份額的石油“巨無霸”,與同樣持有原國家經貿委下發的成品油批發許可證的當地 身處產區,無油可售,民企“南油北運” 這絕對是一場“弱肉強食”的競爭。 作為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石油天然氣生產商,中石油2002年實現銷售收入3498億元,上繳稅金640億元,全年共加工原油5687億桶(約5000萬噸),擁有加油站13160座,其中當年新增加油站1058座,同比增加8.74%。 相比之下,東北黑、吉、遼三省,經過1998年后國家歷次清理整頓,而保留下的38家民營油企的總資產不過30億元,倉儲能力55萬噸,職工23000多人。 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在規模上,民營油企與中石油不可同日而語,更為重要的是,前者賴以生存的成品油資源,被后者牢牢把持。兩方面相互作用,造成了目前東北多數民營油企資產閑置、職工失業、瀕臨倒閉。 在哈爾濱市龍慶石油化工貿易公司所屬的倉儲能力11000多噸的成品油油庫,記者看到,已有兩個儲量近6000噸的油罐被閑置,從油罐外表的斑斑銹跡可以分辨,它們至少已有一年沒被使用。而據公司總經理趙友山介紹,幾年前,公司下屬及聯營的100多座加油站每年可銷售30多萬噸成品油。目前,這個數字已下降到2萬噸以下。一位公司員工對記者說,公司已有100多名職工回家待業,如果加油量繼續下滑,他也將最終失去這個來之不易的工作。 那么,這些擁有成品油批發許可證的合法經營的民營油企,為什么“混”到如此地步,落得個“無油可售”的境況呢? 記者先后走訪了哈爾濱、長春等地的民營油企,得到的一致反映是,以中石油為首的兩大石油集團對于當地的成品油資源擁有絕對的控制權,民營油企無法得到同質同價的成品油,經營自然難以維繼。 事實上,作為原油資源富集的東北地區,成品油向來供大于求,原油、成品油的“下海”與“入關”(在大連裝船,從山海關進入中原),往往是每年中央與東北地方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出現今天這種“無油可售”的現象,在東北,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據原黑龍江省經貿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介紹,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后,國家出于規范成品油市場的初衷,將成品油經營權賦予了新組建的脫胎于原石油工業部與中國石化總公司的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集團,并鼓勵兩大集團開展公開、公平的市場競爭,以促進中國石油石化工業的發展。這樣,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中石油逐步控制了東北的成品油市場。以黑龍江為例,成品油的年經營量約為200萬噸左右,中石油占有近90%的市場份額。 然而,兩大集團畢竟是企業,沒有義務代表國家或是地方政府,扶植和照顧在成品油經營上與自己擁有競爭關系的民營油企。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兩大集團在各自的傳統勢力范圍內(中石油在北方;中石化在南方),通過各種經濟或非經濟的手段,加強了對市場的操縱與控制。 無奈之下,東北地區的民營油企只得通過各種“關系”,從兩大集團相互競爭較為激烈的中原地區購買成品油。這樣,在石油資源富集的東北地區就出現了令人費解的“南油北運”現象。而僅從民營油企長途運油還能維持正常經營的情況分析,中石油對于東北成品油批發價格的“壟斷”,可見一斑。 據介紹,在華北的山東、河南等地,兩大集團批發給民營油企的成品油價格每噸僅高出煉廠出廠價50~150元,而在東北,這一數字竟高達400~800元不等。 地方煉廠受制于人,“敢怒不敢言” 對于民營油企的指責,中石油吉林銷售分公司負責人表示,他們是在嚴格執行國家和總公司的銷售政策,因為煉廠只是中石油的生產環節,因此,所謂的“出廠價”并無可比性。 據記者了解,這位負責人的說法不無道理。因為作為同時擁有H股與ADR的國際石油公司來說,為實現效益最大化,中石油的煉油企業作為生產環節完全服務于總公司。所謂的“出廠價”概念,充其量只在非中石油所屬的地方煉廠中使用。然而,即使是這些加工能力幾乎占不到中石油煉廠1/10的地方煉廠,中石油也在通過各種“非經濟”的手段,對它們施加著影響。 談到中石油對東北地方煉廠的“非經濟”制約,幾乎所有的當事人都婉言謝絕了記者的采訪要求,從他們欲言又止的窘態中,記者分明感到了一種難以名狀的苦衷。 在大慶聯誼石化股份公司(大慶聯誼,600065)2002年年報中,記者看到,“董事會報告”中明確指出:“由于國家產業政策的限制,使成品油銷售依然受石油公司控制,自主經營受到限制,對待變化頻繁的成品油市場價格,反應滯后,嚴重影響了公司效益。”顯然,對于地方所屬的煉油企業———大慶聯誼來說,控制其成品油銷售的“石油公司”,非中石油莫屬。 據知情人士透露,中石油不僅嚴格掌控地方煉廠的成品油銷售(全額、足額將成品油按中石油規定的價格“售”予中石油),而且,由于地方煉廠不掌握原油資源,還時刻面臨著中石油“斷油”的威脅。去年夏天,黑龍江的一家地方煉廠便因對中石油控制其銷售表示不滿,而被“停油”一個月。 “現在,我們以每噸約1900元的價格從中石油所屬大慶油田購入原油,再以2000元的價格,將成品油賣給中石油黑龍江省銷售公司。而成品油的市場價格最低也要每噸2800多元。由于油源在中石油手中,我們名為獨立法人,其實早已成了中石油的加工廠,完全失去了自主經營權。”一位地方煉廠負責人對記者說。 據了解,目前,東北地方煉廠全面虧損,即使是一線職工,每月也只能領到80%左右的工資,而僅黑龍江省,地方煉廠職工就不下一萬人。 東北地方煉廠尚度日如年,就不難理解當地民營成品油批發企業的舉步維艱了。由于地方煉廠根本不可能自銷成品油給民營油企,中石油出于自身利益考慮,也不可能將已牢牢占有的東北成品油市場讓予民營油企,因此,民營油企的生存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不是壟斷的“壟斷”與并非“反壟斷”的競爭 對于東北民營油企所反映的問題,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不能以中石油“壟斷”和民營油企“反壟斷”的名義,而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一方面,作為資源壟斷性行業,石油石化行業在各國都具有寡頭壟斷的特點。一個國家,不可能將如此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的開采與經營權,不加限制地賦予所有有能力的經營者。在中國,兩大集團在原油開采方面,具有無可爭議的權力,而在成品油經營方面,原國家經貿委經嚴格審查,相繼向包括兩大集團和部分民營企業在內的一定數量的企業頒發了成品油批發許可證,從法律上賦予了民營企業同兩大集團一樣的成品油經營權。因此,石油石化行業應是在絕對壟斷下的相對競爭中,有序發展。 此外,面對我國政府的關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三年放開成品油零售、五年放開批發的鄭重承諾,國家通過一定的產業政策傾斜,扶植兩大集團在成品油市場經營方面的能力,以抵御強大的外國資本,也是顧全大局之舉。 而另一方面,在原油開采權非兩大集團莫屬的情況下,民營油企獲得成品油經營權,本是符合國家在成品油經營領域引入適當市場競爭的初衷的。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兩大集團如何正確理解和運用國家的產業政策,通過公開、公平的市場行為,而不是類似切斷“油源”等“非經濟”手段,與民營企業在成品油經營領域展開有效的競爭。 接受采訪的大多數東北民營油企也表示,理解國家的產業政策,只是迫切要求能夠同質同價地解決油源問題,并希望與兩大集團一道,通過高效的市場競爭,共同做大做強中國的石油石化行業,以抵御即將到來的強大“外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