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最終確定 中俄折衷方案修葺中國石油安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4月29日 06:50 中國經營報 | ||
本報記者 汪靜 盡管俄羅斯方面對“中俄輸油管道方案”的最終表態時間推遲到了5月1日,但中國的石油企業現在并不擔心。“石油管線鋪設的折衷方案應該已成定局”,中石油一位參與中俄輸油管道項目策劃的工作人員顯得胸有成竹。原因很簡單:今年3月13日,俄羅斯聯邦政府總理卡西揚諾夫在政府工作會議上,初步確定了鋪設帶有大慶支線的安卡爾斯克-納霍德卡的 更為關鍵的是,伊拉克戰爭后的國際石油形勢,拉近了中俄雙方的石油關系紐帶。 伊拉克戰后,中俄能源戰略休戚與共 馬六甲海峽,世界地圖上一條類似縫隙的地方,它是中國進口中東原油惟一的必經航道。“它看起來是如此的不堪一擊”,中國石化咨詢公司發展戰略所教授安豐介紹說,“這條航道的控制權在別的國家手里,比如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等,一旦形勢變化,后果將不堪設想”。 而中國能源進口的“路徑依賴”已日趨明顯。2001年,中國從中東地區進口的石油數量約占進口石油總量的48%,據美國能源情報機構估計,到2010年,這一比例將增加到80%,中國可能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不僅如此,中國從亞太地區(約占進口總量的22%)、非洲地區(約占進口總量18%)進口石油都必須經過馬六甲海峽。馬六甲海峽已成為美國全球戰略中“必須控制”的16個“咽喉水道”之一。過分依賴馬六甲海峽,會為中國的能源安全帶來潛在的威脅。 伊拉克戰爭超乎尋常的“速戰速決”,使美國加大了對中東石油的控制力度。據有關專家分析,美國的目的是想借中東“巨鉗”,向右扣住亞太地區,向左鉗制歐洲及大西洋。目前,中東出口原油有三大路徑:一是經南非好望角到達西歐、北美地區;二是經蘇伊士運河穿過地中海到達大西洋地區;再有就是經馬六甲海峽輸送到亞太地區,比如中國、日本、韓國等。毫無疑問,中國已經處于美國的影響范圍之內。 這時候,俄羅斯也正處在不安之中。在聯合國的“石油換食品”計劃中,俄羅斯與伊拉克的經貿關系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并取得了價格低廉的石油。據說,伊拉克境內出產石油的油田有73處,已經在采油的有24處,全部由俄羅斯公司負責,未采油的也由俄羅斯開采。但伊拉克戰爭使這一切都成了“鏡花水月”。伊拉克所欠的80億美元債務還沒有追回,油田開采項目至多只能得到美國轉包的“二手貨”,業內人士暗示:俄羅斯可能成為伊拉克戰爭最大的“失意者”。 也許正是這種微妙的形勢,拉近了中俄間的石油關系。“中俄間有天然的地理位置優勢,且各有所需”,中石油俄羅斯中亞油氣工業項目調研員王也琪認為,“這種戰略合作的有利位勢必將在伊拉克戰后得以加強。” 吸取歷史教訓,俄羅斯推出折衷方案 中國和俄羅斯,一個是石油凈進口國,一個是石油凈出口國,又是近鄰,合作基礎是天然的,然而這種親密關系也曾一度危機四伏。今年2、3月間,日本的“曖昧”舉動讓身處其中的中石油出了一身冷汗。 “日本打算與俄羅斯進行石油領域的合作,并保證每天向俄羅斯購買100萬桶石油。同時,日本還將為修建從西伯利亞安加爾斯克到遠東納霍德卡港的3800公里長的輸油管道提供金融援助。這項工程的價值約在38億至56億美元之間,將用5年多的時間完成。”這封在日本首相小泉訪俄前夕,由日本政府人士發給俄羅斯政府同行的信,成為本次事件的導火索。 素有“經濟動物”之稱的日本人對于國家能源安全極具敏感性。日本財務省的最新數據表明,由中東地區流入的原油占日本原油進口總量的90%,其余則從亞太和非洲地區進口,中東局勢的動蕩早已成為他們的“心病”。狹窄的馬六甲海峽,對中東石油過高的依賴度,日益增大的石油消費量,日本遇到的能源安全問題與中國何其相似。但更為重要的是,日本要防范中國搶先將影響擴張到尚有廣闊開發和投資空間的遠東地區,因而,爭奪遠東石油的主動權已經成為維系日本在整個亞洲地區經濟地位的重要舉措。 在日本的“誘人訂金”下,俄羅斯開始搖擺,這本在情理之中,但王也琪認為,俄羅斯在能源出口戰略上的慘痛教訓,也使他們在選擇能源出口渠道時格外慎重。 在俄羅斯西向出口通道中,烏克蘭是一片“灰暗地帶”,經過烏克蘭到原東歐國家的統一供氣系統利用率僅為60%,原因是烏克蘭拖欠天然氣款以及其他一些矛盾。在港口上,前蘇聯解體后,位于波羅的海的石油外運港口劃歸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在黑海的一個重要油港劃歸烏克蘭,俄羅斯一夜間失去了三個重要的石油出海口。目前俄羅斯向歐洲出口原油的出海港口主要是黑海港口諾沃羅西斯克港。俄羅斯每年不得不借道出口石油,不僅要支付巨額的過境費,還受制于人,糾紛不斷。為此,俄羅斯總統普京曾強調指出:“俄羅斯必須(在石油出海口上)擺脫受制于人的狀況”。言外之意,為保證石油出口獨立性,至少應當有兩個以上的石油出海口。安卡爾斯克-大慶這一論證長達9年之久,在技術、工程方面均已通過的中俄輸油管道方案的擱淺,也許正是犯了這一“大忌”。 俄羅斯決定,鋪設帶大慶支線的安卡爾斯克-納霍德卡輸油管道,從東西伯利亞向亞洲各國出口石油。這樣,供應對象由中國一家,拓展到包括日本、韓國甚至美國在內的多個國家,俄羅斯認為,他們這樣安全了。 雖然最終結果會是一種“折衷”的表現,但王也琪樂觀的表示:“中國在這次合作方面已經取得了成功,安-大線作為一期開工線路首先保證了中國的需要,同時,一期開工也意味著二期(赤塔-納霍德卡)的無限期延長。”據預測,如無特殊情況,該項目今年年底便可順利開工,2005年中俄雙方開始實現每年2000萬噸的原油貿易,到2010年將增至每年3000萬噸。 首批開發項目可能在安-大線周邊 改變中國能源安全現狀的三大戰略被概括為:進口原油渠道多元化、貿易油(原油期貨)、備戰“走出去”(上游勘探開發),在安豐全眼中,這三者應該是層層深入的關系,關鍵在于是能否“走出去”,到國際市場上去獲取份額油。 “中俄輸油管道項目開動的背后,更大的目的在于,通過與俄方的合作積累經驗,以便順利介入上游的開發項目中。”中石油項目小組相關人士對此并不諱言,但他也強調,這種合作是需要講“手段”的。 去年12月18日,俄羅斯國有資產資金會公開招標拍賣斯拉夫石油公司74.95%的股權,中石油“不戰自退”,對此,許多人至今耿耿于懷,但這也許就是一個必然。 在事先并不熟悉俄羅斯能源行業運作方式的前提下,中石油錯誤的選擇了“猛攻猛打”,一下子引起俄本國石油財團的戒備。那次拍賣的斯拉夫石油公司是俄羅斯所剩不多的國家控股石油公司,是一塊不可多得的“肥肉”。而早在競標兩周前,中石油就成了俄石油財團們的“眼中釘”。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在競標前一天,12月17日,俄一個新的私有化條例出臺,以中石油屬國有控股公司為名,“順理成章”地吊銷了其競標資格。結果,該項目僅以1.6億美元給了由俄羅斯西伯利亞石油公司與秋明石油公司共同組建的“投資石油公司”。 在總結經驗教訓時,該項目負責人曾惋惜地表示,俄羅斯石油政策多變,財團壟斷控制,在當初沒有預見的情況下讓中石油吃了虧。鑒于這種情況,“迂回漸進”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初期可以選取一些小項目(或利潤并非很可觀的項目)作為‘試點’切入”。對于未來的發展戰略,中石油項目負責人士認為有關商業機密不愿深談,但可以肯定的是,中俄輸油管道合作項目一定會增進雙方的“感情”和合作誠意。 “第一批開發項目的選址,很可能就在安-大線周邊地區,一方面,那里競爭壓力不是很大,另一方面,可以借用待建成的新輸油管道方便運輸。”有關業內人士這樣預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