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險“巡演”之后的反思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5月23日 10:15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眾多保險公司對SARS的主動“出擊”,除了懷著一份樸素的社會責任感以外,發現其中巨大的商機也是重要因素 ●要中國的客戶認識到保險是未雨綢繆,并培養其長期投保的意識,這不僅僅是保險公司需要努力做到的事情
國際金融報記者 陳璐 發自上海 部分國人的保險意識總是在突發事件之后膨脹。但是,另一部分國人,再有怎樣的突發事件,都不能膨脹他的保險意識。 去年5月,國航、北航兩起不幸的空難大大增強了旅客的保險意識,各大機場投保的旅客明顯增多。僅平安保險位于上海虹橋機場的銷售點,每天的投保數量就增加了100多份,而且不少乘客還購買了多份保險。 今年,SARS這場災難突如其來,也讓很多人意識到,該給自己和家人上一份保險了。同時,十幾家保險公司針對“非典”產品的競相出臺,全國幾大城市也紛紛出現了以前絕少見到的爭相搶購的火爆場面。 違背國際慣例 趙華也在這期間給自己買了一份泰康人壽“非典險”,100元保障一年,身故賠付5萬元。趙華購買“非典險”的理由很簡單:便宜,又獲得一份保障,所以就買了。 相比趙華這群買了“非典險”的人而言,并沒有購買或者并不打算購買相關險種的人群則更多。和許多人一樣,張維只有一份單位每月為他交付的醫保,除此以外,再無其他任何保險,更不用說購買一份“非典險”。在他看來,不買“非典險”的理由也很簡單:“中‘SARS’的人畢竟是少數,再說了,這種事情———天災人禍,輪上你,躲也躲不掉;輪不上你,等也等不來。” 趙華和張維的觀點正好代表了國人的兩種保險意識:被動接受和主動淡漠。這與中國保險界追求的“客戶長期投保意識”的境界實在相差太遠。 上海財經大學保險系系主任許謹良教授認為,一般地講,影響投保人保險意識的因素有以下幾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高低、社會傳統文化或風險觀念等,國人保險意識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公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高低。許謹良教授進一步指出:當公民月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萬元時,是購買保險的正常水平,比較符合國際慣例。 一位保險新聞記者也毫不諱言地說:“跑了那么長時間的保險條線,最大的感受就是———收入越高,才越有必要買保險。” “中國特色”是許謹良教授關于目前內資保險公司對SARS的種種“快速反應”的評價。“因為一般情況下,保險公司對于法定傳染病是免除責任的。但是這一次,保險公司專門對SARS這種法定傳染病開發新險種,還有保險公司向醫護人員捐獻保單等等行為,應該屬于中國特色的行為,通常在這種情況下,外資保險公司會采用捐款的方式,但不會捐保單。” 尋求短期保障 截至5月19日,保監會已經批準了21家保險公司的41項針對“非典”的新產品和服務。 保險公司開發的針對“非典”的產品,主要是以附加險的形式出現,保險責任主要包括住院津貼保險、疾病保險和身故壽險,目前也有一些主險形式的產品。在保險服務方面,保險公司主要采取了縮短疾病等待期和免責期、簡化理賠手續等服務措施。 眾多保險公司對SARS的主動“出擊”,除了懷著一份樸素的社會責任感以外,發現其中巨大的商機也是重要因素。SARS一方面讓保險業的傳統展業方式受阻、營銷運作難度增加,另一方面,它也激發了人們的健康保險意識,成為宣傳保險功能的好時機。 一位保險代理人這樣看待SARS帶給保險行業的意義:“客戶有不安全感、危機感,就有人壽保險的龐大市場。除了教育大眾正確認識SRAS,采取積極措施防治SARS、控制其傳播,社會還需要人壽保險公司提供必要的、適當的人壽保險產品以滿足人們的保障需求,安撫大眾恐懼的心理,保障社會的安定。” 同時,各大保險公司也不諱言推行SARS險種也是為了“賺眼球”,讓老百姓聽到一些保險的信息。“很大程度上,SARS險也是一塊敲門磚,它能幫助代理人積累客戶信任度,利于銷售人員推銷更多的正常險種。” “SARS產品只是對客戶的短期專項保障;客戶最終的需求是全面的人壽保障。”這位代理人如是說。 保險是未雨綢繆 保險的目的是未雨綢繆,預防尚未發生的風險。而SARS作為一種社會正在發生的風險,如今正在被保險公司承擔和分解著。 當SARS最終被人們的智慧戰勝,當人們從驚魂中安定下來并重新投入到正常生活的時候,為未來的風險加一份保障,就不再顯得多余。于國,減輕一份負擔;于人,增加一份安心。 保險,作為人們對于安全的需求,屬于高層次的需求。要中國的客戶認識到保險是未雨綢繆,并培養其長期投保的意識,這不僅僅是保險公司需要努力做到的事情。 《國際金融報》 (2003年05月23日第十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