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銀行撇賬事件 合并投資銀行隱患終于爆發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4月16日 09:04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何華峰 香港報道 在2002年年報集中公布的三四月份,1999年并入光大銀行的中國投資銀行再度成為香港投資者高度關注的熱點話題。 4月10日,持有光大銀行21.4%股權的光大控股(0165hk)發布盈利預警,“本公司獲光 警訊甫出,光大控股當天股價大跌11.43%,分析師們紛紛發出“減持”信號。 警訊中,投資者最為關心的一點是,2002年光大銀行究竟要為中國投資銀行做多少撥備。1999年,光大銀行收購了瀕臨倒閉的中國投資銀行,光大銀行在并入后者130多個遍布全國的營業網點的同時,也承擔起巨額不良資產的包袱。 此前的3月21日,光大控股發布公告稱,原定3月27日的業績公布時間推遲。公司解釋說,一名董事因證件問題暫未能赴港,致董事會不能如期召開。至于進一步的原因,光大控股高級企業傳訊主任Kitty張表示不愿談及,因為即將公布業績,不宜接受媒體采訪。 證件問題———這個理由在當時即讓敏感的投資者和證券分析師預感到,中國投資銀行的不良資產又將困擾光大控股的業績。4月10日的盈利預警,證實了他們的感覺。 不過,光大銀行計劃財務部總經理李杰表示,光大銀行收購中國投資銀行三年來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光大銀行每年的情況都在好轉。”她說。 到底會撥備多少 此次事件的源頭仍是中國投資銀行的遺留問題。 一位光大集團高層透露,正是由于光大控股的審計師———普華永道堅持光大銀行多做撥備,而光大控股又覺得過多,雙方討價還價,方才導致3月21日光大控股宣布需要延遲公布業績。 這位高層說,“這個事其實無所謂,去年也曾出現過,關鍵是會計準則不一致。普華永道負責境外公司kk光大控股的審計,按國外的會計準則;而光大銀行則是按國內的準則。” 而與國外會計準則的關鍵區別在于,國內準則有個寬限期。中國人民銀行2002年4月25日發布的《貸款損失準備計提指引》規定,各銀行應及時足額提取各類貸款損失準備。國內銀行無法一次提足貸款損失準備的,應根據自身的經營情況,制定貸款損失準備的計提及核銷方案,采取分年平均或逐年遞增(遞減)的方式,分年逐步提足各類準備,但最晚不超過2005年。 光大集團高層還說,普華永道新任光大控股的審計師,在某些技術細節比如資產估值等方面,雙方還有待磨合。光大控股原來一直由安達信審計,去年安達信的香港業務并入普華永道。 雖是兩家合并,但據稱以前的安達信的一些操作習慣與普華永道多有不同。光大控股去年中期報告顯示,按普華永道要求光大銀行撥備了17.1億港元,相當于相關資產的30%,而原來的審計師安達信一般只要求撥備14%。 市場人士估計,除普華永道與安達信操作習慣有異外,安然事件等丑聞的接連發生,也使會計師事務所更加謹慎。不過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不愿就此發表評論。 在將于4月23日公布的光大控股年報中,光大銀行會撇賬多少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證券分析師們都要據此計算光大控股的每股凈資產,再計算出股價,進而決定是推薦買進還是賣出。 荷銀證券資深分析師范卓云預計,光大銀行全年的撇賬至少應為人民幣24億元。但她同時表示,因資料透明度低,無法準確預測。她說,光大銀行2001年的資產負債表中,商譽有56億元,就是當年收購中國投資銀行后產生的。如果看以前的撇賬,2001年19億元,其中直接與中國投資銀行相關的撇賬約10億元,對比56億商譽是很小的一部分。至于2002年會撇多少,尚未可知。 野村證券分析師張力則預計,光大銀行年底將增加撇賬10億元。 一位接近光大集團的人士甚至聲稱,光大控股這次可能想一次性提足算了,省得以后每次發布業績時,總是像現在這樣很難辦。但光大集團高層反駁說,“一次性解決?你得有錢,或者有增資擴股,否則撇完了,資本金還有沒有?資本充足率怎么辦?而且銀行的發展也會因資本金不夠受到限制。” 歷史緣由 或許在1999年,當總資產不到600億人元的中國光大銀行接手總資產同樣約600億元的中國投資銀行時,并未想到日后會有如此麻煩。 其時中國投資銀行已經近于倒閉,政府希望有銀行出面施以援手,潛在的買家不止光大一家。 那個時候,光大銀行處于擴張時期,中國投資銀行的130多個營業網點對它來說充滿了無限吸收力。因此,雖然知道中國投資銀行不良資產比例不低,但在有關政策允諾下,經過不夠充分的資產調查,光大銀行終于接下了中國投資銀行。 據透露,在收購后,光大銀行的不良貸款比率從原來的不足10%躥升至39%的高峰。收購后的2000年9月19日,光大控股發布公告稱,財政部已正式同意,將原中國投資銀行承辦的世界銀行貸款合共8.53億美元(約70億人民幣)作為轉貸款放在表外核算,光大銀行只須負責管理及回收此轉貸款。藉此,光大銀行得以把該貸款從不良貸款統計范圍內調整出去,使光大銀行接收的不良貸款相應減少。 雖然如此,由于當初清產核資工作較匆忙,很多情況并未核實清楚,不良資產的處理難度仍然超過了預期。 不良資產率高企還拖累了光大銀行的上市步伐。在光大銀行2000年9月28日的股東大會上,副董事長鄧世敏曾說,“光大銀行未來3年盈利情況良好,爭取3年內公開發行股票并掛牌上市。”但時至今日,在民生銀行、招商銀行相繼上市的背景下,光大銀行副行長單建保卻在2002年下半年宣稱,光大銀行將推遲原定3年內上市的規劃。 中國投資銀行的包袱對光大銀行的影響,還在光大控股發布2002年上半年業績時顯現過一次。 在光大控股去年中期報告中,光大銀行撇賬17.1億港元,這導致光大銀行去年上半年虧損7.4億港元。按21.4%的持股比例,光大控股攤占損失1.59億港元之多。 荷銀證券資深分析師范卓云說,17.1億港元撇賬中,約8億港元是針對收購中國投資銀行時形成的不良資產的。范還引述光大銀行行長王川的話說,該行有問題的抵押資產約50億人民幣,其中80%來自原中國投資銀行。 經營情況與國際報表悖論 其實在撇賬話題顯露之前,光大控股在市面上曾有過可喜表現。 1月16日,光大控股逆市大漲4.6%。市場助推的原因在于投資者獲悉,光大銀行2002年實現賬面利潤6.36億人民幣,較上年升2.21億元;撥備前利潤上升34%至21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數據皆依國內會計準則得來。但此事實并未止住投資者的熱捧欲望。 但4月10日的大跌,區別恰恰在于會計準則上。光大銀行計劃財務部總經理李杰叫屈說,“光大銀行每年的情況都在好轉,經營情況很不錯,但國際報表反映的卻是虧損嚴重。為什么我們的情況與國際報表反映就是逆向的?” 她介紹說,按照國際會計準則,光大控股的國際報表的編制與光大銀行關系不大:光大銀行根據國內的準則做完報表后,光大控股的審計師就會過來仔細審核,然后在此基礎上按照國際標準進行調整,做出國際報表并入光大控股,用于對外發表。 “一般情況下,國際報表也會和我們進行商討,也會知會我們,但是2002年中報發布時,具體多少撇賬,也是我們去那邊開發布會時才知道。”李杰說。 李杰認為,光大銀行收購中國投資銀行三年來,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她列舉了以下數據: “(光大銀行的)2003年1季度末的不良資產率是10.98%,2002年底是12.5%,其中有政策方面的支持,有自已的努力,業務發展得比較理想。2002年底,光大銀行的總資產已經達到3280億元;而1999年接收中國投資銀行時,光大銀行的規模不足600億元,中國投資銀行的規模也是600億元不到。” “(光大銀行的)良性資產比例越來越高。……現在撥備也比較高,國內撥備占整個不良資產的50%左右。” “光大銀行正在準備上市,因此非常注意加大不良資產的清收力度。光大銀行2002年的目標是不良資產率降至15%,這個目標達到了;2003年的目標是降至10%,不過估計能降至9%;在兩年內,不良資產率肯定能達到8%以下。” 李杰還表示,現在國內政策一直在變化,比如推行五級分類法,又比如應收利息逾期90天就到表外去反映,等等。“國內報表與國際報表最終要走到一起,盡早處理這些不良資產,對我們盡快上市有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