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定思痛 中國進口商要爭燃料油的國際定價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3月28日 18:40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流血的二月 今年2月,對于中國燃料油進口商來說,是一個流血的2月。由于戰爭導致石油產品價格的劇烈波動,中國燃料油進口廠商開始面臨巨大的價格壓力。 “目前每噸燃料油的利潤空間也就是15元到20元人民幣。”3月22日,廣州華泰興石化 來自廣州黃埔口岸的數據顯示,2月份黃埔市場燃料油價格在國際市場燃料油價格帶動下創歷史新高,一舉突破2200元/噸并繼續上沖至2275元/噸的高位,隨后價格則在2200-2250元/噸之間小幅波動,導致2月份月度平均價格高達2230元/噸,比1月份上漲11.5%,比去年同期更是高出67%,是平均價格最高的一個月。 燃料油是品質低于汽油、煤油和柴油等的一種石油產品,主要用于發電、陶瓷工業、船用和鍋爐燃燒。 發電廠、陶瓷廠、玻璃廠等是中國燃料油的主要客戶,這些終端用戶由于難以承受油價,只得采取少用油甚至不用油等措施來規避高漲的油價,甚至出現毀約的現象,結果導致市場供過于求,2月底進口商的燃料油庫存高企,一些油商被迫低價拋售。 林林認為,大的公司可以通過規模優勢來規避風險,某些電廠出現虧損可以申請政府補貼,而眾多的中小民營企業用戶則面臨生死難關。 中國建筑陶瓷協會副會長黃建平說:“如果油價繼續飆升,那么對于我們中小陶企來說是災難性的。” 據其介紹,目前,廣東陶瓷行業大部分使用原油作為原料進行生產,像陶瓷重鎮佛山絕大部分陶企的燃料是重油和柴油,燃料油成本占到總成本20%。而有些技術落后的中小陶企,燃料成本在總成本中往往占到30%左右。 油價暴漲的一個結果是今年春節過后,光是佛山仍有三成多陶瓷廠至今未復工,而粵東地區亦有上百家陶瓷企業因此停產。 息旺咨詢服務公司總裁沈平則表示,這并非中國燃料油商最艱難的時刻,2000年3月才應該是真正的黑色三月,當時由于國際市場油價的暴漲,根據息旺統計的損失,每一家公司損失在幾百萬到4000萬之巨。息旺已連續做了3年中國石油報價與分析系統。 截至目前,市場上仍然沒有多大改變,有市場人士認為,進入今年3月份以后,盡管燃料油價格回落至2200元/噸以下,但伊拉克局勢繼續左右國際石油市場價格,燃料油價格則注定出現大起大落的走勢。因此,預計黃埔市場燃料油價格會繼續作高位的劇烈震蕩。 新加坡操縱國際價格? 而在老外貿人林林看來,類似這樣的流血之癥,至少持續了10年之久。 林林有10多年石油進出口經驗,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強調,困擾中國燃料油行業多年的不僅僅是一時的“戰禍”,更多的是市場上的“人為”。 據其介紹,目前亞洲的燃料油國際交易中心在新加坡,新加坡不僅是國際著名的港口,同時是一個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它每天的外匯交易額,僅次于紐約、倫敦和蘇黎士,為亞洲第一,它同時也是亞洲最大的石油交易中心和石油提煉中心,在世界排名上,僅次于荷蘭的鹿特丹。在新加坡的燃料油市場的報價體系由美國標準普爾提供(簡稱普氏價格),它控制著全球90%的石油市場報價。 目前,新加坡普氏價格的窗口價格,幾乎完全操控在幾個大油商手中,比如新加坡興隆、BP、投行摩根士丹利等,由于目前中國是亞洲最大的燃料油買家,幾個大油商利用中國市場只能進口不能出口的半封閉市場狀況,通過國際期貨買賣手法,聯手造市抬價。 據權威部門1月份發布的《國際燃料油市場行情》資料稱,新加坡興隆公司在現貨市場購買了6船2002年12月燃料油船貨。此舉被貿易商認為是試圖將價格推高,因其將在近期銷售船貨給地區最大的燃料油進口商———中國。 對此,廣東第二大燃料油進口商、廣州華泰興總經理陳曦林對記者解釋道,這只是新加坡興隆操控價格的一種常規做法,新加坡興隆公司的實力和市場影響力足以低價買入最近幾個月的市場上全部燃料油,再高價賣出,光是興隆本身就有200萬噸的運力,再加上新加坡獨立油庫,興隆在市場上的呼風喚雨的能力,目前國內公司只沒有還手之力。 陳還坦承,如果不認識控市巨頭之一的新加坡興隆公司老板OK林,就沒有辦法做生意,哪怕你再有錢,也不一定能夠買到貨。 林林還舉例說,如果國家集中發許可證定在3月1號,那么在3月1號之后,新加坡油商必定聯合抬價;而若是平時,因為中國燃料油進口是按照裝船前后計價,往往是中國油輪在新加坡裝船之前,馬上新加坡普氏價格上漲,裝船之后,即刻下跌。 虛弱的大買家 實際上,中國每年1700多萬噸的燃料油進口,已經占到全國所有油品進口的四分之一,這樣一個數量意味著———中國是目前亞洲最大的燃料油大買家。 但是,這是一個聲音虛弱的大買家。廣東油氣商會燃料油資深分析員張連碧認為,這是一個怪圈———在新加坡國際燃料油交易平臺上,當亞洲主要的燃料油集中在幾家大賣家手上的時候,如果不聽任賣家的價格擺布,買家即便是攥著黃金也可能買不到貨,而體現這個“霸道”價格的就是新加坡普氏價格。 這種“霸道”還體現在———由于中國市場和新加坡市場不同的市場反應,新加坡市場并不能夠體現中國國內市場的供求狀況,而當兩地價格出現背離時,國內燃料油企業不能采用本國的供求標準價格在國內進行交易。 在陳曦林看來,中方大買家是如此虛弱,這里不僅僅是價格的原因,關鍵是技術、信息的原因,中國燃料油進口商的操作水平太低,只能是成本加利潤的原始做法,再加上中國在新加坡沒有自己的油庫,只能買不能賣,根本不可能在國際市場上和興隆們斗智斗勇。 “既然不能短兵相接地對著干,至少我們可以另立爐灶。”一位油商笑著對記者說。 這位油商還表示,就目前現實而言,對于所有燃料油廠商來講,關鍵的一步就是能從新加坡人手中奪回由美國標普公司壟斷了80年之久的定價權。 七商之盟 3月22日,“中國燃料油市場基準價研討會”在廣州召開。會上,深圳發展銀行廣州分行為中國7家最大燃料油坐市商每家提供各8000萬人民幣的授信,而與這個總計五六億“大禮包”相輝映的是———這7家油商將首次發起一個報價同盟,目的是建立一個與國際燃料油市場“新加坡普氏價格”相呼應的中國市場標準價格———中國燃料油基準價。 這7家在中國燃料油市場重量級的油商分別是珠海格力石化、廣州華泰興石化、中化廣東、中國船舶燃料、廣東石油、中藝華海、廣東中聯油。這7家進口商每年進口燃料油達1300多萬噸。 建立“中國價格”的主要操作方法是———在金凱訊交易平臺上,燃料油交易雙方開展真實的交易,形成一個真實的價格和數量,之后利用數學方法和計價模型,算出一個當日真實的交易價格,作為中國市場燃料油供應的基準價格。 發起人認為,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擺脫新加坡價格,中國的燃料油用戶可以根據這個中國價格來訂立合同,或者至少,可以部分使用中國價格,復合新加坡價格形成一個新的基準價格。而這個聯盟最終目的是,取代新加坡普氏價格,中國的價格就是國際的價格。 事實上,這個“七商之盟”最早在2002年的7月便開始醞釀,主導方為北京金凱訊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和廣州廣埔石化交易公司,當時路透社報道稱中國可能會建立一個自己的基準價,形成自己的公開市場。 對此,廣埔公司總經理涂斌興表示,當時大家認為惟一可行的是建立一個公開交易的技術平臺,并在去年11月份試運行,但是交投并不理想。據記者調查,目前可查證的交易大概只有一宗。涂斌興表示,主要是因為這“流血的二月”,促使油商們能夠在3月22日重新坐下來思考掌握定價權的問題。 利益的面孔 而這個“七商之盟”似乎從一開始就存在不和諧的聲音。在接受采訪的過程中,這7家聯盟油商均表示目前中國市場并不具備挑戰新加坡普氏價格的技術能力,他們承認更多的將是一種謹慎的參與。 比如,林林認為,未來比較理想的燃料油國際市場基準價格,應該是新加坡普氏+中國黃埔基準價+國際市場原油價的一個組合價,中國基準價未來有可能不必取代新加坡價格。 顯然,這個“七商聯盟”還算不上是一個革命性的聯盟。 但是這個松散的聯盟卻吸引來了道瓊斯公司,道瓊斯公司亞太區總裁馮培芬和總編輯芮睦和攜兩位全球能源編輯盛裝與會,不僅發表了道瓊斯報價方案,還就計價時間和計價貨幣發動了一場討論。 廣東油商學會張連碧分析員認為道瓊斯的優勢并不是報價系統而是其新聞分析信息評論。息旺咨詢總裁沈平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認為全球石油市場并沒有道瓊斯價格,道瓊斯在全球石油市場定價并不權威。 對于道瓊斯,這被認為是一個擴大客戶數量、增強在中國能源領域影響力的好機會。因為有了這種信任,道瓊斯最拿手的能源新聞咨詢分析就能夠賣到一個好價錢,這是他們的最終目的,這個報價系統至少是很好的營銷工具,正如芮睦和指著“道瓊斯能源咨詢服務”這幾個字對記者說,我們賣的是這個,我們不賣價格。道瓊斯永遠都不會偏離它的主要航道。 中國燃料油行業被公認為是中國最市場化的能源行業,在廣東,燃料油進口排在第一第二位的是格力石化和華泰興石化,每年的進口額度都在150萬噸到250萬噸以上,他們都是民營企業,機制靈活,不僅開始接軌國際市場,甚至在國際石油期貨市場上也具有一定的操盤能力。 據廣東油氣商會有關人士透露,比如華泰興的最大老板黃少群,廣東中山人,小舢板油商起家,做大之后加入新加坡籍,在著名的9·11事件前后,操盤國際石油期貨,賺了近2億美元,而黃老板本人每年的信息情報費用支出高達3000萬美元。 因此,陳曦林認為,一旦中國市場基準價快速成立起來,華泰興則可以鎖定一個價格,利用和電廠的遠期合同,在國際期貨市場上套期保值,而對于業界擔憂的利用交易規模來操控國內市場的可能,陳曦林則表示,未來并不排除這種可能,國內市場也要求企業必須具備規避風險的能力。 不同的聲音 曾經在新加坡普氏工作過的息旺咨詢總裁沈平尖銳地指出,“七商之盟”是一個錯誤的努力方向,因為,解決中國燃料油進口被動、落后、挨打的問題,關鍵取決于中國燃料油企業的國際市場抗風險能力。建立一個中國價格,并不是惟一的方法,這是油商們的思維邏輯;對于期貨交易所來說,他們認為建立燃料油期貨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而對于遲遲不愿意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普氏來說,則需要等待中國人的誠信問題和市場化成熟問題得到徹底的解決。 盡管也認同建立燃料油中國基準價,但沈平顯然對于這七家油商是市場買家的同時還兼任交易監督委員會成員的做法,表示質疑。沈平認為新加坡普氏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基準價計價的獨立性,目前的“七商之盟”顯得并不成熟。 而廣東中聯油劉文啟副總經理則認為,此次聯盟的敗筆在于政府沒有參與。 廣東石油企業集團燃料油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陶啟新則向記者表達了對于市場履約、誠信等問題的擔憂。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與普氏關系密切的息旺咨詢也將在今年之內推出據說“根子不同”的中國燃料油基準價報價系統,但其中是否會有普氏的參與,沈平拒絕透露。
|