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學城開建在即 120億銀行貸款誰來買單?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5月20日 11:24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月生 廣州報道 自“廣州大學城”這個詞出現的那一刻起,它便注定要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5月3日至18日,廣州大學城的“三大重頭規劃”——大學城中心區、配套交通和入城高校組團———19個設計方案在琶洲廣州會展中心1L館展出。此前,有關方案已經經過近半 規劃資料顯示,大學城項目下一步的具體進度安排初步確定為:“5月底前完成總體規劃,6月中旬進入單體設計階段,8月份完成全套施工圖紙設計。” 而在整體工程如箭在弦的今天,圍繞廣州大學城的信貸分割這塊“餡餅”,廣東銀行業的全面博弈已達數月之久。但迄今為止,尚未有一家銀行與“入城”的10所高校簽訂實質性協議——對于商業銀行爭相逐鹿的巨額信貸,各高校似乎缺乏熱情回應。 商業銀行商機幾何 根據琶洲會展中心展出的規劃方案,大學城基本范圍為番禺區新造鎮小谷圍島18平方公里內。廣州市大學城建設指揮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小谷圍島南岸地區的25平方公里,連上更南邊的數十平方公里生態園地,均屬廣州大學城預留地,將視大學城今后發展態勢和科技輻射狀況,根據需要相機使用,但目前尚未進入實質性規劃階段。 廣州大學城用地分區示意圖顯示,大學城由內至外分為三層:白色內層屬一類用地,由省政府財政包攬,打造公共服務體系;黃色中層屬二類用地,由大學城資產營運公司統籌,通過招標方式完成公共服務機構和后勤服務體系建設;藍色外圈為三類用地,用于教學設施建設,由入駐的十所高校逐塊分割,建設資金主要依靠銀行信貸。 具體而言,小谷圍島的外圍建設主要由廣州市政府撥款,從小島西側修建60多公里引橋,連接華南快速干線的橋梁和京珠高速公路,地鐵二號線延長線則從河底渡入島內,總投不下百億;島內“七通一平”由廣東省財政撥款,計46億元;財政每年還擬拿出6億元貸款貼息,吸引120億元銀行貸款,用于10所進駐高校的校園建設。 在巨額信貸的誘惑面前,每家銀行都無法不怦然心動。正像一家國有銀行廣東分行的資深人士所形容的:“就像一塊美味餡餅,一口可以咬出許多鮮汁來。” 該資深人士給記者算了幾筆賬。 第一筆是120億元銀行貸款。按10年期6.37%年利率計算,全部投放后每年光利息收入就有7億元左右,并可帶來數十億派生存款沉淀。 第二筆是財政撥款的信貸追加額度。 從目前工程進度看,46億用于“七通一平” 肯定不夠,至少還要追加三分之一約15億元的額度。銀行如能介入,前有46億鋪底,后有各種收費質押,安全性和效益性兼備。 第三筆是島內人群引發的金融產品消費效應。按計劃,島內學生規模為14萬,教職工1.5萬~5萬人,總人口約20萬人。如此人口規模可保證儲蓄存款日均余額不下3億元,信用卡發放不下4萬張。 至于學生人群可能帶來的消費、旅游熱潮,以及政府預留大學城擴展空間之舉,更為下一步銀行業務的全面展開打造了堅實平臺。 中國農業銀行廣東省分行機構業務處處長潘智勇認為,教育是身處公共福利和市場運作之間的一個特殊行業,兼得政府扶持和市場效益之利,生命周期長,既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同時又不乏盈利預期。再加上學校扎堆、人群聚居所產生的資金回流效應,多方衡量之下,廣州大學城項目不失為相當難得的一個優質信貸項目。 廣東銀行業“特事特辦” 從今年2月份開始,廣東各銀行陸續加入了大學城信貸項目的競爭行列。 競爭基本上按照上下兩條線展開。向上一條線是省財政廳、教育廳等管理部門,旨在爭取成為大學城貸款項目的指定承辦行。有消息稱,有關部門曾在4月初大體確定貸款承辦銀行,但部分未獲指辦資格的銀行反應強烈,并提出公開招標動議。目前,大學城項目貸款安排是采取政府指定還是市場招標形式,還有待觀察。 向下一條線是10家入駐院校。各家銀行以其為攻關目標,由省行一級建立項目爭辦領導小組,任務層層分解,最終落實到院校開戶支行,實行支行行長(主管行長)負責制。省行機關和一線柜臺上下聯動,多層面、全方位接觸相關院校主管領導、財務人員,從主動開具貸款意向書,到簽訂銀校合作協議和代收學費協議,力求在政府指定之前劃出“勢力范圍”,獲得業務上的主動權。據悉,廣東工業大學與農業銀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與中國銀行已分別簽有營銷協議。但相關院校也坦稱,在沒有接到政府通知明確向哪家銀行借款之前,銀校雙方的協議僅是意向。 據廣東一位國有銀行的高管介紹,對科教文衛、新聞出版等事業單位的信貸投入,用銀行術語來講是非生產流通領域貸款。一般說來,這類非生產流通單位帶有社會公益或福利性質,利潤率(收支差率)較低,有相當的風險性。對此業務,銀行業的傳統做法是,就其預算外支出賬戶核定一定額度作為貸款償還保證,視同信用證項下保證金進行管理,并對經國家有權部門批準、已形成或即將形成固定或穩定收入來源的收費權進行質押,如學生公寓、教學科研設施、專業設備等租金收入權、有線電視收視費等。 為了進一步規避風險,銀行在要求項目業主落實30%項目資本金的同時,往往還建議由政府出具項目還貸承諾函,列入經人大審議的財政年度預算(還款期內),確保項目還貸來源。 而對大學城這筆非生產流通領域貸款的信貸,各銀行紛紛“特事特辦”,表現出相當樂觀之預期。 從各行對學校開出的條件看,也確實是相當寬松:一是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下浮10%,10年期貸款利率5.7%;二是發放信用貸款,不要求各類擔保;三是靈活掌握項目資本金比例,廣泛收集國家對該項目的有關優惠政策文件,為項目全額貸款尋找依據;四是定下8~10年還款期,2005年放完項目貸款后,10年內逐年分解還貸,運用滾動式操作緩解“入城”高校每年還款壓力。 潘智勇處長認為,“入城”高校都是全日制正規高等院校,師資力量強,生源廣闊,在現行教育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入、辦學規模得以擴大的形勢下,高校各項收入增勢顯而易見,加上享受財政貼息,政策行業風險、經營風險并不是很高,貸款第一還款來源有保障。但發放信用貸款,等于沒有了第二還款來源,因此存在一定的風險。農業銀行將加強貸后檢查,防范風險發生,同時抓好高校的學費收繳工作,以確保貸款還款有保障。 高校還貸壓力 面對銀行界的“秋波頻送”,10所高校卻表現得缺乏熱情,年初小谷圍島“快樂圈地”時的那份浪漫情懷不復再見。 4月中下旬,廣東省政府提出的兩項動議,一是大學城內高校需按照平價收費;二是政府財政貼息期限僅為5年(經過各高校爭取,現改為8年)———對此,各高校深感財務壓力之重。 廣東工業大學校方相關負責人認為,從院校財務操作的角度看,由于校區建設主要通過銀行貸款運作,實行平價招生,勢必對“入城”高校產生極大的還貸壓力。 以該校為例,在大學城中占地面積約2400畝,其中教學區1670畝,占用地面積的70%。按照政府要求,教學區每15平方米分配1個招生指標,因此該校招生指標為28000人,分4年至2007年完成;計劃貸款20億元,其中70%為貼息貸款,約14億元。如果按平價招生收費4800元/年計算,一個生源4年收費1.92萬,償還14億本金需要招生數高達7萬多人,很顯然,僅憑大學城招生收費無法消化銀行貸款。 該負責人稱,事實上政府也意識到大學城平價招生對各高校財務造成的壓力,因此在議價收費方面開了口子,允許“入城”高校二級院校(公辦民助、有外來投資的學院)招收非平價學生,比照生均成本確定收費額度,用以彌補還貸缺口。根據廣東工大的測算,以非平價收費定在13000~15000元/年,招收公辦非平價學生約18000人計,大約可用12~13年時間,以全成本收費逐步消化大學城銀行貸款。 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李華登副校長并不認同上述算法。他認為,把招生計劃作為還款的核心指標,主觀程度過大,而非平價收費操作起來會經受各方壓力,最終落實時未必能夠盡如己愿。“而且,”李華登說,“如果政府財政貼息期限確定為8年,工大還本不還息的計算前提將不復存在。” 非但如此,據某國有商業銀行廣東分行一位管理人員透露,銀行對大學城發放的信用貸款中,有80億元用于教學 區建設;另40億元為其他用途的非貼息貸款,銀行可能會要求收費權質押。 “招生成本不同的計算方式,決定了新生擴招包括大學城信貸償還等問題的不同結論推斷。”廣東工業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陳貽新教授說。 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為例,該校規劃的大學城校區共1050畝,計劃籌借銀行貸款9億元,其中貼息6億,非貼息3億。按該校測算,還清銀行貸款需要25年;如果生活區建設由自己運作,期限則需延伸至30年。李華登稱,其他學校期限測算可能更長,如中山大學測算的還款期為35年———政府定的8年貼息和銀行定的10年貸款,均與高校需求有一定距離。 公益化?產業化? 考慮到入城高校的還貸壓力,李華登建議,大學城建設應充分考慮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和社會性,除了進一步延長財政貼息期和銀行信貸期限外,還需從以下三方面加大社會對“入城”高校的支持力度:一是土地劃撥堅持無償原則,放棄有關部門提出的按8萬元/畝收取土地劃撥費用的動議;二是給大學城科教力量配足編制和經費;三是在大學城建設期間,每年撥給入駐高校適當的基本建設費用。 廣州市大學城建設指揮部一位管理人員也坦稱,“即將出現的巨額信貸歸還壓力,對各高校來說是個全新挑戰。” 但該管理人員同時認為,根據全國其他地方辦大學城的經驗,大學城教學區開發所需費用多由“入城”高校通過新老地段置換,以級差地租收益解決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問題;至于配套流動性資金需求,則主要通過銀行貸款,或引入社會性投資解決,市場化運作程度很高。 相形之下,廣州大學城各方面條件其實極為寬松———各“入城”高校辦學規模普遍擴展一倍有余;資金籌措均采取“銀行貸款、政府貼息、學校還本”這一最為節省成本的方式;除廣州大學外,其他高校原校區地段全部得到保留……這位管理人員強調,“入城”高校之所以普遍感到貸款償還有壓力,與沒有搞土地置換關系很大。 但華南師范大學教科院博士生導師盧曉中教授對此持謹慎態度。他認為,按照“誰收益,誰買單”的原則,大學城建設的最大受益者是國家,將該項目定位為公益事業,由政府整體買單完全應該。 盧曉中同時也承認,大學城建設有迫切性和時間表,而地方財政特定時期現金流量有限,資金供需上存在時空差異,所以,銀行信貸介入是必然的。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大學城接受了銀行巨額貸款,日后就有一個自行組織資金、定量償還銀行借款的過程———也就是說,120億貸款對10所入城高校而言,客觀上已成為一種強制性力量,迫使高校在公益化取向同時引入產業化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