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億項目懸念頓生 電力最大BOT遭遇政策困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4月11日 13:34 21世紀經濟報道 | ||
特約記者 趙龍 濟南報道 中華發電項目運作期間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經歷了兩次大的調整,數次瀕臨夭折的邊緣。 這樣一個戴著光環出生的“完美”項目,面對中國急速改變的電力體制及電力市場時 “按物價局給我們批的這個電價,公司還本付息都很困難!”山東中華發電有限公司一位員工這樣抱怨。 與上網電價比較起來,這家總投資168億元人民幣、中國電力市場最大的BOT(Build-Operate-Transfer)項目還面臨著更多更棘手的問題。 作為中國項目史上空前規模的融資,中華發電項目一度被多家全球著名金融雜志列為年度最佳交易。《亞洲貨幣》甚至稱,“這項復雜交易歷時多年,規模之大,令一些行內人士認為日后難有項目堪與比擬。” 就是這樣一個戴著光環出生的“完美”項目,在面對中國急速改變的電力體制及電力市場時,一時間手足無措,茫然若失。 變化 “當初談這個項目的時候,根本沒有考慮到電力改革的問題,也沒想到會競價上網。而按照當時的購電協議,我們也不需對電力市場的風險做任何的顧慮。但是現在,這些問題確實存在著,對我們的影響比較大。”中華發電公司行政管理部袁存謙說。 從1992年開始著手算起,這個引人矚目的項目一直籌備了5年。1997年5月30日,中華發電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本5.73億美元。次年,融資成功并開始正式運營。 中華發電有限公司由山東電力集團公司、山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香港中華電力投資有限公司以及法國電力公司共同發起,四方股權分別為36.6%、14.4%、29.4%和19.6%。旗下資產包括石橫電廠的4臺30萬千瓦發電機組、菏澤電廠二期2臺30萬千瓦機組和聊城新電廠2臺60萬千瓦機組,總裝機規模300萬千瓦。項目總投資168億元人民幣。 中華發電項目運作的背景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期,那時電力供求矛盾十分尖銳,資金短缺情況也較嚴重。山東省非常希望增加發電能力,更熱衷于利用外資,因為按照當時的情況,國外的貸款相對成本較低,要比國內貸款低3個百分點,優勢相當明顯。 適時的市場地位為中華發電公司在談判中賦予了較強的討價還價能力,因此有了山東方面的諸多承諾,包括每年的最低購電量和購電價格原則,這基本上確保了中華發電公司的收益。 迄今為止,中華發電已進入商業運營的裝機容量達到了150萬千瓦,為總設計容量的一半。菏澤電廠投資37億的二期已基本建成,有一臺機組進入了商業運營階段。聊城電廠的一臺60萬千瓦的機組正在試運營。 資料顯示,在部分進入商業運營的情況下,中華發電公司累計實現稅后銷售利潤近24億元人民幣。業內人士認為,這個業績除了與公司優良的管理結構,高素質的管理隊伍分不開外,更重要的是因為各方按照承諾執行了《運營購電合同》,這是中華發電最關鍵的環節所在。 中華發電與山東電力集團簽定的《運營購電合同》中,規定了每年的最低購電量和電價的定價原則。電價定價原則為:成本(包括貸款成本)加上稅金,再加上股東方的合理利潤。 在今年之前,《運營購電合同》一直是執行得十分到位,包括最低購電量和電價。但是,隨著山東電力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以及電力改革的進展,事情開始有了微妙的變化。 1992年,山東省的裝機容量為1200萬千瓦。但去年,山東省的裝機容量已達到了2500萬千瓦,今年還將要投產數百萬千瓦。裝機容量增長的速度遠大于用電消費增長的速度,電力供應緊張局面不復存在。而隨著一批中型的火電項目的上馬,山東電力市場的供求將再次發生大的變化。這使得要繼續保持原有較高的上網電價,會遇到較大的壓力。 1998年,根據國家計委簽署的諒解備忘錄,中華發電公司在已建成的石橫一期、二期電廠的電價問題上獲準了0.41元/度這一較高的上網電價。而在2002年10月,中華發電菏澤電廠的一臺機組投入商業運營時,山東省物價局批復的價格約低于石橫電廠價格的20%。 “這很顯然不能滿足項目正常運營的要求,還本付息都會很困難。”記者了解到,由于執行的是當時的融資合同,現在比起來成本反而比國內貸款還要高。而按照《運營購電合同》中規定的電價制定原則,外方股東顯然覺得物價局定價過低,以至于利益受損。因此香港中華電力公司及法國電力通過各種渠道,游說政府及相關部門,希望能提高電價。 山東省物價局價格處的一位先生說,中華發電新投產機組的上網電價,是按照全省統一的標準來確定的。自2001下半年起,山東所有新投產的機組就全部是執行這個價格,至今未變。對于中華發電所稱的“難以保證正常運營”,他認為,物價局制定的價格不是沒考慮電廠的成本,只是對于中華發電來說,也許當初它與外方簽的合同中,承諾的投資回報率比較高,以如今這個價格,達不到回報率而已。“再說,以后施行競價上網,也不可能在價格上差得較大。” 至于價格為什么是“暫批”,他解釋,所有由省物價局批復的價格都是暫批,最終的價格是由國家計委來定。 不單單是電價方面出現了問題,合同中起“保護”作用的“最低購電量”也受到了威脅。 每年進行年度電量結算的時候,所依據的是山東省計委下達的當年發電量計劃。在計劃之內的發電量,可以按照山東省物價局批復的上網電價進行結算,而計劃外的超發電量,則按照一個更低的價格進行結算。從今年開始,山東省計委下達的發電計劃中,調低了中華發電公司新機組的計劃電量———以往都是按照《運營購電合同》中的最低購電量5500小時,而今年新批的發電計劃則減為5100小時。不過由于有合同的約束,山東電力仍必須以“計劃內電價”來購買5500小時的電量,這400小時電量的價格差,需要山東電力自己拿錢去填補。 恰恰是當初沒考慮和無須考慮的電改和市場這兩個因素,使得《運營購電合同》的執行面臨著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從而將中華發電公司推向了一個尷尬的境地。 何去何從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簽約的山東電力集團還是一個具有行政職能的機構,發電、購電、上網、售電等均可以看作企業內部的行為。 電改后,山東電力集團所擁有的電廠被剝離,自身成為一個電網公司,納入到國家電網。但是,其在中華發電擁有的權益及項目最終的資產歸屬,現在還沒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作為中華發電第一大股東,山東電力集團“廠網分家、競價上網”的體制改革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中華發電項目今后的運行,乃至這個項目的命運。 簽訂《運營購電合同》時,山東電力集團擁有雙重身份:既是購電方,又是售電方的主要股東。上網電價的高低對山東電力而言,只是利潤在企業內部的再分配而已。在這種情況下,山東電力有較強的動機信守承諾,況且那時的電力市場還存在著供需矛盾。改革之后,中華發電與山東電網將真正成為供求兩方,《運營購電合同》的繼續執行將面臨很大的困難。 香港中華電力的控股股東——中電控股行政總裁包立賢在2月24日的年報里也提到,“內地用電需求持續強勁,但最近的電力市場改革卻為外商帶來了較多風險和不明朗的因素……支付予發電公司的電價也一直受到較大的下調壓力。” 據中華發電內部人士透露,目前為止,中華發電的石橫電廠依舊被保留在山東電力集團。根據國家有關政策,為了維護電網穩定及安全運行,電網公司自身也可以擁有一定容量的電廠,以便調劑。當然,之所以選擇把中華發電保留在網上,這其中肯定考慮到當初合同的限制。 但是,中華發電畢竟是一個容量很大的公司,是否能全部保留在網上則很難說。當初國家向五大發電集團劃分機組的時候,是按照2000年年底投入運行的機組進行劃分的,其它在建機組都沒有明確歸屬。對中華發電來說,當時只有石橫電廠運營,可以明確表示留在網上,而菏澤和聊城的電廠都是在建工程,沒有納入到分配的目標之內。對于這些當時在建、現在已投產的機組來說,不排除有些發電集團會游說國家有關部門,要求再次進行劃分。 業內人士分析,由于石橫、菏澤和聊城電廠算是一個項目,因此只能“共進共退”,分開的可能性很小。但究竟它們怎么安排,現在沒有人能回答。假設中華發電項目最終不能留在電網公司,那山東電力就很難繼續履行合同,因為既然把資產、股權、運營權都拿出去了,那就沒有義務去承擔購電的協議。那么此時誰來保證這個合同的繼續有效呢? 對于中華發電項目的未來,它的一位員工毫不掩飾自己的迷茫。“盡管規范的電力市場建立起來還需要一段時間,短期內還不會形成完備的競價上網機制,但是改革的步伐有多快,現在我們也說不上。惟一可以肯定的是,像這種固定回報的項目,國務院43號文(《關于妥善處理現有保證外方投資固定回報項目有關問題的通知》)已經表示了明確的反對意見。當然我們的項目是中外股東方享受同等回報率,但像這樣的情況應該怎么處理,現在還沒有解決之道。” 【記者觀察】 在2002年9月10日簽發的“國務院43號文”中,明確表示了中國政府的原則態度———保證外方投資固定回報不符合中外投資者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違反了中外合資、合作經營有關法律和法規的規定。在當前國內資金相對充裕、融資成本較低、吸引外資總體形勢良好的有利條件下,各級地方政府應采取有力措施,妥善處理現有固定回報項目。 針對不同類型的固定回報項目,“國務院43號文”提出了具體的處理方式,但是有一條特別提到,“對于僅通過購電協議形式實現外方投資預期回報的項目,不納入此次固定回報項目處理范圍,今后結合電力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及相關配套政策逐步妥善處理。” 如何“逐步妥善處理”?在并不明朗的情況下,中華發電只能著眼于眼下的實際工作。記者獲悉,山東省物價局去年10月對菏澤電廠的批復只是“暫定”,至于什么時候實施“正式”的電價,還不確定。中華發電各方股東因此一直試圖去爭取更有利的條件,但現在正趕上政府換屆,也難說什么時候能有確定的消息。“我們也還是只能堅持去找,沒有別的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