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擠破乳業泡沫 專業人才奶源基地供不應求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5月14日 07:43 北京青年報 | |||
湯計 劉軍 專業人才、奶源基地、消費群體等要素不足以支撐我國乳業的急劇膨脹 被經濟界人士譽為朝陽產業的我國乳品業,巨大的利潤空間誘惑著外部投資大批涌入,業內巨頭也開始瓜分市場,各方勢力此消彼長。 粗略統計,僅伊利擴股、光明上市、新希望投資乳業,摩根士丹利、鼎暉、英聯等國際財團參股蒙牛,匯源、維維紛紛亮出資本牌等投資因素,就有近百億元資金進入乳品產業。 然而,高速發展往往會遇到泡沫經濟的陷阱。有關專家質疑:專業人才、奶源基地、消費群體等要素是否足以支撐我國乳品行業的急劇膨脹? -奶源基地泛起“氣泡” 我國高速成長的乳品加工業與奶源不足形成了巨大反差。資料顯示,2002年我國牛奶總產量達1250萬噸,乳制品產量較上年增長26%,液態奶產量增長66%。專家預測,5年內,我國乳品市場將保持15%的增速,液態奶的年增長率將達30%。中國乳制品協會發布消息認為,隨著加工能力的迅速增加,奶源不足的矛盾將更加突出,抓奶源基地建設仍將是各企業的重要任務。 記者采訪發現,很多乳品企業,包括全國知名企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缺奶問題的困擾,有的企業因奶源不足,生產線開工率長期在60%—70%之間徘徊。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目前我國奶牛飼養業采取的主要模式仍以一家一戶的分散飼養、集中擠奶為主。這些奶源基地多數采用了“公司加農戶”方式,以農民投資為主,然而作為投資主體的農民拿不出多少自有資金,信用等級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奶牛頭數的快速增加。盡管有些地區采取了“政府貼息、企業擔保、銀行貸款、農民買牛、以奶還貸”的方式發展奶牛業,也僅限于局部地區,不足以支撐起快速成長的乳品加工業。 據了解,有些企業不在奶源基地建設上下功夫,而是投機取巧走捷徑,低價購入大量低質奶粉加工還原奶,再把還原奶按比例摻入鮮牛奶 中。這種現象不僅直接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更危及著乳品產業的健康發展,一旦“氣泡”被捅破,企業也將受到毀滅性打擊。 -專業人才的“泡沫” 不久前舉行的2003年中國乳業發展高峰論壇上,有關專業人士指出,人才的匱乏將是乳業冒出的第二個“氣泡”。記者發現,在不少快速發展的乳品企業,大批20歲剛出頭、只有一兩年工作經驗的青年人就做了企業的重要主管,這種不拘一格的用人機制當然值得提倡,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乳品行業人才匱乏的尷尬。 -消費群體的“泡沫” 談到中國乳業市場,人們往往津津樂道中國人均消費奶量之少,發展空間之大,所謂“中國人均鮮奶占有不足10公斤,世界平均水平近100公斤”等。很少有人看到,我國的“喝奶人群”中,牛奶人均消費量是多少?還有多大潛力?新的消費群體(比如農民、大量中小城市人口)什么時候才能培育起來?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是人均消費奶較高的城市,記者隨機調查發現,牛奶消費中的“兩極現象”十分明顯:形成消費習慣者年消費量多的上百公斤、少的也數十公斤,而沒有此習慣者往往一口也不喝———中國人的飲食結構與國外不同,而消費群體的培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品牌與概念的“泡沫” 品牌經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令人憂慮的是,有的乳品企業直接把品牌廣告做到前頭,忽視了產品環節,這就出現了在央視廣告上做得很火的乳品,卻在市場上買不到的奇怪現象。伊利液奶事業部北京市場總監靳彪說:“先做品牌后出產品的做法,在前些年不乏成功之例,但那時的液態奶市場幾乎沒有競爭。現在情況不同了,如果再忽視產品層面的精耕細作,不僅浪費廣告資源,而且很難取得實際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